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国旗 > 义务教育减负的思考_基层减负思考

义务教育减负的思考_基层减负思考

来源:国旗 时间:2019-11-05 07:56:39 点击:

义务教育减负的思考

义务教育减负的思考 【摘要】义务教育减负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 题。而“适合生长”理念不仅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 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更为当前义务教育减负提供了理论和 实践依据。以“适合生长”意涵为基点,着眼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十分必要。

【关键词】适合生长;
教育减负;
义务教育 一直以来,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实行有效教学的问题备受人们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 育行政部门出台的关于教育减负问题的文件就有近50份,例 如,1951年政务院在《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 定》中指出:“减轻学生课业学习和社团活动的负担”;
1964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临时党组的《关于克服中小 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中指出,学生 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的 问题开始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相联系了;
2000年《关于在中小 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重在落实义务教育的规定, 更对考试范围、教材购买、有偿教学等情况进行果断的处置, 防止进一步恶化;
等等。2015年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 上,有委员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义务制教育跳出“应试” 怪圈。该委员表示,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发的 “减负令”不少,学校基本做到了令行禁止。但一些教师、 家长开始出现设法将应试内容充斥到学生课余活动中的苗头,无形中占据了学生本应自由支配的时间。此外,一些地 方把音乐、美术、体育等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其初衷是引导 教师、学生和家长重视这些“副科”,但“考什么就教什么” 其实是应试思维,这种改变,只会把艺术和体育教学带入应 试教育的怪圈。[1]上述这些现象说明我们还未认清教育 减负的本质。其实,学生的学业负担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 面,而看不见、摸不着、难以估量的心理负担尤应受到重视。

教育减负问题关系到教育的真正旨意能否实现,也关系到学 生的身心能否和谐发展,更关系到我国教育体制能否健康运 行。基于此,从“适合生长”视角探讨教育减负问题,提出 针对性策略尤为重要。

一、“适合生长”的教育内涵 “适合生长”本身是一个合成词,在自然科学领域较为 常用。但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 律,所以“适合生长”在教育领域也并不陌生。对于“适合 生长”概念的界定,有必要将二者进行拆分再作进一步探究。

“适合”简单地说是适宜、符合、恰到好处的意思。在教育 中就是指遵循师生成长的规律,关注人本、重视个性差异、 倡导多元策略。而有的学者认为“适合”既要在主观上“满 足人的需要”,又要在客观上“可能实现”。判断“好”的 基本标准是“适合”。所谓追求“好”,实际上追求的是“适 合”。所以,没有好东西,也没有坏东西,只有适合与不适 合的东西。[2]而“生长”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生长是发育的一 个特征。生长不仅是一个诗意的词语,而且是一个具有理论 渊源的概念。近代以来,西方教育思想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 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生长论”。杜威对于“生长” 的内涵有独到的见解。[3]杜威强调的“生长”也有经验 的特征,生长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生 长的方式是持续不断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

生长就是经验品质的改进和提高。在英语中表示生长的单词 有两种,有时用“growing”,有时用“growth”来表示。

前者注意生长的结果,到一定的限度会中止;
而后者则强调 生长的历程或过程,即在过程中生长。而杜威强调的是后者 之含义。[4]综合上述,“适合生长”是指为师生提供适 合的教育教学生活,能够促进师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资源和 物质环境,它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个性化教育” “人本教育”,其思想核心是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来实施 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通过适当的方法达到舒适的目 的,让师生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从而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适合生长”是一种规律,是成为人的条件;
它是一种理念, 是贯穿教育领域的一条主线;
它是一种追求,是教育改革的 起点和终点。

二、“适合生长”是教育减负的应然之则 (一)“适合生长”是素质教育的思想来源 古今中外,关于“适合生长”的教育思想颇为丰富。在中国,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很明显 地强调教育要适合儿童的生长;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豫 时孙摩”中的“孙”,是循序渐进的意思,暗含了教育要遵 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所谓“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 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其中“孙”的含义是要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否则,“杂乱而不 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老庄的“道法自然”也强调万物都要依从自然的本性;
包括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也是对当时教育界不适合的生长 方式的批判,呼吁解放儿童,给予儿童自由。在西方,夸美 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贯穿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 原则,其思想核心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
卢梭提出 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强调儿童要归于自然,回到乡村;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本质亦是隐喻了教育与儿 童生长的重要性。心理学家对于“适合生长”更有直观的表 达: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儿童处 于什么样的时期就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维果茨基提出著 名的“最近发展区”,强调新知识的水平需要在儿童的最近 发展区内,儿童能够在成人的帮助下顺利完成知识的学习;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将人的智力分为八种,说明学生 的智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可见,“适合生长”这一理念从 古至今就被呼吁和提倡,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提出,都足以 说明这一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并不是非要培养各级各类的顶尖人才,而是要尊重差异、张 扬个性,培养“适合的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体现的 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是独特的存在、独特的个体,要 承认差异,强调的是和而不同;
人是关系的存在,人的社会 属性决定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强调的是合而共进;
人还是 价值的存在,人都有梦想,都有精神追求,人人都可以成功。

