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学,“理”是中心,“言”为根本,在教学中,我们 不妨采用讲述、续编、创写的策略,让寓言教学凸显“故事” 本色,回归到语言的运用与实践上,达到言意共生的境界。
一、讲述故事,在积累内化中巧妙悟理 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 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离开的时候, 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这一特点决定了故事 的生动性,同时也决定了寓言的教化功能。这种教化之所以 能够在人类的文学史、文化史上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并非因 为那些深刻的教训,更多的得益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试想, 如果略去所有的故事,仅仅把《伊索寓言》中所有的寓意摘 录下来作为教育材料,这部作品还能流传至今吗?如果说寓 意是寓言的骨架的话,那么,生动的故事就是寓言的血肉, 使寓言丰满而又充满生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抓住这 一文体特点,还故事教学以本色——讲述。以讲故事为重要 目标,又以讲故事为策略,引导学生在讲故事中阅读理解课文,展开言语实践,在言语实践中悟得言语表达的形式,习 得语言,让寓言故事的语文教学价值得以完整体现,实现从 “我教课文”到“学生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薛法根老师执教《揠苗助长》一课时,牢牢抓住了“故 事”这一特点展开教学。故事是适宜讲述的,学故事就得先 学会讲故事。课堂上,薛老师不惜时间,按照“故事新手” “故事能手”“故事高手”“故事大王”这样的层次不断提 升要求,清清楚楚指导学生如何讲好故事,扎扎实实让学生 练习讲故事,学生兴致盎然,讲得绘声绘色。事实上,要把 故事讲好,必须真正读懂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 然而然理解了农夫的急于求成,好心办坏事,也懂得了违背 事物发展规律必然导致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道理。讲述和 体悟如水乳交融,学生在对故事的积累内化中,巧妙悟理, 言意皆得。
讲故事,让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拥有了进行言 语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中国 古代寓言借事说理、寓意含蓄的特点,更懂得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讲故事的智慧,因此,课堂上有了这样精彩的对话—— 师:真正像这样傻的农夫,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吗?生:没有。
师:但是像农夫这样揠苗助长的其他人、其它事有吗? 生:我想让猪笼草长快些,给它多灌了一点营养液,它 死了。
生:妈妈为了让我比其他同学成绩好一些,给我报了好 几个辅导班。(其余略)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聪明的小朋友会—— 生:把“揠苗助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师:对,我们以后遇到这样的人要讲故事给他们听,但 是含义要说吗? 生:不要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 故事就是点燃智慧的火焰。寓言,产生于民间口耳相传的故 事,讲述故事,让学生在积累、内化、表达中巧妙悟理,他 们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让寓言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动、扎实而又富有情趣。
二、续编故事,在想象思辨中发展思维 阅读是一种意义建构,阅读参与者全情投入,会身不由 己地参与到互动中,在不知不觉中超越预期的目标,从而获 得意想不到的洞察力。寓言中他人的故事,对儿童来说已不 仅仅是他人的故事,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自 己的意义。
如童话体的寓言故事《猴子种果树》一文,教学临近尾 声,总有教师爱这么问:猴子种果树为什么没有成功?这个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如此这般地叩问猴子失败的原因, 确实很难得到学生的共鸣,因为停留在纸上的故事终究是他 人的故事,触动不了儿童的心弦。
薛法根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教师做猴妈妈, 所有小朋友做小猴子。猴妈妈在和小猴子的聊天中抛出许多 问题:孩子啊,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怎么一棵果树都没有种 成功啊?这些鸟儿朋友的话到底有没有道理?既然鸟儿朋 友的话都有道理,为什么你还是一事无成啊?如果以后你再 种果树,你会怎么种?如果再有鸟儿朋友来劝你,你怎么 办?一个又一个情景追问,促使学生以小猴子的视角进行反思,由此,小猴子的认知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勾连,使学生 的思想受到了冲击。对待他人的劝告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 在学生设身处地的反思中,宝贵的人生哲理慢慢滋养着他们 的心灵。尤其精彩的是,薛老师把这种步步深入、设身处地 的叩问融入“续编故事”这个教学活动中,巧妙而又不露痕 迹。
薛老师:“我们一起来续编故事。” 出示: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
“( )。”猴子一想:“( )。”于是( )。” 再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己编一个故事。孩子们心中的 故事犹如打开闸门的洪水,倾泻而出。如:正当猴子伤心的 时候,一只老虎对猴子说:“猴弟,猴弟,你怎么总是听别 人的话呢?你这样是种不成任何树的,你要坚持,要有耐 心!”猴子一想:“对呀,我就种苹果树!”于是猴子就种 苹果树了。过了一年又一年,猴子的苹果树丰收了,他把苹 果和伙伴们一起分享。
多棒的孩子啊,不仅有读懂文章的智慧,言语中更闪烁 着人性的光辉。看大家说得差不多了,薛老师给孩子们讲老师编的故 事:“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狐狸对猴子说:‘猴哥猴 哥,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鸟的话都是害 你的。猴子一想……”猴子会怎么想呢?薛老师再次开启孩 子的思维之门:鸟儿们是在害猴子吗?狐狸这样说有道理 吗?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对故事都有自 己的理解,通过思辨,薛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下了辩证 思维的种子。
