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国旗 > 精编优秀的民族团结教育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 什么是民族团结

精编优秀的民族团结教育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 什么是民族团结

来源:国旗 时间:2019-11-16 08:19:33 点击:

精编优秀的民族团结教育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

精编优秀的民族团结教育论文范例鉴赏(共6篇) 第1篇: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符号, 这共同构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主体。同时,不同的民族文化碰撞、思想交流,这 个过程是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过程,同时其中也存在了一定的民族对抗性,造成 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处理好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对于不 断实现民族教育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是国家和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基 石。将民族团结问题融合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中去,从基本的保障 机制人手来分析,并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指明思路和建议。

一、构建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 民族团结问题是社会的焦点问题,从根本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 进步,促进国家的繁荣。将民族团结教育工程融入到高校教育中去,能够从根本 上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进步和提升,从而来不断地促进民族团结、民族交流与发 展,提升了高校教育质量和效果。对于甘肃省来说,民族团结问题一直成为高校、 社会等各个方面重点关注的话题,通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来 展开教学,以此来不断地促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完善,从而来更好地 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

就甘肃省为例,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与高校教育紧密结合起 来,广泛地与教学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效果。为此,甘肃省 政府充分贯彻并落实了《关于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县(市、 区)的意见》和《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规划纲要(2015-2020年)》, 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来进行宣传教育,以民族团结为核心,为 促进民族繁荣创造良好的条件。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将民族团 结精神深入贯彻到教育实践之中去,从而来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有机 统一起来,这对于不断构建完整化的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完整性,筑牢各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机制研究對于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来说,必须要以有效的 教育机制来作为保证和支持,从教育制度、物质支持、思想渗透等三个方面来加 以渗透,这样能够有效保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的顺利实践,促进教学体系与 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整合,这对于不断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成果有着无比 重要的促进意义,是社会发展和民族繁荣的基石和坚实保障。

(一)强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制度保障 强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制度保障,是推动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机制建设的重要层面。首先,将民族团结问题落实到高校教育管理层面,通过建 立专职的民族团结教育管理部门来对此进行研究,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民 族思想、民族哲学、民族宗教等问题来进行深入的研讨,从而来制定有效的课程 内容和教学计划。其次,可以成立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核心的学生组织,从而来促 进他们进行有效地学习、思考和交流等,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整合。最后,建立 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进一步地促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升民族 团结教育实践效果。比如,可以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先进班集体活动等,来进一步 地促进民族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于优秀的班集体进行表扬,从而有效的提升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成果。

(二)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 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有效的物质支持,是顺利完成高校民族团结 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教学成效的本质要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多种 多样、习俗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实现对于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至为关键的一步。比如,为了更好地适应学 生的饮食需要,必须要充分地做好食堂和餐厅管理,将少数民族文化放到首位来 给予尊重;
同时,对于少数民族的节日来说,可以专门举行相关的文化活动。要 实现以上这些方面,就必须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为 之提供可能。

(三)加快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渗透 将民族团结教育思想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提升师生的民族团 结意识,实现他们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统一,这对于不断推动高校民族团 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有无比重要意义。第一,将“五爱”、“五观”、“四个认同”等 思想落实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思想中去,深入地贯彻爱国主义,强化中国梦的理念和认识,不断地强化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来更好地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 育效果。第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与最新国际形势、国家政策的有机统一,能够在根本上提升高校民 族团结教育效果,从而维护整个社会大局的稳定性。

三、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思路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需要将高校各个方面的能 量和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来从根本上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成果,为学生民族 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应该从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方式、民族团 结教育活动、教育实践、网络推广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有效地研究,从而来从根本 上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完善与成熟。

