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 与内容”中指出:学生在第二学段要“有目的地搜集资料”, 到了第三学段则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 法”。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从五年级开始 不仅每学期都安排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让学 生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搜集、筛选、处理,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甚至还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特别安排学生重点学习“如 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 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在这样的理念与策略引领下,反观 我们第三学段的学生,他们的信息搜集运用能力是否已经达 到要求了呢? 一、现实状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要由2篇精读课文《圆明 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2篇略读课文《难忘的一课》 《最后一分钟》组成。从4篇课文来看,文章涉及的事件或内容均有着“年代久远”之特点,需要有时代背景作为支撑 才能帮助阅读,因此,资料的收集与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就显 得特别重要,但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信息搜集运用的能力却不 得不令人担忧。
(一)“巧妇难为无米炊”——不愿搜集 (二)“鱼龙混杂一川中”——搜集过多 与毫无准备作对比的则是班级中一些非常上进、好学的 学生的表现。面对教师布置的任何一项作业,他们总能不折 不扣地完成。“收集资料”的任务,也不例外。当课堂上交 流“香港历史”时,许多学生马上就取出一沓厚厚的资料或 是一本本子,然后将这些内容从头至尾读下来,有时遇到朗 读上的障碍就会停下,有时遇到相同内容还会重复……然而, 这些都不会影响其交流资料的情趣与兴致,一遇到这样的学 习交流机会,他们往往一读就是三四分钟,如遇小组交流, 时间则更长。
(三)“不知我者谓何求”——无法运用 在收集资料以作补充学习之用时,还出现了另外一种情 况。有些学生课前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资料进行了充足的准备, 但是在课堂学习需要资料补充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显得手足 无措,取出自己准备的资料,东翻西找,这里找一部分,那 里再寻一些,这样的交流,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原因分析 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耐心寻查我们教学的不足之处,学生如此薄弱的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原因何在呢? (一)“不关心事不经心”——不重视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并不清楚信息搜集运用能力对 一个人的重要性。他们不清楚在信息搜集与运用的过程中, 培养的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他们不 清楚提高小学生信息搜集运用能力就是要将课内搜集到的 信息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并且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 教学;
他们更不明白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在课堂阅 读教学的活动中,如果思维得不到相应的发散,探究、合作 的激情就不能被彻底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在这样的不清不楚 中,弱化、轻视甚至是漠视信息搜集运用这类任务也就不足 为奇了。
(二)“秋尽空山无处寻”——缺方法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搜集了许多信息但“不知道哪些 信息可用,哪些信息无用,可用的信息又应该在什么时候用, 该怎么用”,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细细审视,我 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问题。由于学 生缺少这方面的引导,所以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就会像无头 苍蝇一般,不知所向。
(三)“凤去台空江自流”——少评价 缺乏必要的跟进与评价是导致学生信息搜集运用能力 薄弱的另一主要原因。在部分学生心目中,书面作业是必须 要按时完成的,但很多其他作业譬如资料的收集、课后的阅读等,是没有反馈与评价的,因此就算是没有完成,教师也 是不清不楚的。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不做这类作业便成了 学生的习惯。
三、对应策略 (一)“一片冰心在玉壶”——明理 要想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学生都 得要明理。我们要让学生知晓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对一个人的 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一个人将来的工作与 生活。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对于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可以独 立完成,可以和家长、朋友一起完成。收集资料不是单纯的 查阅,而是一种学习,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一种情感,更 是一种价值观。不仅如此.,对于教师自身,也得提高这方 面的认识。单单翻看五年级下册的教材,我们就会发现,编 者对于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乐寻 当教师、学生明白了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多渠道搜集信息的方法。
1.在网络中寻 在网络中寻找是现如今最为常见的一种收集资料方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知道上网可以查找许多资料, 但对具体的操作流程还是较为模糊。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 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通过操 作,具体演示,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如百度、新浪、搜狐等这些大型的网站都可以帮助学生搜集 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对自己 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复制、粘贴、剪切”等多种操作,甚至 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的处理”等。
有了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对资料进行分析、 鉴别,删除无用、无关信息,寻找有用、相关信息,从而进 行整理、归纳、筛选、重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拓展 了视野,又提升了自我搜集信息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书籍中寻 作为学生,书籍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教师要鼓励学生阅 读,特别是阅读历史类的书籍,努力培养学生在书籍中寻找 资料的习惯。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推荐学生阅 读《昔日的夏宫圆明园》这本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 自然而然就会摄取大量与“圆明园”相关的信息,从而打开 通往后续阅读的一扇门。
3.在影像中寻 4.在随访中寻 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如果你能细细观察,就能发现许多 信息。其实,很多的资料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我们 身边的人。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这两篇 课文前,可让学生去询问家里的长辈,听听他们讲述的关于 日军入侵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为所欲为的恶行……由于有了长辈们的讲述甚至亲身的经历,学生与历史的 距离迅速缩小,他们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体会情 感。
(三)“化作春泥更护花”——善用 在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大量信息后,我们又该引导学 生如何筛选、如何运用呢? 1.截取摘录法 顾名思义,“截取摘录法”即对自己所获取的信息通过 浏览、熟悉之后,根据文本指向或教师要求将其中的重要部 分进行截取与摘录。摘录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可以是数字, 甚至可以是图片等。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截取摘录的部分再 作细致了解,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不知所谓、不求所用的现 象了。
2.合作共享法 合作共享在信息运用中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学生各 自搜集信息的前提之下,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享,在小组 成员的合作探讨中去除无用无关信息,将重点信息作为集体 智慧进行保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信息, 增加信息储量,也可以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提 高自身策划、组织、协调、交往、合作等多项能力。
3.交流展示法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放慢速度, 审时度势,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多为学生学习服务,相信学生的信息搜集与运用能力也会得到飞速提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