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计生 > 面向服务管理的高校智慧迎新策略研究 智慧策略

面向服务管理的高校智慧迎新策略研究 智慧策略

来源:计生 时间:2019-10-13 07:54:41 点击:

面向服务管理的高校智慧迎新策略研究

面向服务管理的高校智慧迎新策略研究 摘 要:为满足新生群体的多样化环境感知需求及创 新能力提升,同时为知识获取及交互式协同工作提供响应和 决策,重在做好面向服务管理的业务流程的规范梳理。通过 分析高校信息化应用需求,明确信息化建设中的智慧应用是 一项贯穿管理始终的服务体系,探讨了服务管理的组织构成 与框架,结合迎新实践提出 “五通”策略,旨在使业务沟 通、数据融通、资源流通、信息互通、服务贯通的管理理念 对高校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所启发。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 (2015)11-0061-04 一、高校信息化应用的需求 当前,高校信息化应用已成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卓越 人才的重要举措,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甚至全方 位领域,校园各群体正在逐渐适应无缝互联与开放创新的智 能集成环境。探索校园服务管理创新已然成为高校智慧应用 的标志。

1.优化用户群体对校园信息化环境的需求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教育环境, 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充分融合,学生任意利用移 动终端进行学习,随时获取所需信息并传递。[1]因此,智 能化的任何服务与管理的应用都要有必备条件,即承载服务 感知的统一基础设施平台、安全稳定的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 的网络环境,以及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通过发挥信息技术在网络、平台、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 多元结合技术、心理、管理等易融合因素,形成高校信息化 的智能服务特色,见表1。有效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创建 多向互动的智慧服务与管理工作平台,增强时效性、参与性 与设计性。

2.满足资源类型多元化、信息传递个性化、数据管理规 范化的需求 高校信息化不是一个华丽的光环,要为学校发展提供有 效服务,为教育提供决策作用。建设中除了接入无线网络、 出口带宽、信息化领导能力、系统应用规模等硬性指标外, 还应强化人性化管理,智能化信息传输和获取、生态化发展 的服务效能。在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和活动机制的基础上, 分析影响学生行为意识的各种客观因素。如新生从入校开始, 应该拥有属于自己唯一的信息角色,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迎新模式,让个体数据转换成整体格式而得到统一管理和集 中共享,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迎新工作,为新入学群体提供 更便捷、更友好的迎新环境,使每个学生的电子身份伴随其 度过整个大学生活。[2] wWW.dYLw.Net 3.适合服务业务拓展和管理模式变更的需求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 流程优化与再造,建设完善的信息发布、知识共享、管理服 务和校园文化生活服务等数字化平台。[3]高校要探索以信 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形成面向全校师生的 服务管理思路。

在日常各项业务烦琐、重复的处理解决中,会涉及跨部 门数据,数据间存在密切关联和持续互通的需要,信息间也 有流通和利用的需要,通过梳理和规范所有参与迎新活动的 业务部门流程,并依据需要重新构建系统;
通过基础数据交 换和共享,构成唯一、准确和完整的数据流,对明确性问题 提供最优质的解决方案,对可能性问题进行评估、预测与防 范,并总结出相关规律与方法,使招生、迎新、学习、离校、就业等关联信息形成数据对接,用于指导其它问题的综合、 准确、实时解决,实现高校服务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和规 范化。[4] 二、“智慧型”服务管理的组织构成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在应用创新 方面逐渐侧重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需求。学校教育要从传授 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为 主,以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关心如何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 术工具来解决问题这两方面并行,强调以信息技术改善教育 学习方式。[5]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为 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正如《老子》中“授人以鱼,不如 授之以渔”的道理。当然,“授”与“受”的情感建立与维 系也甚为重要,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忽略师生的直接 对话和沟通。

从构建组织管理过程的角度看,要形成较完善的服务体 系,就要在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对业务进行管理 并优化,从工作效能中分离出业务技术和感知程度,如图1 所示。通过对各数据元素间转化关系和交互过程中的驱动因 素进行效能监控,从而给予相对有价值的组织链分析,并给 出决策方案。随着信息化的推动,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并着重开始探索本土特色的过渡模 式,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6]作为校方,应积极发 挥信息化导向和引领的作用,按照国家信息化标准,建立适 合校情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涉及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 相关内容,使学校的受益者、建设者和推动者能够主动参与 到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业务沟通、 信息流通、资源互通、数据融通等各服务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环境支撑下贯通“服务”理念,以实现决策应用的 价值。(见图2) 1.以业务沟通为基础 “迎新”是涉及部门众多、范围广、跨业务宽泛、流程 相对复杂、系统维护持续性差的一项服务与管理并行的工作。