(一)资源整合,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注入力量 资源整合,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注入力量,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内 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第一,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 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哲学水平和政治素质。将民族团结问题落实到思想和哲学教 育中去,深入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路教育活动,认识到 民族团结问题对于我国历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从而来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 探索和实践。第二,积极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增设关于民族团结理论政策、民 族团结形势等方面课程的开设,从而在根本上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课堂质量和效 果。以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为核心来进行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而来 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開展多种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构 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教学需要来有效选择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以文艺、 交际、节庆等为题材来进行活动举办,不断地提升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第一, 积极地举行文艺类节目,充分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的节目内容,塑造健 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增强不同民族之间师生、生生的互动,比如可以 通过民族文化讨论小组的组建来进一步地对具体的沟通和实践,加深彼此的了解, 从而来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互动,第三,高校可以以具体的节日作为突破口来进 行活动的举行,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有更深了解,还能够提升自我精 神品位。(三)积极举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实践活动 积极举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实践活动,突出其实践价值,提升学 生的民族精神空间。具体到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积极地组织全校的师生参与社 会实践,参与到少数民族生活过程中去,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 和认识,增强个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同时,还可以积极组织支教活动,对于不同 少数民族文化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来更好地促进自身民族素质的提升。通过 实践活动的开设,能够在根本上促进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 这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结语 加快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对于维护民族团结、 巩固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繁荣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将民族团结教育问题与 高校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效果,深化教学 实践的顺利开展。具体到教学体系构建中去,通过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课堂资 源整合、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方式的改革和转变、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团结教 育活动、举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程实践活动、拓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网络推广 平台,以此来努力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工程体系的构建,从而加快民族团结的顺 利进行,从根本上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发展。

作者:马文清 第2篇:浅析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 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因此,有必要进行民 族团结教育。国家教育部提出:各高校教育中融入民族教育,促进党的民族理论 与民族政策,注重民族发展、民族融入。实现民族和谐发展,现已成为高校民族 团结教育的重要政策方针。

一、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模糊 现阶段,各高校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视为少数民族院校学生教育,而 忽视了普通院校学生民族教育。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院校过于强调教育者自身教 育,而忽略了学生本身教育,教育目标针对性模糊。2.教育理念模糊 各高校展开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是什么?想要实现怎样的效果?一 些高校教育中对教育理念、目的等缺少明确。片面的认为:民族团结教育要求学 生民族团结,和谐共处。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具体的,未从国家大局考虑民族团 结教育理念,进而造成教育结果不尽人意,缺少理念目的的明确。

3.教育形式化 当前,多数院校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方面,主要以报告会、讲座等形 式进行口头教育、引导,缺少完善的教育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团结教 育思想创新,未深入学生心中,使得教育形式化。

4.教育内容模糊 从广义上而言,民族团结教育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其中包含内容诸 多。在该方面我国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民族教育未进行详细规定,只是要求相关民 族学校安排《民族理论教育》课程。而普通高校在该方面教育内容上,并没有具 体的指出哪些内容是有效的。因此,在高校民族教育中只是广泛的进行民族教育 宣传,在具体内容上并没有详细的指出。

二、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方法 针对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笔者建议:从根本问题入 手,从方式方法、思想理念入手、统筹规划,展开创新型民族团结教育,使得民 族团结意识深入每个大学生心中。对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相关民族团结教育方法。

1.实现思维目标的创新 针对现阶段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目标片面问题。国家教育部门与民族委 员会要求:民族团结教育针对的是所有对学生,并非是少数民族院校学生。另一 方面,不仅需要对全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各院校教师也要提升民族团结 意识。并且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对学生民族意识相对于汉族学生更强,反而是 汉族学生民族意识较弱,导致汉族学生未将民族团结放在重要地位,甚至做出违 背团结行为。因此,基于这一问题下,需要对全部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深 化传统文化。各高校可以从思想意识引导入手,实现目标创新,同时教师通过自身行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

