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计生 > 【留学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与反思基于海归的就业现状分析返】 社会分层论

【留学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与反思基于海归的就业现状分析返】 社会分层论

来源:计生 时间:2019-10-08 08:02:11 点击:

留学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与反思基于海归的就业现状分析返

留学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与反思基于海归的就业现状 分析返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学行 业步入高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出国接受 中等或高等教育。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以自费留学 为主,且呈现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留学低龄化趋势持续扩 大;
第二,自费留学人数保持增长。据《2015年出国留学发 展状况调查报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度我国出国留 学人员总数达52.37万人。较2014年增加6.39万人,比上一 年度增长13.9%[1]。目前来看,出国留学人数仍在高速增 长。然而出国留学回国就业的海归派们,并没有像过去那样 获得更多的青睐和偏爱,有的反而受到“歧视”,教育投资 的回报率远不如以往高,“洋光环”不再成为他们就业的保 护神。个中缘由何在?本文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我国留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动因简析 出国留学,英文简称study abroad,指学生去到母国以 外的他国学习深造,时间可长可短,从数日到数年不等,留 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一代代的学子接力促成这项文化交流 活动不断发展。对于横跨百年的留学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 的分类。历史学家戴逸和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将整个百年留 学的过程以时间为主线,结合重大社会事件、留学人员的身 份以及资金来源等,把出国留学生划分为以清政府公派的 120名留美儿童为始到改革开放至今的所有自费和公费留学者共十代[2]。此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GG)的创办者 王辉耀博士根据留学者的学习内容和历史使命的不同,将其 划为五代,分别致力于富国强兵、革命救国、科技救国、建 设祖国及创业拼搏的伟大理想。历代出国留学的学子中,也 不乏我们非常熟悉敬仰的杰出的革命家和卓越的科学家。周 总理对留学生学习和工作的重点关注,邓小平推出一系列促 进我国莘莘学子出国深造的改革,詹天佑成功设计并建造第 一条铁路,邓稼先对于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做出的重大 贡献等等都与他们的留学背景息息相关。

黑格尔曾经说过现实性与必然性和合理性有着必要的 联系,是二者之和。留学现象的现实性来自于国家的合乎规 律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和个人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

唯物辩证法讲,事物的发展总是基于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其 中内因是根本,外因则次要。在百年留学史中,同样的事物 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不同的角色。改革开放以前,出国留 学是一项国家政治任务,以国家的发展为动因。公派出国的 学生带着振兴国家、改革教育的梦想远赴他国,而个人的文 化增长、精神富足则作为外因助推其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国家富足、社会进步,对人们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迫于压力,需要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学子们主动选择出国深 造。此时,个人的内在需求作为一种内因发挥主导作用,国 家层面的发展建立在个人满足的基础上。虽然内因和外因的 作用在随着社会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但最终都共同促进了留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 社会分层研究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 域,此研究源于社会学家对社会差异现象的关注。对社会分 层进行概念界说,学者们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大家普遍的观 点认为: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不同 的社会集团或阶层[3]。教育在取得职业成就的过程中和 促进社会成员构成的分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 在分析上述分层和分化的原因时,我们试图首先从教育中寻 找答案。自工业社会建立以来,教育系统便与劳动领域的筛 选和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与 社会流动密切相关。且多项研究表明,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 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已经形成了。因此,人们把教育 系统看成是能产生社会变化的一套制度,也可以看成一套有 助于社会分层和稳定的制度[4]。在我国,影响职业成就 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育程度。各种职业对就业者的“硬件” 要求日趋提高,不仅专门职业提出越来越高的教育条件,而 且最普通的职业如餐饮服务业也需要持证上岗。如今,就业 受学历限制的现象越来越随处可见,人才市场对学历和专业 技能的要求更加严格,高学历人才的市场被需求量也在逐渐 扩大。随着高等学府和科研基地对研究生人数的大量扩招, 每年高学历人才毕业人数总量增加,致使出现这样的现象:
高学历人才成为好职业的最有力竞争者,普通毕业生在这场争夺战中处于劣势,甚至出现了由人才市场转向劳力市场就 业的现象。然而,劳力市场紧跟形势,也开始要求具有相应 的职业教育经历和职业培训资格。此种形势下,无学历和职 业资格的人群将无法进入这两大市场,更别说找到一份好工 作了。为了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教育层次的需要,教育的市场 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层次高低对于职业的获得和职业成 就的作用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