通过发挥部门管理导向和明确责任协作,重新设计结构和过 程,设计模式要体现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思路,技术运用要协 调资源,形成服务对接,逐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这是业 务集中管理和共享的基础。

2.以信息流通为导向 加强参与迎新各部门的信息流向和工作配合,按照信息 要素间的关联性,科学分解管理内容,系统改造管理对象,通过对各信息环节采集和发送,以完善信息流和信息共享机 制带动整个高校管理的畅通,开放动态的信息汇集有助于集 中管理和规范服务,保证决策效能。

3.以资源互通为突破 规范各部门信息源,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资源查阅和学习, 尤其是适应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方式。例如,今年许多高校应 用了网络信息推送、刷卡报到、公共微信群、QQ群互动等手 机迎新助手,在迎合年轻人使用习惯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 平时多用于娱乐的技术也可以用于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从侧面帮助形成正确的网络信息使用思维方式,更利于满足 多个校区之间资源调配的需求。

4.以数据融通为标准 大数据全面、多源的数据作为优化服务的手段纳入高校 信息化管理与发展中,周详的数据规范是保障信息化可持续 发展的约束向导。[7]一方面,由于迎新工作自身存在实时 性(现场办理)、复杂性(跨部门,涉及众多部门)、多变 性(跨业务),必须搭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平台,各部门应明 确各自的数据维护责任;
另一方面,迎新流程的优化涉及梳 理手续次序、整理业务类别、系统模块组成、提取前置信息、 操作功能设计、安排现场程序、归纳整合流程、采集相关数据、再次梳理步骤、提供决策依据等服务内容,涉及迎新参 与部门、报到手续环节、现场技术支持等复杂因素,因此相 应的系统功能要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保证各部门数据的 一致性、准确性及快速流转。

5.以服务贯通为目标 由于迎新工作只是校园服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迎新给 新生和家长留下了初到学校的第一印象,为使之尽快适应环 境,最初的服务策略要考虑到整个业务的生命周期,打通各 业务系统,贯穿于一个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始终,帮助加强 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全周期辅助管理,使之常态化。

如北京大学的迎新系统设计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贯 穿了高等学府的校园文化,并以脚印的行径图案标注了业务 流程,在特色化亲和迎新的同时也创新地展示了一流大学的 管理与服务理念。这种迎新策略使迎新板块专题化,便于新 生更直接地感受到浓厚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增强校园凝聚 力与向心力,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智慧迎新案例解析 我校是国内较早期采用数字迎新方式的高校之一。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我校于2013年启动了迎新系统的全 面建设和改造工作,此项工作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主要从管理、 服务和应用三个方面逐层剥茧抽丝、深入改进。2014年9月, 我校以智慧迎新的崭新面貌接待了来自各地的7000余名学 生,传统的迎新系统从业务应用到服务组件的形式,简化部 署流程,实现了新生报到程序基本数据的集中管理,并为学 校各部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和解决问题的依据。

1.“迎新”体系设计理念 我校在信息化体系部署上,以服务的高度集成、统一的 权限管理、高效的数据共享为设计核心,按照“学生为根” 的主线,把握本校特色,明确服务功能,界定清晰的职责划 分,调动全校参与积极性,系统化地对校园每一处可以展示 或与学生沟通的载体做设计,充分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 段,给迎新服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全新的迎新体系从信息存储、交互手段和数据环节等方 面利于整个流程的设计与实现,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功能定 位、架构设计和技术实现等各项任务,由学校信息中心负责 共享数据库维护和统一管理工作。

2.措施和应用效果结合我校迎新工作的业务特点,将服务与管理融为一体, 完善了迎新系统模块功能,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全面的新生基 本信息数据。类别数据库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数 据交换整合,使相关业务数据一方面要支持跨部门业务交互 的应用系统集群;
另一方面在各类系统建设基础上构建恰当 的移动服务,提供新生报到过程和各报到环节的实时状态和 及时、准确、权威的报到统计数据,覆盖学生从报到前、报 到现场、入学后等信息的各环节,为新生报到管理工作提供 了决策依据,简化了管理流程、优化了应用效果,减轻了管 理人员的工作量,使整个迎新报到过程井然有序,使普通业 务管理达到更高层次的服务。