续编故事,开启了无穷的想象;
辩证思考,让孩子的认 知从一元走向多元。所有的这些训练,都在有意识地延伸寓 言的情感,拓展寓言的内涵,迁移寓言的表达方法,这是立 足语言的理解,着力于语言的内化与运用,在实践中学习语 言的过程。续编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中透视语言,发现不同, 读到自己,丰富自己,文本与孩子在原本语文实践活动中积 累的信息单位产生紧密的关联,并且不断地完善,让孩子获 得了成长的感觉,使教学拥有了生长性。
三、创写故事,在实践表达中读写共生 寓言教学不是教会人相信,而是教会人思考:故事中的 那些人或物为什么会那样做呢?这样的反躬自省,必然会促 使学生将阅读的视角从关注故事主角转向关注自身,反思 “我”或者“我们”是否会做同样的事?这样一思考,学生的心智就开窍了,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这是寓言故事 的教学价值之一,还有言语的价值。寓言故事就是借助故事 说道理的,一般读者不太关注故事本身的真假,而只会关注 其中的道理。然而,语文教学是要教会学生“用故事讲道理” 的言语本领的,因而要细细琢磨的恰恰是故事本身,关注故 事的叙述方式,而最为关键的是隐藏其中的言语“秘密”, 会不会讲故事,关键就全在这隐藏着的言语形式里面。
教材上常常会出现诸如“联系生活经验谈谈体会”的习 题要求,如苏教版第9册第8课练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说说‘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教 者也常常会问诸如“在现实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情形吗? 你会怎么做呢?”一类的问题。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在发现、 借鉴文本“隐藏着的言语形式”后,他们完全有能力“联系 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创写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寓言故事的 深刻理解。
我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短小精悍, 结构精巧,表达简练。如《自相矛盾》一文,全文仅124字,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首先是概述故事的起因:“古时候,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一个人“卖矛又卖盾”,呈现了 “自相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接着描述楚人卖矛又卖盾的经 过——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 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细读文本便会发现这寥 寥数语的表达之妙。“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随你什 么盾它都能戳穿”,言下之意,此人的矛“无坚不摧”,堪 称“天下第一矛”;
此人的盾“坚不可摧”,可谓“天下第 一盾”。显然,这是言过其实的“夸口”。然后,把这两句 话联系起来,细细揣摩,楚人“夸口”时的语言极为夸张地 突现了他说话前后互相抵触这一特点,像这样,自己的言语 行为前后相互抵触,就叫“自相矛盾”。最后是故事的结果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 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为什么张口结 舌?哑口无言之际,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故事没有写出来, 留给听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
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孩子学习课文的写法,创作“新 版《自相矛盾》”。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从2300多年前一直流传 到今天,使很多人受到了教育。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自相 矛盾的现象? 生:我妈妈让我多吃点,说胖胖的才可爱,她自己晚上 不吃饭,说瘦了才好看。师:妈妈一不小心自相矛盾了,其实无关胖瘦,营养均 衡,身体健康最重要。
生:柯震东拍摄禁毒宣传片,告诉大家吸毒不好,自己 又偷偷吸毒。
师:对,这样的艺人,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也就失去了 公众的信任。我们可以模仿《自相矛盾》的写法,把生活中 的这些现象写下来。课文的写法中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什 么? 生:重点写好人物自相矛盾的语言或动作。
十分钟后,学生完成练笔,进行交流,赏评。
生读习作:
“妈妈最近体形越来越丰满,所以,她郑重宣布:减肥! 为了帮助老妈实现减肥计划,我自告奋勇:‘老妈,我 们每天晚饭后出去散步30分钟,ok?’‘没问题,饭后百步 走,活到九十九!’老妈兴奋地做了几下摆臂动作,貌似跃跃欲试。
吃过晚饭,我兴致勃勃地邀请老妈:‘妈,散步喽!’ 老妈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她挥挥手:
‘不去了,饭后坐一坐,活到九十九。’ 咦,晚饭前老妈怎么说来着?” 师:哪里让我们发现了妈妈的自相矛盾? 生:语言——“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和“饭后坐 一坐,活到九十九。” 生:还有动作——“摆臂,跃跃欲试”和“窝在沙发里”。
师:前后一对比,矛盾的焦点就出来了。建议你今晚把 这个故事读给妈妈听,明天告诉我们妈妈的反应。
孩子快乐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有意思的是,当晚,我接 到了孩子妈妈的短信:潘老师,我今晚去黄山湖公园跑步了。
当然,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体会,那么,编写一个童 话类的寓言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潘雅频,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0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