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国旗 > 泛义 [技能教学技能与泛教学技能之意]

泛义 [技能教学技能与泛教学技能之意]

来源:国旗 时间:2019-10-07 07:57:51 点击:

技能教学技能与泛教学技能之意

技能教学技能与泛教学技能之意 1技能的意涵 1.1“技能”的内涵 《心理学大词典》对技能的解释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 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 杂系统。《教育大词典》认为技能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基 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学界关于“技 能”的认知大致有以下三种:其一,技能属于知识范畴。以 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者认为技能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 个体自主选择、加工并依靠主观构造和学习顿悟习得技能。

其二,技能属于动作范畴。提出“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 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1]153的命题。关注技能是 以实践为基础,以严谨合理的程序指导实际动作的操作活动 方式。其三,技能是涵盖知识范畴和动作范畴的集合。皮连 生指出,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 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由此,我 们认为技能是个体基于先天素质,在其认知日益丰满的过程 中不间断的融合社会实践而具备灵活的认知活动方式和操 作行为方式。技能发展中内在的呈现两个阶段,一是由观察 和模仿而习得表象动作的初级水平阶段;
二是指领悟技能之 精髓,熟通技能之要领,达到精湛尖端的高级水平阶段,亦 可称之为技艺。

1.2“技能”的特征技能的内涵背后蕴含着主体性、融合性、复杂性、发展 性和灵活性五大特征。

主体性。即习得技能和运用技能的主体是人而非动物。

比如:自然界的小鸭子模仿老鸭子浮水,老猫教小猫捉老鼠 等现象,就是动物的本能而非技能。

融合性。即技能的习得是先天素质与后天实践相融合的 共同作用而非单一线性的状态。在心理学领域,素质又称为 “秉性”,通常反映在个人气质、才智和能力上,是体现个 体内在差异的主要特征。技能依赖于个体素质与教育熏陶、 社会环境交融,二者缺一不可。

复杂性。即技能的种类、形式等多而杂,是在思维和认 知的指引下的规训行为而非简单、粗大、机械的动作。比如:
体操运动员拥有娴熟技术的前提是用心感悟每个动作的艺 术性,日复一日不畏艰辛地练习并博学各种动作的技能要领, 最终才能实现熟能生巧。

发展性。亦即技能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不间断的 训练而生成而非停滞懈怠。比如:一名木匠在掌握制作简单 工具之后,不断习得技艺技巧,通过认知和技术的精加工, 制作出精美的榄雕或木雕,这就蕴含着技能的发展性。

灵活性。即技能习得时应具有灵活的能力而非刻板。掌 握技能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学习技能过程中情境改变,其动 作须随机应变,这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以及 综合素质要求较为严格。比如: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技能表现骤然下降,甚至丧失,我们认为他还未掌握技能的精 髓,缺失对技能灵活性的运用。

2教学技能的意义 2.1“教学技能”的特质 何谓“教学技能”?从目前教育界研究来看,指一般意 义上理解的教师教学技能,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统一规 划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为孕育达成学生的“三维 目标”而采取相对稳固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技能作为技能 的子集,特指教师在教育岗位上依照教学需要通过职前、职 中或职后培养训练而获得的技能。

2.2“教学技能”的特征 教学技能具有四个特征:综合性、默会性、专业性和卓 越性。

综合性。教学技能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属性的复合整 体,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属性是“教”与“学”双重技能的 综合。从认知层面分析,“教”融合着教师讲授、组织、管 理、评价、研究等多方面的技能;
“学”则是分析、归纳、 概括、记忆等技能的整合。从操作层面分析,教学技能的习 得和生成依赖于两条主线: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

教与学不可割裂,教师善教、乐教、崇教能激发学生学习潜 质,学生善学、乐学亦可促使教师提升技能素质,“教学相 长”即可说明;
二是教师自身“教与学”。善教源于善学, 因善学而博学,因博学而善教,因善教而乐教。由此,教学技能的综合性成为促进“学”与“教”两者协同发展的推动 力量。

默会性。亦可称为缄默性,内隐性。教学技能是借助内 隐的心理活动,将认知结构再构或重构,呈现外显行为活动 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对一整套教学流程都内在的包 含着其思想意识上对学科知识的加工和处理程序,进而将内 化于心的信息输出并由外显的行为传递给学生。其默会性表 现在教师对教学设计、教材处理和教学研究的理解、领悟和 判断上,以潜在、间接的形式存在。

专业性。教学技能不同于普通的手工技能,也区别于简 单的手工操作,注重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如体育、化学、 语文、生物等专业学科的教学技能都不尽相同,不能进行简 易的转换和替代,这也是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日益 严格的根本所在。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 识并形成内在的认知结构,教学活动的严谨性、规范性和系 统性要求教师具备高深专业素养的教学技能。

卓越性。教学技能达到出类拔萃、精湛优质的程度,意 味着教师已成长为集高深专业技能,广泛通用技能以及内在 自我技能于一体的职业素养极高的专业化从业者。一名教学 技能娴熟的教师,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是深入浅出、 井然有序的,并具有创造性开发文本的技能。这亦是每一位 扎根于教学岗位的教师习得和养成教学技能的最高目标。