2.实现思维方向的创新 思维方向的创新是多样化的,分为客观与微观。笔者所说的思维方向 创新是教育在思维导向上要具有中华民族特点与目的,并非只是单纯的进行民族 教育。另一层面指的是:不同民族学生,在教育要求与导向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例如:在汉族学生教育过程中,其导向为:关心少数民族学生、懂得尊重、理解 民族文化等,深化民族平等理念;
在少数民族教育時,主要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其 他民族,注重民族团结,进而共同为和谐发展而努力。并且在藏族和维吾尔族民 族团结方向创新上,以反民族分裂教育为主;
其他少数民族则要注重传统文化的 继承、发扬。但从总体上来说,无论是哪一民族,只要是中华民族的学生,各高 校都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国家观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各民族 团结发展,才是国家长久发展的根本之道。

3.实现教育方式的创新 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意识、观念形成,有着自己的观点与意识。这时, 如果各校将其强加在学生思想意识或是采取灌输式方式,对学生思维意识引导是 不利的。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反而影响民族团结教育。对此,各 高校应该积极转变教育方法,从挖掘民族团结教育新形式入手,继而实现思维方 式的创新。各院校可以通过电影、网络多媒体、广播等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也可以开展有关民族团结文艺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得到思想 意识的激发、创新,使之能够充分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体现在 实践行为中,并非停留于口头形式,继而从思想上改变。

三、结语 综合分析,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 生民族思想意识、思想理念树立具有重要作用。但各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中,还需要从根本问题入手。对此,笔者分别从: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 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高校大学生民 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起到帮助性作用,进而更好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现民族 大融合、大发展。

作者:郑益军第3篇:简析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引言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积极开展民族团 结教育,这不仅能够增强广大师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可促进少数民 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当前,纵观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看, 有诸多问题有待改善,否则将阻碍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进程。对此,作者认为, 有必要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开展途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学 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能够得到深入开展。

一、夯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情感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许多学生,属于贫困生,所以学校在开展民族团 结教育时,可以引导学校师生对贫困生给予帮助,促使其完成学业。如此,能够 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可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首先,教师组织资助 工作,给予贫困学生以金钱、生活学习用品等方面的资助,使广大师生深刻体会 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其次,鼓励学生结对帮扶,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组成 对子,相互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夯实 民族团结教育的情感基础[1]。

二、深化课程教育改革 首先,根据民族团结教育需求而适当增加课时数量和丰富课程教学内 容,将该课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总框架中,重视该学科的教育水平,进而培养 和提高各民族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其次,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开展交流会, 针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而探究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激发學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能够更好将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再次, 针对该课程教学,应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如给予学生以考核成绩加分策略, 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教育部门积极创编高质量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 教科书。

三、丰富民族团结教育载体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应注重丰富教育载体,并促 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首先,重视各民族的节日活动,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 习惯及信仰。例如,在维吾尔族诺鲁孜节时,学校组织师生共同庆祝节日,并遵循维吾尔族人民的节日习惯而进行,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情感,还能促进民 族团结。其次,利用课余时间,丰富民族文化艺术活动,为各民族学生提供交流 平台,使其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内增 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雕塑、馆室建筑等[2]。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中,要提高教学成效,应注重提高教 师综合素养,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对民族团 结教育给予高度重视,进而有效开展教育。其次,优化教师结构,积极组建一支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整体质量。一是针对民族团结教 育课程而配备充足的教师,既要保证教师数量,又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且教师 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民族团结思想觉悟和相关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素养。二是鼓励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途径,将多元化知识融入于民族团结教育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推动教学活动深入。

五、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有必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深 化教育,促进教育的升华。首先,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深入基层,了解我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新政策,或者参与 下乡活动,与农牧民有接触。在假期结束之前,鼓励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并与师 生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逐渐升华学生的民族团结情感。其次,在学校内部,可 加大宣传力度,举办多民族学生联谊交流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沟通和交流, 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同时对民族团结教育有利[3]。

结论:民族团结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重要教育工作内容,不仅 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对学校持续发展和民族融合、团结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是维系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要条件。就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工作而言,是一项 较为系统的工程,亟需教师通过有效的途径而深入开展教育活动。作者认为,教 师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夯实民族团结教育的情感基础;
二是深化课程教育改 革;
三是丰富民族团结教育载体;
四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五是组织社会实践 活动。

