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国旗 > [捕捉与巧用数学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巧匠课堂

[捕捉与巧用数学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巧匠课堂

来源:国旗 时间:2019-11-01 08:03:05 点击:

捕捉与巧用数学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捕捉与巧用数学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 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及 时捕捉和巧妙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欲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
动态;
有效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数学 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 断发展的过程,具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随着新课 程标准的实施,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已引起教师更多 的注意。如果教师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捕捉和利用生 成性教学资源,将会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如何在数 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非常值得研究。

一、利用教材,诱导生成 评价一堂课的效果,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把数 学课堂中“闹”和“道”做好,就必须“激活”教材,让枯 燥课本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凸显知识的 活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以及心理状态,还需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认真领悟,深 入挖掘,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同时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并体 验探索知识的历程,巧妙处理预设外的生成性资源。

例如:[案例]一位教师教学“同底数幂的除法”时,引 入计算:①35÷33=( ),②315÷35=( ),③a6÷a3=( ) ……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得出了结果。师:你是怎样计算 的?生1:我是把两个乘方算出来再相除。生2:我是利用乘 方的的定义,写成分式形式,分子五个3相乘,分母三个3相 乘,再约分得到的。这时教师发现还有一名学生在举手,就 让她回答。生:由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想到谁和33相乘 得35呢,由曾经学过的同底数幂相乘可得出是3的平方。利 用同底数幂相乘的性质,导出了本节课同底数幂相除的性质。

本案例中,教师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 动的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由学生提供的已学知识出发, 引出本节课知识。这个问题的生长点就在于个别学生对同底 数幂相乘的性质进行了联想和逆用,进而在“同底数幂相除” 之处也出现了新的生成,跳出了一般思考的局限,利于学生 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系统掌握。根据教材的内 容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指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不仅 对知识的建构有很大帮助,而且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潜能,把 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因此,深入研究教材是动态生成的起点。二、“意外资源”,引导迁移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在明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人,同时注意学生的想法。学生的一些不同寻常的想法,往 往蕴涵创新的思维、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 些被认为是不利于本节课教学事件,因此,教师不予理睬, 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巧妙 地将其转化为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活 力。

案例:《12.2全等三角形》教学片段(新人教版八上) 1.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使它满足两条边长a、b分别为 4cm和3cm,且它们的夹角为45°。画完后用剪刀剪下来,和 其他同学剪的三角形比较,看看是否能够重合。

2.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使它满足两条边长a、b分别为 4cm和3cm,且其中一条边的对角是45°。

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出现了两种形状完全不同的三角形 (如图1)。1)当45°为a,b两边的夹角时,所画三角形是唯一的;

即是全等三角形。

结论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公理) 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当45°为a,b两边其中一边对角时,所画三角形是 不唯一的(如图2);

结论2: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 定全等。

生:以3cm、4cm为三角形的两边,让长度为4cm的边所 对的角为90°,情况发现也只能画一个三角形(如图3), 符合这样的条件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吗? 结论3:符合这样条件的三角形是唯一的,也就是全等 的,这个是特例。(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揭示这一特殊的类型) 这时一学生说,我以3cm、4cm为三角形的两边,让长度 为4cm的边所对的角为100°。符合这样条件的三角形是唯一的,也应该是全等的。

结论4:符合这样条件的三角形是唯一的,也就是全等 的。但应用条件较多不作为定理应用。

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对 于新知识学习的帮助,学生本身可能并不知情,但教师一定 要抓住机会,机智对学生生成的这些资源加以注意和利用, 自然地运用到教学之中。在上述边角边公理探究过程中,我 们不难看出,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或背离我们的预设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生成的“转折”资源,进行知识的迁移,既达 到预设的目标,又能扣紧“生成点”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后 续学习做铺垫。

三、“单一”资源,追问补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单一 信息资源,教师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 灵活的教学机智。实时地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单一信 息资源,转化为积极的、丰富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

由上个案例中,我们不仅得出边角边公理,而且还可得 出斜边、直角边公理;
还知道“边边角”中若角为钝角时结论也成立。若学生没有发现结论3和结论4,则可引导他们 “角”为直角和钝角时情况。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面对学 生中出现的意外生成性资源,充分相信他们,为他们创设宽 松的学习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见解。

根据课堂生成的合理调整,看似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但 其中蕴涵的却是数学教学中化归思想的灵活运用,唤起的是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灵感。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 “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数 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教师预设效果的掌握情况, 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更多 的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才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和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错误资源,回归“正轨”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 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教学过程 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有的时候我们只看到的是消极的 一面,千方百计避免学生出错。其实,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错 误,正是他们真实的思维方式的表现。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正 确的先导,学生思维中所谓的“错误”,正是思维过程中的 闪光之处,它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实想法,它其中也 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老师要抓住这个“错点”把学生 引向预设点。在平时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在错中悟理,在错误解法的解法中,挖掘出隐藏的创新因素。因 此,教师不能轻易给学生的错误回答判“死刑”,而将错误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巧妙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使错误成为 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经历风雨,怎 么见彩虹”的诗意哲理。

案例:《12.2.3全等三角形》教学片段(新人教版八上) 在得出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 “ASA”后,老师提出: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 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生不假思索齐答会。师追问理 由?原以为学生把它转化为刚学过的“ASA”就可以了,可 习惯动手操作的他们,同桌一约好具体的边、角数据,就开 始画图、剪拼验证起来了,老师正想引导学生往预设思路“不 用实验的方法你能证明这个命题吗?”这时有个学生在下面 喊了起来:“老师,我和同桌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全班 同学开始议论了,究竟是怎么回事,老师一看明白了其中的 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错点资源,何不充分利用呢?老师 随即把他俩所剪的三角形展示出来:(如下图4、5) 学生们很快就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深刻理解了“对应” 的含义。在学生刚接触用“SSS”、“SAS”、“ASA”判定 三角形全等时,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解释“对应”两个 字,而学生也一直不甚理解,今天这次意外生成的亮点资源的及时捕捉,却使师生困绕很久的问题得以圆满解决。《数 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 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通过这个亮点资源的及时捕捉,使我更深刻地理 解了这句话。

总之,课堂资源不仅指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技术 等,因而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加捕捉 与利用。让“动态生成”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感觉,而这种意 外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课堂的活力经常在这样的 情景中迸发出来,所以我们应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 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充 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 考 文 献] [1]韩国梁.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数学课堂局部探究 的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