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计生 >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探析】 农村有什么资源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探析】 农村有什么资源

来源:计生 时间:2019-11-10 08:04:17 点击: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探析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探析 一、新型城镇化对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1.以人为本规划教育事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城镇化,其中很 重要的方面是注重保护农民利益[1],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公 平和优质的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和调整教育 发展规划时,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

教育规划对农民利益的保护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解决 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问题,让农业转移人 口真正融入城市;
二是在稳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搞好 教育设施配套建设,使农民就近就地接受优质教育。

2.提供均衡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 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实 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和可持 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使全体居民共享现 代化建设成果。城乡教育的均衡至少应当包括基本办学条件、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和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 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3推进与社区和谐发展的生态教育 新型城镇化强调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互促 共进。在这一进程中,教育既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稳 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又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动,并与当地社区建设相融合。

教育可在共享部分教育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 职业培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与所在社区良性互 动,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空间布局的调整和城乡结构的变 化,对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有重要影响。当前,青岛市常住人 口城镇化率为67.7%;
全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小学在校人数 达到17.3%,初中达到10.6%,幼儿园达到15.0%。受教育人 口的流动及教育需求的变化使城乡特别是农村教育资源配 置面临挑战。

1.城市中小学超规模、大班额现象与农村学校生源流失 形成鲜明对照 近十几年来,大量受教育人口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由农村向城市集聚。青岛市2000年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共85.8 万人,其中城市30.1万人,农村55.7万人,城乡比例为 0.54:1;
2013年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共73.6万人,其中城市 48.0万人,农村25.6万人,城乡比例为1.88:1。十多年间, 城市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增加了59%,而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 数减少了54%。学龄人口急速增长,给城市基础教育设施带 来巨大压力,现有学校超负荷招生,超班额现象在中心城区 和各县级市城区非常突出。以青岛市郊某区为例,城区的A 小学2012年比2008年在校生数增加了732人,增幅为49%;
相对偏远的B村小学,5年间在校生数减少92人,降幅为30%;

位于海岛的C小学,在校生数由2008年的82人减少到2012年 的52人,平均每班已不足10人。适应学龄人口流动趋势,青 岛市有计划地逐步撤并小规模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撤点并校 的举措大幅度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了规模效益, 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均衡,但也随之带来学校服务半径过大、 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寄宿、午餐等)及家长负担增加等问题。

由于上学路途远,路况复杂,家长为解决孩子上学问题,拼 车、搭乘无营运资质的车辆上下学以及超员等情况严重,也 存在较大安全隐患。2012年起青岛市政府连续2年配备农村 专用校车并由市、区(市)两级财政给予补贴列入政府实事, 由市、区(市)两级财政资金按比例承担校车运营成本。这 一做法虽一时缓解了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但政府每年用 于校车补贴的经费较大,财政负担重。家长同样感到经济压 力加大,寄宿和在学校就餐增加了家庭消费支出[2],一些 学生家长为了孩子上学方便甚至到学校附近租房。

2.农村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标准化和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推动下,农村办学条件 明显改善。目前多数地区已完成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但 农村教育设施与城市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一是校舍总体 比较陈旧,建设标准不高。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配备不足, 标准实验室、学科专用教室缺口较大,大多数学校没有学生 餐厅。二是许多学校受周边环境限制,操场面积不足,跑道长度不够,多数农村学校未设立专门的体育活动场地,沙土 操场雨天排水不畅,晴天尘土飞扬,不利于学生运动。三是 教育技术配备缺口较大,多数学校达不到新“班班通”标准, 部分学校图书配备达不到省定标准,电教器材也不达标。农 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信息化配备水平也相对落后,生机比、校 均接入互联网带宽、多媒体网络教室比例明显低于城区学校。

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水平也相对较低,师 生每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时间、信息获取渠道及信息量、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与城区相 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3.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师资校际流动、支教活动等 未能产生长效 从全市中小学教职工配备总量来看,能够满足国家和省 规定的生师比,部分区(市)还存在超编现象。但农村中小 学仍存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问题,部分村小和教学点,存在 一人承担多学科教学、甚至“包班”等现象。同时,农村教 师老龄化倾向明显,部分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 术等学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青岛某县级市为例,全市超 编1300多人,每年退休600人左右,新增不足200人,导致出 现年龄断层、青年教师比例较低的现象。农村优秀教师流失 现象严重。近年新教师招聘政策向农村倾斜,在城市教师编 制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新招聘教师多安置在农村学校。但不 少农村教师为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及子女接受更好教育,在教育教学上做出成绩取得荣誉后,往往会将其作为获取进城资 格的跳板。“一旦有了称号,很容易在城市中小学的考录中 胜出,实现进城的夙愿。”“农村教师外出培训和同行交流 的机会太少了,很难进步,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进城 就读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农村教师如是说。

近年来,市和区(市)层面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开展多种形 式的交流活动,鼓励优秀骨干中小学教师与薄弱学校、农村 学校教师建立流动机制,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到 城市学校挂职锻炼,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发挥优秀教师 辐射带动作用,以期缩小校际间师资差距。但这种短期的交 流活动,仍难以解决农村优秀教师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以 及改革培养出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的现状。