作者:张领第4篇:广南县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廣南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始终把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 作摆在重要位置,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丰 富多彩的活动,切实提高师生民族团结意识。

一是以管理为抓手,落实工作职责。广南县不断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 的指导工作,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 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与途径,对开展民族团 结教育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二是以宣传为手段,营造浓厚氛围。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认真开展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要求学校制作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展示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的 民族文化墙,每学期出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板报,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 队会、校园广播站大力宣传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涌现出 的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氛围。

三是以培训为平台,提升教师素质。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专项活 动资金,争取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加大对民族干部、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教 育,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挖掘、选树典型。继续参加壮、苗、瑶语言文 字州级培训,启动彝族支系语言文字培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四是以课堂为主渠道,丰富教育内涵。广南县在少数民族学生多的学 校和班级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以学前教育和一、二、三年级的教学课堂为主阵 地,充分使用好双语教材,除按教学标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外,对少数民族语 言文字进行学习。目前,广南县有五珠中心学校少数民族(苗族)班1个,那洒 镇中心学校少数民族(布艮人)班2个,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校少数民族女童班1 个。

五是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教育成效。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各中小学认 真开展创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活动。截至目前,全县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学校” 达15所。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族政策法规,拓宽民族团结教育范 围。

六是落实少数民族优惠政策。除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外,认真落实国家、省出台的涉及少数民族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民族 教育政策。2016年中考4137人享受少数民族和高寒山区照顾,1712人享受高考照 顾。进一步做好少小民族特困生扶贫工作。根据《中共广南县委办公室广南县人 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南县2015—2017年少小民族特困学生教育扶贫方案的 通知》《广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南县2015—2016学年少小民族特困学 生教育助学方案的通知》,从2015年开始连续三年实施少小民族特困学生教育助 学,对全部彝族花倮(布艮)学前生给予补贴1200元/人/年、小学生300-1200元/ 人/年、初中生600-1500元/人/年、高中生7000元/人/年;
对2015年高一入学的彝、 苗、瑶、回普高职高学生给予2000-3500元/人/年资助。2015—2016学年资助550 人共396000元,2016—2017学年资助601人共525500元。

元谋县举办中学生运动会暨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 本刊讯(通讯员阮诗雯)为丰富全县中小学生的文体生活,展现中小 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积极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近日,元谋县教育局组织 举办了2017年中学生运动会暨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圆满 落下了帷幕。

来自全县各中小学的24支代表队700多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了12个集 体项目、16个个人项目的比赛,共产生了团体奖41个、集体道德风尚奖4个、优 秀组织奖4个,共有9个项目22人次打破全县历届中学生运动会记录,决出个人奖 项96个,评选优秀教练员24名、优秀裁判员16名、优秀工作人员20名。

中学生运动会暨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全县 中小学生运动竞技水平,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增强中小学 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全县各中小学深入开展素质教 育和阳光体育活动的一次大展示、大检阅。

第5篇:建构云南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 作为一个既是边疆又是多民族省份的云南,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事关改 革发展稳定大局。在人数众多、民族成分复杂的高校,民族团结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16年5月31日,云南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9所,其中,地处自治州的普通 高等学校有13所[1]。云南省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民族团结教育在全省高等教育中 具有特殊重要性,决定了高校应当也必须扮演重要角色。实践表明,高校民族团 结教育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建构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和 重要保证。

一、思想保障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思想理念到位,保障机制才能运转协调。构 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思想保障是先导。

(一)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云南省各高校要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 题,把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八个坚持”“五个认同”的精神贯 穿于民族团结教育始终,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每个师生的内心。引导 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稳定压倒一切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 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坚定性,做民族团结忠实的维护者、促进者。

(二)增强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新形势下,特别是作为人数众多、民族成分复杂的边疆民族地区,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中断。高校要根据党和国家关于 民族团结教育的有关精神,从省情、校情的实际出发,明确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 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牢固树立“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政治思想,不 断增强全体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認识,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 一项政治任务常抓不懈。