三、留学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弱化的突出表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 阶段,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学子抱着“外面 的世界真精彩”和“物以稀为贵”的心理选择自费留学。以 前,学生确实可通过留学获得可观的职业和较高的经济回报, 并成为实现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之一,但如今已时过境迁, 留学只是实现众多人生目标过程中的一层石阶,其社会分层 功能日渐弱化。这种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海归的就业形式严峻 根据《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显 示:至1978年始到2015年的37年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 量累计达404.21万人。有277.78万人已完成学业。其中,近 八成已完成学业人员选择回国发展[5]。可见,大多数留 学人员在国外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仍需要与国内高校毕业生 一同竞争工作岗位。由第三方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发布的 《2013中国海归人才就业现状》报告显示,2008年成都地区回国的海归平均年薪仅为9万元,到了2010年后成都地区回 国海归的平均年薪降到6.6万元,月薪不足六千。海归数量 大却精英少,知识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是不争的事实。回国 远没有想象中的风光,待遇一落千丈,海归早已不是从前的 “高精尖”精英人才,而被人们戏称为“海龟”。随着这个 群体的逐渐壮大,就业问题慢慢突显,“海带(海待)”现 象也屡见不鲜,说明海归人士虽然不远万里为腹中添了几滴 所谓的“洋墨水”,却再也无法拥有那个曾经的“免检”金 牌,而是被国内用人单位更加谨慎地对待并严格加以筛选考 核。智联招聘近日发布调查结果,当招聘对象为海归时,超 过七成人力资源主管表示:没有优待,不会优先录用。正如 其中一位主管所表示的那样:“企业会挑选于公司更有利的 员工,启用国内大学毕业生,用人成本和个人能力综合考虑 优于海归。”可以预见,留学教育与国内用人市场的脱节问 题不解决,纵使有海龟的光环,也无法抵挡就业形势的寒流, 海归的就业难问题将逐渐显现出来。

(二)海归的就业力不足 在《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中,有学 者提出,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 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力”。高校对 于就业力的培养主要从专业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等几 个方面着手,所以调查就业力的实际情况也可以从这些方面 着手。根据《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就业 调查报告》)数据得知,相当数量的海归掌握的专业知识与 实际求职工作不匹配[6]。如图1,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认 为实际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匹配程度一般,而认为非常匹配 者仅占15.1%,很明显“所学”和“所用”之间确实存在较 大差距。实际上,工作匹配度不高也是留学生专业能力不过 硬的一种体现。

在《就业调查报告》中,被调查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对回国就业劣势展开分析,有半数以上的留学生认为自己 “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以及“回国时间晚, 错过校招季”,另有三成认为“自身缺乏完整的职业规划” 等,这些都是留学生适应能力不足的体现。社会在持续不断 地向前发展,国家的就业形势也在改变,要保证就业质量, 首先应该保证具备良好的就业适应能力。如图2,在所有被 调查者中,绝大多数目前从事基层工作,能够从事高层管理 工作的被调查者只占总数的4.7%。报告还显示用人单位在招 聘时,事业单位对海归并没有偏好且也没有为海归提供更加 丰厚的优惠待遇。他们和国内大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就业机会 和薪资待遇[7]。根据以上数据,海归人员的就业力明显 不足,已无优势可言。

(三)家庭教育成本回收速度较慢 留学作为一项教育类高消费投资,也要关注其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比就是一个衡量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根据《201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约8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 己能够在5年内收回留学成本。根据有关数据发现,大多数 家长每年为留学生支付的费用在30-50万元左右,以最低的 30万元为标准,5年收回留学成本,海归的平均年收入需达 到24万元。国内大学生每年的教育费用支出,以家庭居住地 所属地区为划分依据,东部地区全日制大学生人均每学年学 费、教材费、住宿费共计约7240元,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 区分别达到5055元、5869元、4800元,区域比为 1.51:1.05:1.22:1。以最高的东部地区为标准,7240元学杂 费加上平均年生活费10000元,若同样需要5年收回教育成本, 则年收入需达到13800元左右,远少于24万。两个数据可以 看出国内大学生收回教育成本非常轻松,而海归明显更有压 力。同时,也可得出国内大学生收回留学成本的速度更快, 家庭教育成本收益速度也更快。留学作为一项教育投资,留 学产生的短期经济效益不及国内高校。