4.村级学校的撤并造成乡村文化核心的消失和文化氛 围的弱化 受客观条件限制,农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较城市差 距很大,农村学校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认识、新信息的获取、 法律常识的理解等方面较为薄弱。农村学校,不仅可为适龄 儿童提供受教育的场所,而且也是现代文明和文化习俗的传 播机构。教师往往是村里知识最丰富、信息量最大、文化水 平最高、最为见多识广的人,他们能够以正式或非正式的途 径传播新政策和新知识,为村民待人处事提供榜样,在重要 问题上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撤并,无 疑将这一群体从农民生活中剥离开来,造成农村文化的荒芜[3]。农村学生离开居住地上学,也无形中减少了对农村生 活的感知,对当地习俗的传承和亲子间的交流、对农村文化 的认同和优良传统的传承也大打折扣。从青岛市来看,各区 (市)都设置社区教育学院或成教中心,但农村成教中心大 多未能发挥实质作用,大多仅有一间办公室、几名工作人员 在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缺乏管理规划、系统的课程资源和 有经验的从业人员。

三、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 1.科学预测人口发展趋势和受教育需求,以人为本规划 城乡教育设施布局 教育以人口为前提,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区域分布和 流动变化等因素都将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变化。因此,必须 建立科学的人口预测模型,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调 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计生政策变化和人口流 动等因素,对受教育人口规模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科学预 测教育设施增量需求,统筹规划教育设施布局,合理预留教 育设施发展空间。对于城市而言,应当考虑市民对居住地选 择的自由性和居住社区开发的影响,以城市各片区控制性详 细规划确定的居住人口容量为参考依据,测算各级各类教育 设施最大需求量,确保只要有住宅区建设,就要根据千人学 位数配备相应的基础教育设施,以满足将来住宅区全部入住 后,居民子女可以就近入学。对于农村而言,应当关注农村 学生及其家长的合理需要,充分考虑其接受基础教育的交通成本、住宿成本、家庭教育便利性等因素,立足长远,科学 论证,合理规划。慎重撤并农村学校。对确因生源不足影响 教育质量,而村民同意撤并的,应考虑将原有教育设施用于 举办成人教育或其他文化活动。

2.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育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合理 控制学校规模和班额 过去十年间,农村小规模学校大量撤并,是基于这样一 种假设,即大规模办学有利于集中优质资源,包括设施设备 和师资等,可以降低教育成本,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加优 质的教育。而这一认识是基于穷国办大教育及规模效益优先 于个体利益的思维模式,其利弊分析缺乏科学依据。国外有 研究表明,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之间并无明显的正相关性, 以学校规模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不是合理且有效 的。在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中,学生的社会 阶层和年龄等变量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只有当学生获得基本 的学习技能和独立的学习能力后,才会从较大规模学校中获 得潜在益处。而小规模学校拥有更好的受教育环境与受教育 机会,可带给学生积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4]。尤其是 基础教育阶段,从长远的学生个体发展来看,并不适合大规 模学校集中接受教育。因此,对农村教育而言,不能搞一刀 切,简单划一地将幼儿园集中到社区中心,小学和初中集中 到镇驻地。农村教育布局应该根据所在区域实际情况,综合 分析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幼儿园[5],使农村适龄儿童能够就近接受优质的基础教育。

3.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城乡办学条 件和师资水平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配置要优先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首先是办学 条件。对规划保留的农村学校,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因地制 宜地采取新建、改扩建和原有教育设施置换等方式,按标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各种用房和功能教室,建设好学生 食堂和操场及其他设施,配足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要保证农村各类学校及时获得充足的办学经费,对于生源不 足的小规模农村学校,生均经费要按适当比例增加,以确保 学校正常运转。其次,要建立长效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并 使之制度化和常态化,以提高农村学校管理质量和教育教学 水平。要建立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 职任教制度,并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其发挥实质性的辐射带 动作用。要创新交流轮岗的方式方法,灵活采取定期交流、 跨校跨区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 集团化办学和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校长教师良性流动。同时, 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和 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薪酬福利和评 优表彰等方面实行优惠倾斜政策,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 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针对农村教师尤其是部分学科教师 不足的现象,打破原来按照生师比配备教职工的做法,特殊 情况灵活处理,如学生少但确有存在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可根据班师比配备教师;
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的学校,可以考 虑按科师比配备教师。要支持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为每一学 科的专门教师提供培训和交流平台,使其在不断的交流和碰 撞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获得工作成就感。要设立专项资 金用于边远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和方式应切 合农村教育实际需要。再次,要发挥信息技术可以跨时空传 递、形象化展示等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要改进当 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和其他技术手段,建立 优质教学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等全市乃至全国 共享,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接受渠道,这一做法 在国内已有成功经验。苏州市试点开发学生和教师服务平台 的“互动教学”模块,宁波市打造的人人通“空中课堂”, 深圳市正在实施“云•彩计划”,等等,都可让学生随时随 地共享名师课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应当将中小 学生机比和校园网连通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教 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并着重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 中的应用水平,探索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和校际间的差距。

4.发挥农村教育设施的文化传播功能,使之成为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平台 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建设好开放大学、社区学院、 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等成人教育基地,分层次承担企业 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培训、“征地”农民转岗职业技能培训、老年教育和妇女教育等职能, 使之成为推进社区建设、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稳定的重要平 台。要用好农村社区学校,使之成为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远程教育、政策及信息传播 以及农民闲暇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村教育文化中心,为 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要鼓励学校 与村(社区)建设融合,实现资源集约共享。农村普通中小 学校和职业学校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向 群众开放,共用部分设施设备,承担部分社区教育职能;
村 (社区)可以在教育设施用地、建设经费和社会实践等方面 为学校提供支持。学校和村(社区)还可以协同组织多种多 样的活动,增进教职工与村民的交流和了解,加强文化传播 和传承的主动性和生动性,为振兴和繁荣农村文化营造良好 氛围。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