(三)创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 理念决定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向,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的 其它要素起着制约和引导作用。高校要依据民族团结教育的新特点,从传统的工 作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实现民族团结教育 的理念创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同时,在民族团 结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把握规律性、富 有时代性、彰显创造性。要注重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服务 理念、全心全意的育人理念贯穿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全过程,鼓励各族师生相 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携手共建和谐校园,为民族团结进步 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二、物质保障 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物 质要素的有机组合,搭建良好的物质基础构架,是确保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顺利推 进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物质保障是前提。

(一)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经费纳入学校财政预算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用于日常宣传 教育、政治理论课以及常规活动等基本投入;
另一方面主要是用于社会实践、设 施建设、师资建设以及科研项目等所需的投入。实践证明,凡是民族团结教育搞 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的高校,必有相匹配的经费投入。要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经费预算置于高校发展、人才培养的高度,纳入学校财务预算体系之中,及时划 拨,确保经费到位,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完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经费投入 在硬件设施方面,高校要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 社会实践基地、图书资料、宣传设施等。通过修建文化长廊、民族艺术文化墙、 民族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民族团结教育走廊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完 善民族团结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活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为少数民族师 生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有需要的少数民族师生 设立独立就餐区。每逢少数民族重大节日,为少数民族师生组织庆祝活动并提供 必要的经费支持,使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更加贴近师生、贴近生活。通过设立专项 助学金、少数民族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岗位等助学服务体系,有组织地开展对少 数民族学生的帮扶活动,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 内容。

(三)不断优化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物质条件 高校应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整合资源、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经费来 源,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在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科研立项、设施建设等 方面的经费投入。特别需要注重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选拔、民族文化的研究、 民族团结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倾斜。要建立健全经费管理运行机制,明确经 费使用投向,确保民族团结教育专项经费实现规范化管理。

三、组织保障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保障具体主要包括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导体 制和工作机制。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工作的诸多方面。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 面,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因此,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组织 保障是重点。

(一)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不能动摇。要突 出党委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民族团结教育领 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置于突出位置,形成“目标明确、精心组织、 领导有力、关系协调、职责明确、齐抓共管、互助和谐”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组 织保障系统和工作格局。

(二)设立民族团结教育专职部门 成立由学校党政一把手共同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教学 单位负责人等为成员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通过定期召开民族团结教育专题研讨会,将党中央、云南省委有关民族 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精神落到实处,并把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 验做法及时总结、交流、分享。院(系)应结合自身实际,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 作组,负责对本院(系)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进行指导和规范。同时,应当成立 “民族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2],及时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状况、学习和 生活情况,负责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习、科研、文体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 协调、处理少数民族学生的相关事务。此外,还应当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调 研组”,定期对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领导小组可根据调研 情况,召开专题工作会议,适时调整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确保民族团结教育中 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统一。

(三)加强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协助与配合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是松散的机械的组合,而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各级部门应加强协同配合,明确职责,发挥各自的 优势,把党、政、工、团、学各方力量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把民族团结教育落 实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组织保障的整体效能。

四、人才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支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建设一支 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保 障。因此,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是基础。

(一)建设一支服务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也是高校实施 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力量。高校要致力于建设一支服务民族团结教育、服务民族 地区发展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应当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和充实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特别是拥有良好民族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学技能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

要特别注重发挥少数民族教师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提升少数民族教师在民 族团结教育中重要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要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出发,广 泛吸纳相关学科的精英,组建一支从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辅导员到全体教师 的多学科交叉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完善全员育人机制,为促进高校民族团 结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二)加强服务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培训机制 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利用各种有序途径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 有层次地对民族团结教育行政人员和骨干教师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学、民族学、 心理学等各学科知识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交流 与分享。同时,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骨干、学生 党员的培训,让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主动融入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切实起到良 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从学生到学生、教师到学生,从师生到学校的民族团结 教育人才梯队。