(四)社会对海归的认同感不高 社会认同感是认同感的社会化凝聚,简而言之,就是社 会成员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看法。作为一种认知行为,认同 会产生直接的感应和判断,即它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 自身角色以及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其特质在 当下文化的变迁中得以凸显,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并提供一 个独特的视角去透析各领域中的文化现象或文化活动[8]。

有一档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江苏卫视联合打造的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正在火热上映,节目囊括各行各 业、人生百态,通过行业达人和求职者之间的对话,反映当 下最热门的行业话题并产生观点的碰撞。这个舞台很受求职 者欢迎,甚至为海归人员专门设置“海外专场”。《职来职 往》是一个真实的应聘现场,现场的各位达人均为行业界的 优秀人才,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按理 说,海归人员拥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有着国际化视野和 国际人脉,拥有着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沟通的能力,这些优 势有利于他们顺利就业。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只要是海 归,特别是“新鲜”海归,现场应聘成功的可能性远低于国 内本科生,甚至出现突发事件,比如由于精神压力太大而晕 倒在求职现场。

担任《职来职往》嘉宾之一的国际教育专家张超,是中 国自费留学行业的传奇人物,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自费留学行 业的发展。他的一篇名为《为什么“新鲜”海归比国内本科 毕业生更难就业》的文章引起了大众的关注。文章通过剖析 企业HR的内心想法揭示海归的社会认同感。HR在看到海归的 简历时,会产生几种看法:首先,如果应聘者选择的是自费 留学,则可推测其家境应该不错。一般情况下,家境不错的 人在吃苦耐劳上会弱于其他人群,且小额的工资奖励对你而 言并没有激励效果。第二,一般而言,海归的社会稳定性与 国内大学生相比会差一些。小小的不满就会成为跳槽的绝对 动力。第三,如果应聘者是海归,也许会更加麻烦一点。因为受西方教育影响,在遇到一些和用人单位之间出现矛盾纠 纷时,往往容易付诸于法律或者仲裁,不能说这是一种错误 的做法,但这种做法往往会给用人单位带来更多麻烦。因此, 在基于海归和国内大学毕业生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招聘方会 更偏向选用国内大学毕业生。可见,社会对海归的认同感远 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而且还呈现一个下滑的趋势。

四、留学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弱化的原因透视 (一)文化资本不足以消除文化屏障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部分国家通过世袭获得一定的社会 地位外,教育已经成为促进社会流动和导致社会分层的最主 要手段。人们追逐高学历获得高薪职位,甚至有人通过这种 方式成功进入富裕阶层。于是人们紧盯教育有助于向上层社 会流动这一有利途径,纷纷进行教育投资。在美国,有上层、 中层和小资产阶级三个阶层,其中处于中间阶层的人数占比 最大。中产阶级不仅指收入达到一定的数额,而且自身应具 有能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还有相应 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9]。大多数“中产阶级”除家庭 因素外,更多依靠的是成功的学校教育,所以高等教育机构 成为生产“中产阶级”的最大场所[10]。在中国并没有“中 产阶级”这一说法,若仅仅以收入高低衡量能否进入“中产 阶级”,满足条件人数比重非常低,还不足以形成一个阶层。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有专家学者认为社会分层应该包括:
总体性精英阶层、知产阶层、平民阶层、需救济阶层四个方面。并且他们之间几乎呈一种隔绝状态,每个阶层用一种明 显的界限起着保护或排斥作用,这种界限被称为“文化屏障”, 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起着标识性作用,如果不具有这种符 号,就无法融入这个阶层。同样,如果他人不具有和你同样 的文化符号,他也无法得到你的认同并与你建立联系。