2.3“教学技能”的特型中外学者针对教学技能的分类和应用认知迥异。如英· 特罗特将可外显、可量化和可评估的教学行为方式统合为六 种教学技能,由教学活动的行进顺序依次是:导入—变化— 提问—例证—强化—说明。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 国王凤桐、李继英把教学技能细化为16个板块,如此细致的 划分反映出对教师的要求日趋严格。原国家教委于1994年下 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明确指 出教学技能分为五类:第一,设计技能。即教师利用现代网 络多媒体技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 授课实施计划并撰写教案的技能。第二,课堂技能。即在特 定的教学场所,运用教学语言、教学形态以及教学技巧,把 控课堂并进行新知传授的技能。第三,辅导技能。即排除课 堂教学时间以外开展的诸如批改作业,培训辅导等技能。第 四,评价技能。即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之后,师生之间客观、 科学地进行双向评价。第五,研究技能。即指教师对教育教 学、师生关系、研究方法等进行的一种主动的、系统化的探 究技能,表现为“教师即研究者”。

3泛教学技能的意蕴 3.1“泛教学技能”之里 我们将教学技能比喻为森林里的参天大树,显性技能如 同树干,那么隐形技能则是隐藏在土壤里蔓延数里的树根。

这一比喻可以很形象的看出外显的技能和深藏的技能都具 有多维发散性和统一聚合性,多维发散性即是不局限于当前环境并破除定势观念而显示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 果;
统一聚合性是指将分散的聚集成一体,就像大树的成长 既不能剥离树干,也不能脱离树根而单独存活。我们通过对 美国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简称NSSB)关于“技能标准”定 义[2]的认知中得出“泛教学技能”这样一个新型名词。

根据NSSB定义,技能标准由工作导向组成部分和工人导向组 成部分构成[3],此两者就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显性技能和 隐形技能。从字面上理解其内涵,工作导向部分侧重于某一 具体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和规定,表现为显性;
工人导向部分 则侧重个体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表现为隐性。

分析可知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并非存在于两个空间,而是可 借助中介转化融合。

3.2“泛教学技能”之表 基于上述梳理发现泛教学技能具有以下特征:
泛指性,即泛指的教学技能。“泛指”一词本源出自宋 ·陈旸《乐书·乐图论·琴势》一文,本意是指手指轻弹琴 弦。后经引申理解为:广泛的代指,宽泛的指代,即不专指 某人、某事或某物,如:帝王将相就是泛指封建王朝的统治 者。推论可知,泛指的教学技能表现在广义范畴的概念上, 即指身处于职业岗位的个体以职业需要为标准,按程序规定 反复训练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集合。

泛在性,指泛在的教学训练环境。泛在环境是预示未来 社会发展趋势的多维度综合性概念,由互联网系统、信息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机组成,亦即“自然状态,普遍存在, 无所不在,易于使用”是其独特之处,就如同空气一样充斥 着每个人、每个角落,又如同氧气一般让人们无法或缺。泛 在教学训练环境作为泛在环境的子系统,集泛在物化环境和 泛在文化环境于一身,利用微格教室、一体化教学技能训练 室等物化环境,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视频的录制、传输和 存储营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构建多元的管理体系、创建共享 的教学资源库等文化环境。简言之,泛在的教学训练环境即 以提升教学素质和教学技能为目标,以教学训练为手段,以 泛在物化环境和文化环境为主要内容而普遍存在的综合环 境。

泛滥性,即指泛滥的思想特质。“泛滥”本意是“水量 因溢出而减少”,多指大水漫溢。唐宋时期多释义为广博、 广泛,苏轼《复改科赋》中记载:彼文辞泛滥也,无所统纪。

后经引申翻译,常被理解为:广泛流行、洋溢、充溢。正如 杨朔在《三千里江山》一文所描绘的:吴天宝的脸又红又亮 泛滥着生命的光彩。由此看来,“泛滥”一词的内涵是经得 起反复推敲的,文中所说的泛滥的思想特质即是指泛教学技 能思想的光彩,体现着容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气质,具体表 现在综合性教学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

3.3“泛教学技能”之形 泛教学技能作为一个集合,主要含有三个核心子集。其 一,隐性技能。指无法用语言陈述或行为展示的技能,以潜在性为主要特征,指存在于个体的思维意识之中,思维导图、 思维构建、思维创设是其表现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看不 见、摸不着的概念。其二,中介技能,亦称转换技能,即是 运用相关职业背景的专业技能作为隐性机能向显性技能过 渡的转换器,主要是中介思维和中介实体,可能是虚拟的, 也可能是真实的。其虚拟性反映在思维力等方面;
真实性突 出表现在依托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对专业技能的运用和发 挥;
其三,显性技能,是通过行为和动作显露出来的技能, 以显在性为特征。职业人通过对上述三个部分的转化和整合, 并与其所在职业岗位进行匹配(譬如了解职业背景,明确岗 位需求,获得职业技能等),进而提炼其泛教学技能的纯度 和精度。

参考文献:
[1] 潘菽,荆其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K].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 王良,周明星.美国技能标准:组成、框架与开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50-52. [3] 罗小琴,梁琳,高涵.高职学生泛职业技能的意蕴、 生成与获得[J].职教通讯,2014(10):66-6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