(三)建立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 云南各高校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 一路”建设,“以民族地区需求为导向,结合云南实际,扩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规 模和范围,打造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2]。要注重民族人才多元化培养机 制,积极搭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平台,为边疆民族地区大力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 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教学保障 课堂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是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建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教学 保障是中心。

(一)完善课程体系 在教材使用方面,云南省各高校應当在参考借鉴全国统一的民族团结 教育通俗读物、基础理论性教材基础上,积极结合云南省情、州(市)情,以及 结合高校校情,研究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和校本教材,逐步“形成理论与实际、 专业与通俗、纸质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教材体系”[3]。要加大对《云 南省民族团结教育读本》教材的使用和推广,不断实现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 化、本土化和大众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将民 族团结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贯穿于高校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国家 安全教育的全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

在此基础上,整合课程资源,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全面渗透,将显性课程教 育和隐性课程教育有机结合,将民族团结教育主动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民 族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逐步形成以专门 的民族团结教育课为主、其他学科全面渗透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作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环节, 创新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云南省各级部门应当大力 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不断研究和革新教学方法,立足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 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感染力、影响力。同时,要重视和加强 民族团结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高校应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开 发各种多媒体课件、网络微课程以及宣传视频,及时将优质教学资源、先进教学 经验进行分享,不断丰富学生课堂,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理论研究 云南省各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时,要以民族团结为主题,搭建民族团结研究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民族理论研究、民族问题研究有机融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大局的科研课题,鼓励 广大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课题研究。

六、载体保障 载体保障是构成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高校民族团结 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客观基础。构建高校民族团结 教育保障机制,载体保障是关键。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宣传载体,营造良好氛围 在新形势下,要搭建传统媒体(如宣传横幅、校报校刊、宣传栏、论 坛讲坛、校园广播等)和新媒体(如网络、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有机结合的 宣传平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载体。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 策的宣传教育,“做到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和民族团结教育常态 化、多样化、社会化”[4]。要大力宣传全国各民族特别是云南省涌现出来的民族 团结模范集体、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模范个人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不断扩大 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重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 络有害信息的监管查处,注重新媒体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主流媒 体、新媒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弘扬主旋律,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营造良好 的氛围。

(二)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 通过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举办形 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形势政策报告、民族文化社团活动、民族体育 文化活动、知识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把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主题教育活动 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要善于把云南省各地区 具有民族色彩和民族文化的资源作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参观民 族团结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组织红色旅游等形式,充分展现云南 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构建嵌入式教育管理格局,增进各民族 师生间的了解和感情交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各民族师 生互相了解和相互交流的长效机制。

(三)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丰富文化载体,打造文化精品云南省各高校必须以先进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坚持文化 自信。要“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感染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怀,用‘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用富有特 色、贴近办学实际的校园精神浸润青年学生的个性心灵,用与时俱进、引领风尚 的创新文化培育青年学生的发展素养,真正成为文化育人的高地”[5]。各高校要 以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为契机,打造好民族文化这张亮丽名片,把弘扬民族 文化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全过程。要通过创办民族文化类社团,充分利用少数民 族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大力支持各民族师生利用民族节日传承、保护和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共同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浓郁、民族特色鲜明、各民族师生 团结和谐的‘民族大家庭’”[2],不断丰富各族师生的精神生活。

七、制度保障 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不仅需要高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更需要 依靠制度的规范和管理。云南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促进云南民族团结、推动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設的重要动力,完善的制度是实现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 的根本保证。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是根本。

(一)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制度 在制度建设上,高校要依据各级部门关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民族 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有关规范性文件,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目 标、教育内容、工作举措以及评估体系等,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民族 地区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制度。在制度 运行上,高校必须结合省情以及自身具体实际,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和 做法,建立健全从经费管理、人才队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到监督考核的各种 章程条例、程序办法的制度运行体系,共同营造一个良性互动、协调一致的民族 团结教育制度环境。