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特有的文化资本,它的获得不仅与教 育有关,也与该阶层人士所处阶层环境以及该阶层所特有的 历史背景有关。实现从一个阶层到另一个阶层的跨越,单靠 教育是无法做到的,除了教育,这种跨越还与该阶层的经济 资本和消费习惯有关。留学人士希望通过接受与某一社会阶 层人士同等的高等教育,获得该阶层特有的文化资本,以消 除文化屏障。然而文化资本并不足以消除文化屏障。当越来 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威胁到“总体性精英阶层”的利益时,他 们便会动用自己的各种资源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控制。这 样一来,便使能得到高薪职业的人才越来越少,从而加剧人 才之间的竞争,迫使学历文凭贬值,进而导致出现就业难的 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经济资本的影响作用非常大,经济资 本富裕的阶层可以运用自己的有效资源调控整个人才市场。

通过教育习得的文化资本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并不能从 根本上消除文化屏障,顺利实现阶层的跨越。

(二)留学大众化加重了文凭贬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政府留学政策的调整,我国出国 留学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代。目前,中国留学市场已从过去的“精英性留学时代”步入到如今的“大众化留学时代”,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出国接受教育,必然选择回国 发展的学子数量也会相继增长。据统计,2015年我国留学回 国人数达到40.91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2.1%。而2015年我国 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0%。国内毕业 生人数的增长率远小于海归人数的增长率。这种态势下,必 然有相当数量的海归与国内毕业生同时竞争工作岗位,却又 不得不面对工作岗位数量有限的实际情况。因此,海归不得 不降低自己的原有期望,从基层工作做起。《就业调查报告》 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所有被调查的海归中,有六成目前从事 基层工作。

文凭的社会地位在大众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使得获取高 学历成为一种根本趋势,而高考扩招、研究生扩招为此种学 历角逐提供了有力支持。于是亦因亦果,互为因果的奇特现 象出现了:文凭社会迫使教育扩张导致水涨船高,反过来又 使文凭贬值。留学教育的大众化,为工人阶级、少数民族学 生获得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大量毕业生回国发展,而 用人单位越来越难以雇佣数量如此之多的高学历人才,于是 出现了其他原本不需要雇佣海归人员的用人单位却雇用海 归人员的现象,更加重了“文凭贬值”。文凭相当的情况下, 若要获得好的职业,此时文凭可能不再是雇主进行人才筛选 的识别标志,而家庭的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社会资本在求 职时的作用反而更显著,导致职业获得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也随之增加。“好成绩”不如有个“好爸爸”就是此种现 象的生动描述。

(三)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 什么是教育国际化?美国学者菲利普·阿尔特巴赫认为, 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层面的内容融入教 育目的、职能或教学实施的过程,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 一个教育系统、一个教育机构回应全球化趋势的具体政策或 举措”[11]。目前,我国的教育已与国际接轨,从教育理 念到实践都在彰显这种国际联系。国际化教育包括课程体系 国际化、教师管理国际化、学校组织机构国际化以及国际交 流与合作等。根据国际化的不同形式,我国目前的国际化教 育单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在中国境内合法设立的外国 机构、外资企业、国际组织的驻华机构或合法居留的外国人 开办的国际学校。二是本地学校开设的国际部,招收的学生 包括本地学生和外籍学生,采用的课程大多也是国际通用课 程,如IB、AP、A  level等,教学语言以英语和汉语为主。

三是由个人开办的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服务, 比如托福、雅思考试的培训。他们通过引进国外优质国际课 程,与国外学者、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做到优势互补。正因 为国内教育的国际化,使得本土学生在国内也能接受国外的 教育,结合国内就业形式,在“主场”更能发挥自身优势, 因此,国内“留学”人员比海归人员更容易受到招聘单位的 青睐。(四)社会对海归的认识回归理性 五、留学社会分层功能弱化引发的思考 (一)要理性对待出国留学 面对留学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弱化这一现象,留学生和 家长应该理性地看待留学。首先,除去公费留学外,自费留 学面对一大笔教育经费,对普通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支 出,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据调查,近半数家庭选择所要 留学学校和地域时,主要相关信息来源于中介,而缺少自主 调查和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且需要自我承担其中的风 险。我国中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均要通过高考选拔, 以考试分数论高低。而国外大学的选拔不仅看考试成绩,更 关注综合能力。