措施一:重构迎新网站 “设计”服务于受众。全新的迎新网站精心做了清晰的 页面布局,直接下挂门户,对用户群体进行角色授权,整合 了以往分散在各部门及学院的重要信息,一键式登录获取并 得到确认;
同时设置关键事件时间节点,公开了学生最关注 的报到流程和管理制度,提前公布学生最关心的校园信息, 如学院简介、近期活动等,便于学生、家长在报到之前查阅, 以更加丰富的功能和更加友好的界面多途径地为新生报到 和迎新管控提供便利措施。措施二:协调跨部门业务的集中展示 为了将以往信息管理功能转换为可复用的应用服务,我 校多次分阶段对整个迎新流程中涉及的部门进行业务疏通、 整理,合理控制服务与跨业务的协同工作,在操作策略上尽 可能把工作前置在假期,新生入学报到前就能了解相关政策 通知、校园地图和社团活动,包括上传个人资料、缴纳学习 生活费用等。[8]随后工作人员采集有效信息,以电子数据 的方式呈现,为学生增添良好的入学体验,为“轻装上阵” 做好服务指引。同时,为迎新现场提供了迎新数据展示环节, 通过现场大屏的图表数据展示了迎新总体情况和曲线分析, 实施查阅迎新动态,并与校领导、工作人员、学生、家长和 各管理部门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并提供决策,如图3所示。

所有模块都可根据自己实际数据生成迎新进度图等统计图 表,获取新生的具体信息。

措施三:以流程阶段整合服务管理 从我校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实际出发,为了适应业务变化 的要求,集成大量的基于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和信息,将工 作流分为预案、实践、应用和收效四个阶段,围绕服务构建 系统,最大化缩短迎新时间,有效整合了管理信息缺失,为学校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措施四:启用智能应用引导程序 为了完善智能服务类型,贴近年轻人使用习惯,系统设 计更具时代感,学校信息中心联合软件学院共同开发研制了 手机网上迎新系统,并基于百度地图深度开发的校园全景导 航,提供查询、导航分类显示的地理信息、适当的资讯和最 优化的信息帮助,设置了关键信息点,开启了“掌上大学生 活”服务模式,直接做服务导向。如图4所示,利用易操作、 可视化的交互界面,充分展示新老校区建筑的历史内涵和文 化底蕴,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快速了解各种信息,随时随地 定位所在区域、选择交通工具和确定地点,家长可以通过校 园移动助手,查阅学校周围的食宿及旅游信息。

高效、便捷的“智慧型”入学服务,受到学生和家长 的欢迎与好评,为全校性工作协作开辟了新思路的同时,也 为教学和科研结合实践活动搭建了新平台。

3.实践分析 迎新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任务集中且工作量大,提前 安排好网络服务、数据库支持、组织培训和问题预案,并提 前做好机房、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等基础设施检查和系统 测试,确保相关服务软件应用正常,通过配合相应的网络安 全策略和安全设备及预案制度,技术人员在现场随时支持,按照操作标准规范作业,不断完善运维保障措施,以安全稳 定保障智慧应用。[9] 为了迎新过后信息的持续利用价值,系统功能更加侧重 服务拓展及潜在数据的开发,产生的数据要随标准进入管理 统计环节,贯通学生的教务管理,甚至离校,总结成果、梳 理经验、剖析不足,为未来建成基于移动平台的全程一站式 考、迎、离、管的服务体系做储备过程,形成良好稳定的工 作机制。

2014年,我校有90%的新生通过系统完成入学注册、学 费缴纳等相关手续的办理,大大提高了现代化高校办公效率。

在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按照我校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 加大信息化手段在教学、管理各流程的渗透,加速学校大OA 体系的优化,对类别基础数据库进行了大幅优化与升级改造, 与迎新系统同时搭建的还有服务毕业生的“离校”和“数字 签约平台”等系统,为师生提供不断完善和谐的校园感知环 境。

未来的高校迎新还将持续创新,它像一盏指路明灯,照 亮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促进异构的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 互联,加快实现高等教育与管理体制变革。

参考文献:
[1]颜士刚.信息技术影响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及趋向 [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10-15. [2]谢矜,蒋东兴,许庆红,陈怀楚,尹世学,向春.数字迎新理念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30-35 . [3]杨晓雪,陆春.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与流程再造 提 升高校迎新服务水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50-52. [4]黄怀荣,杨俊.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J]. 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2. [5]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 “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
35-39. [6]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 现代教育技术,2012(1):4 9-53. [7]宓詠,赵泽宇.大数据创新智慧校园服务[J].中国教 育信息化,2013(24):
3-7. [8]陈翼,王明洁,张计龙, 宓詠.复旦大学迎新服务 的创新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
19-2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