(二)注重科学规划,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分布地州和各师生民族分布状况的差异、办学 层次的差异,“要切实考虑到民族高校与非民族高校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 环境、教育机构设置等方面的不同,把握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高校特点,从而 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6]。高校要不断强化纵向衔接,建立从学校到院、系、班 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总体规划,对民族团结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依靠制度、政策来保证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实现高校民族团 结教育常态化、规范化。

(三)注重有效运行,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思维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定位于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 时,广大师生应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进一步积极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法治化建设。

云南省应加快民族团结教育地方法规的制定,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立法实践,为民 族团结教育提供法治保障。

八、评估保障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的重要方面, 也是检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否取得实效的必需环节,为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 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科学的依据。构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评估保障是核 心。

(一)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必须严格遵守评估原则,明确相应的评估等级、评估标准和评估指标 体系,从学生、教育者、学校三个层次着手,“做到动态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 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7],建立科学、全面、 客观的评估体系。在学生层面,通过理论水平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对民族团结教育活 动的参与、民族团结危机事件的处理情况等实践运用的测评与评估。在教育者层 面,从教育者理论素养与教学水平、履职履责与实践效果、创新能力与科研成果 以及教育目的与计划的实现等方面进行测评与评估。在学校层面,主要是针对高 校自身在民族团结教育总体规划、制度建设、政策执行和教育成效等方面进行测 评与评估。

(二)强化激励机制 通过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高校学生管理、教 师晋职晋级和学校各部门的评估考核体系中,综合运用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方式, 对集体、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惩戒, 以此起到鞭策和促进作用。以云南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机遇,大力开展 “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调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主体与客体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健全监督机制 各级部门要完善相应的目标责任制和监督检查机制,采取专题检查、 重点抽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进行督导、检查和总结, 加强对活动效果、教学成果以及教育成效的综合考评,切实保障高校民族团结教 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同时,各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自评自查机制,制定民 族团结教育自评方案,坚持把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情况、实施情况列入监督检 查内容和绩效考核项目,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纳入到各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体系中,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与其 他工作协同发展,增强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

作者:高松 第6篇:在初中教育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 一、引言 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 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民厅[2008]9号)》,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开 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学校都相继开展和加强 了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杂 居,友好、和睦地共处。在我国历史上,56个民族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亲密无 间的情意和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在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促进各民族团结 和国家统一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共同推动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毛泽东同 志曾精辟地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 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016年,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重视和 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 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 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初中生正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开展民族团结 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 须有的放矢地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其民族责任 感,激励其矢志不渝地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在初中教育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1.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领导机制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必须作为一项长 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社会形势。建立 完善的领导机制,结合本校的实际将构建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列入M学校重要 工作计划。建立由中学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促进政教处、团委、后勤联动 机制的形成,建立统一指挥、责任明确的管理机制。

2.立足教材开展民族團结教育 在初中各科课程教材中,都遴选了很多优秀的关于民族团结的课程内 容,尤其是在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中,与民族大团结相关的文质兼美的内容更 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立足教材,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 中,深深体悟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例如,在语文课程《人民营销永垂不朽——瞻仰首都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章中,在介绍第二幅浮雕时,就写道:“在这浮雕上,一群 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上冲 下来,革命的族旗在迎风飘扬”。简洁明了的数语,生动地展现了各族人民共同 反抗反动阶级腐朽统治的斗争。《老山界》描述了1934年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 山界”的情景,一位瑶族妇女“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 上煮粥,给部队吃”。在红军整个长征途中,无数少数民族同胞为红军送水送粮 引路,有很多还加入红军去南征北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 牺牲和贡献。

3.采用多元模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调查现实,学生比较喜欢体验性和实践性强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因 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跳出传统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创新采用现代教 学模式,借助多种活动载体和教学手法,来进行持续、有效的教学,避免知识性 灌输和临时性教育。例如,开展角色表演、情境教学、主题教学、小组合作教学 等。在重大节日,例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九一 八”、国庆节等,设计一些与民族团结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