家长若有意愿送孩子出国接受教育,应该做好如下心理 准备:首先应该充分考察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包括:独立生 活能力、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以及自制力等,这些能力的具 备是能够较快适应国外生活的必备因素。其次,家庭应该充 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考虑其本身的兴趣和特长,如果家 长从自我态度出发,固执地为孩子选择所谓“热门”专业或 者根据学校排名进行选择,最终结果未必让人满意。值得注 意的是,对于大多数留学生而言,选择留学最终也是为取得 一份满意的工作服务,家长和学生不应该盲目跟风,事实证 明通过参加高考而就读国内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到的工 作并不比海归差,甚至更好。家长和学生应该结合自身经济能力、学习能力、综合实力等情况谨慎做决定。

(二)留学重在提升能力,而不再是“渡金” 留学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弱化后,分别在国内外接受高 等教育的大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工作竞争,留学生不但没有占 据优势反而面临就业难的不良状况,而就业力不足便是其 “致命”弱点。就业力又称就业竞争力、可雇佣能力等,主 要看个人的受雇佣潜能。提升留学生的就业力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其提供了学理依据。全面发 展学说的本质在于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 由发展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就业力的提升多依托于教育 单位的办学理念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真开展。从学校 层面,办学理念是我们无法凭一己之力能够加以动摇的,且 因为各个国家的实际就业情况不同,高校的就业力培养更加 侧重于本国的就业形势。所以留学生的就业力提升应该从他 们自身出发。就业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知识结构。

虽然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的储备是构成就业力的必备 因素。留学生出国接受国外教育,首要任务便是学好文化知 识,没有专业知识作为理论支撑,何以体现专业能力?找工 作时就必然存在“先天不足”和盲目性,只能找大众化的工 作。二是能力结构。就业力又称就业能力,可见提升工作能 力是提升就业力的核心所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专业外能 力,提升前者需要在学校中完成,而后者主要在积累社会实 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三是心理品质。心理品质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上,多来源于受到的德育熏陶。它与一个人的世界 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密切相联。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一朝一 夕就能够具备的,这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息 息相关,也是就业力的构成因素中最无法预测和不可控的。

提升留学生就业力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以提升自己的综 合就业实力,最终才能取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辩证地看,留学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正体现了我 国高等教育的进步,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等教育是 人才教育,其目的是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促进 国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出国留学人数越来越多,毕业后回 国效力的海归人群也相继壮大。留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 国的另一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方式。除了将我国的莘莘学子送 出国进行培养,还可以将来华留学生类化为我国的优秀人才。

目前,我国是一个留学输出大国,呈现出“留学赤字”。然 而为了提升教育的目的竞争力,我们有必要扭转这种局面, 将“留学赤字”转变为“留学红利”。随着国际人才竞争的 不断加剧,如何留住海外优秀留学生将成为各国留学工作的 重点。已经有部分国家采取适当措施,法国为留法硕士和博 士提供居留证,德国政府大力推行“欧盟告知人才引进方针” 法案,美国表示将为攻读数学、科学、技术和工程专业的毕 业生附赠绿卡。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这种理念,当下我们应 该更新观念,重视来华学生的“人才红利”,让更多优秀的 来华学生真正“留下来”。为加快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应该为来华学子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首先,充分利用“一带 一路”的合作热潮,吸引沿线国家人才来华留学,开创中国 与沿线国家的人才资源双向流通渠道;
其次,狠抓教育质量 工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
最后,建设来华 留学人员宽松的学习和就业环境,让外国优秀学生进得来, 留得下。[12] 总之,积极应对人才流动浪潮,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国 际人才交流环境,是吸引国际人才“为我所用”、充分挖掘 留学“人才红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5]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出国留学发展状况调 查报告[EB/OL] http://www.gol.edu.cn/zt/report. [2]苏一凡,胡庆亮,张晓冰.中国出国留学研究述评: 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高教探索,2011(3). [3](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46. [4]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3. [6][7]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6年中国海归 就业调查报告[EB/OL] http://www.ccg.org.cn/Research/View.aspx?Id=4592. [8]操慧.论新闻传播对社会认同感的建构[J].郑州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10]钱民辉.教育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0:134,137. [11]周满生.基础教育国家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 研究,2013(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