因而素质教育培养的是“真正的人”“会合作的人”“有梦 想的人”。

(二)“适合生长”是学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强调“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 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 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人的身心发展有顺序性、阶段性、差 异性和不平衡性特点,顺应儿童的天性和智力发展,适合儿 童生长,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良好的教育应该适合学生的生 长,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生长的机会。不同的学生或者同一 个学生在相同的阶段或者不同的阶段,其智力和非智力水平 是有差异的。因此,教育应该给予每个学生适合其生长的空 间。关于“适合生长”的对策,一些学者认为包含这几个方 面: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的编写以及 评价方式要适合学生的生长;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适合学 生的生长;
而且还要创造适合生长的各科教育,依据不同学 科的特点来创设适合生长的环境、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等等。还有学者认为“适合生长”的内涵既包括个性化生长也 包括多样化生长,强调学生生长的主体性地位,并指出生长 的方式是一种自主选择。而关于“适合生长”的实践探索主 要包括小学心理课程建设和小学德育体系建设、创立生长课 堂等。适合的学校文化建设和良好的课堂都是学生生长的沃 土,所以教育者应积极为优质的教育寻找沃土。

三、“适合生长”理念下教育减负之策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拥有“春风化雨”般的诗意,拥有“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要在适合的环境(土壤、 气候、阳光等)里引领师生自由舒展、自主生长、自觉涵养。

教师的教学要适合每个学生,通过建设适合学生生长的课程、 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来建 立符合师生成长规律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 发展模式,达成“共筑适合生长的教育生活”。

(一)遵循学生内在需要,探明减负本质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扛起减负的大旗。一方 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主体性。学生 的学习能动性提高了,面对新颖的知识就会有渴求,就会主 动地学习,而不用外力强加;
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了,才 能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实现自我提高的愿望。作为教育者 要鼓励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履行终身教育制度和进入学习 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循循善诱,培养学生 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思维活动的丰富性。有 学者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对课堂教学中盛行机械学习和死记 硬背的状况提出了批评,指出机械学习的时间消耗是有意义 学习时间的三倍以上,并主张从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转变 的教学改革,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格和谐发 展。因此,必须大力提倡有意义学习,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此外,在减负过程中,教师也要 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的内在需要角度分析,若 要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必须要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和艰 苦奋斗的精神。若要攀上山顶,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磨刀石” 的功夫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 培养学生对一定程度学业负担的抗压能力;
要不断地激发学 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 自我的内在需要和无限动力实现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减 负绝非不要负担。其实,在一定范围内合理的负担对于学生 的发展是有益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的耐力 和意志力。所以,这里的减负是要减轻不必要的、过量的负 担,尤其是伤害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负担。

(二)立足学生生长,实现教育“六大解放” 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 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 的影响,至今在我国教育改革中仍占据指导思想的地位,尤 其在我国当下中小学教育减负的问题上,成为一面不可或缺的思想旗帜。基于此,我们必须立足学生生长,实现教育“六 大解放”。其一,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领略多彩的世界。

作为教师,切不能将学生的眼睛局限在书本知识上,而应多 鼓励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 中的奇妙之处,用眼睛发现真理。其二,解放学生的头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解放了头脑,才能让学生更加灵 活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 将学生的头脑禁锢在书本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往往较为 低下,特别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很难着手解决。其三,解 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 “教学做合一”,并强调学的过程要结合“做”的效果才最 好。研究表明,人脑的运转速度要结合手指的运动才会更快。

因此,学生务必要摆脱课堂上的“抱背”姿态,多动手,多 互动。其四,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若要 训练学生的思维,就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让学生敢说、敢讲。倘若课堂上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 就算有疑问也不敢表达,如此被动地学习对于学生的身心发 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在人际交往中,沟通是必要的途径,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务必要多鼓励学生发言,只有在学 生间不同想法的相互碰撞中得出的真理才能令学生信服,激 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五,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身心放 飞。真正的教育不仅在教室产生,广阔的自然界都是学生学 习知识的场所。例如,有些课程的主题贴近自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到户外,坐在草地上,沐浴着阳光,让学生身临其 境地学习。很多时候,自然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美 感,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其六,解放学生的时间,让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中国古代的《学记》曾提出“藏息相辅” 的教学原则,意思是学生的学习必须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必须要劳逸结合。然而,无止境的补习班、题海战术只能使 学生的学业负担雪上加霜。家长和教师必须要以学生身心和 谐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给予学生更多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在 自由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总之,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是履行素质教育承诺的必要前提,是健全终身教育制度的必 需环节,是走向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教育应该为每一个 学生提供生长的机会,只有在“适合生长”的环境下孕育学 生才能体现真正的教育真谛。

【参考文献】 [1]孙惠玲委员:让孩子跳出“应试”怪圈[EB/OL]. (2015-03-07)[2015-09-20]. [2]陆有铨.适合是最好的教育[J].教师月刊,2010 (3). [3]孟晓东.生长课堂:从应然到必然[J].江苏教 育,2014(14). [4]王晓芳.解读“教育即生长”―――基于隐喻视 角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 [5]刘合荣.学业负担问题缓解―――课堂内外的探索与行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