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国旗 >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青少年思想道德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青少年思想道德

来源:国旗 时间:2019-10-05 07:57:17 点击: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腾飞,社会转型阶段的现象侵蚀,家长 的言行引导和熏陶,学生周边的不文明现象的诱导,影视歌 坛等娱乐界的“才艺”大腕的发迹和“成功”误导,网络功 能的“无所不能”和地球村的形成等使得校园的文明之风大 打折扣。出言不逊、打架斗殴,自私利己,睚眦必报等现象 已在校园司空见惯,校园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学生的群体道 德水平和道德追求存在着严重的下滑和走邪倾向,如何摆脱 社会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成为我 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青少年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生价值取向总体呈积极向上的趋势;
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形 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道德评价较为客观准确;
具有良好的 社会公德意识。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功利意识过强。相当一部分学生重功利价值,轻 精神价值。不关心也不了解国家大事和新闻。在市场经济的 发展过程中,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一部 分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使一部分学生过多强调了现实生 活中的物质利益成分,在人生价值目标上带有较浓厚的功利 主义。具体表现在过多考虑金钱地位,讲实惠思想抬头。如 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收入与地位,认为收入高、工作轻松 才是幸福。在责任感方面,主人翁意识有待加强,看见公物被浪费或被损害时,认为“与我无关,可以不管”,在人际 关系上,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移植到人与人关系处 理上,在其影响下,有不少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利 用”的。对国内外事实新闻基本上是充耳不闻。更没有树立 和形成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遵纪守法的制度意识和约束意识淡漠 有些学生出言不逊,污言秽语,哥们义气,睚眦必报, 打架斗殴,早恋。进出未成年人禁入的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 也成为一些学生的家常便饭。

现在的校园里,不少学生动不动就张口骂人,并且刺耳 难听。他却坦然自若,不知羞耻。同学间有个小误会或小冲 突,就找人“摆平”,手持器械,大打出手的斗殴事件屡屡 发生。甚至不计后果。大部分同学选择“看到校园里同学违 纪违规现象会不管不问”。男女同学的非正常交往现象也司 空见惯,有的男女学生染发烫发,奇装异服,在众目睽睽之 下,手牵着手大摇大摆地进出校园,或在其他同学面前张扬 显示。对此,老师管不了也不敢管。影响极其恶劣,败坏了 校风校纪。上网吧等娱乐场所的同学更是屡见不鲜。

第三,社会公德意识仍有待加强 损坏公共设施,有意破坏公物。没有维权意识。安全卫 生意识不强。不难发现,学校里的卫生设施,教室里的课桌 凳,教学器材,有不少是个别学生故意损坏的。爱护公物, 维护学校的设备的意识比较淡薄。电脑课上乱刻滥画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学生踩踏过绿地。很多同学经常“光顾” 校内外的无证小摊,“三无”食品天天吃,高价“垃圾”时 时买。乐此不疲于小商贩之间。在上学放学路上,不顾来往 车辆嬉戏打闹,自行车冒险载人让过路人注目,一幕幕险情 随时上演。

二、 中学生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和影响 “任何价值观念都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 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人们基本道德观念,社 会经济发展决定了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属性,社会思潮始 终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观念。”[1]但是,还有不少学生的价 值观没有独立,或者没有对人生做长远的思考,而是简单地 把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少数学生的价值 观已经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习气的影响,产生了拜物拜金主 义思想,甚至把追求权力、金钱和结交一帮生死朋友作为人 生理想。把金钱作为自己的生存手段和追求。把社会某些有 权势的暴富分子的张扬和耀武扬威当作是艳羡效尤的对象, 在肆意妄为的强势面前表现出一种卑微和浅俗,甚或想方设 法钻营投机,不择手段地谋取利益和好处,一旦得势,随即 也表现出一副不可一世、为富不仁的样子。真善美和假恶丑 的颠倒,坑蒙拐骗和假冒伪劣的现象不断滋生,贪污腐败、 权钱交易的恶劣现象的屡屡“成功”“发迹”和存在,“有 人有世界”“城里有人好做官”“走后门”风气的大行其道。使得某些人混淆了是非,偏离了方向,看红了眼睛,从而引 发了一些消极的社会风气,这些风气自然也侵袭到年轻肤浅 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顾后果,不择手段地敢闯敢做, 敢想敢干,敢打敢拼,就是好样”的误导,使得沉渣四起, 风气颓败。

人人向钱看,向权看,成了无孔不入的“共识”和“追 求”。如此,什么社会公德,什么仁义廉耻,往往就被当作 陈腐滥调驱逐出局了。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们又不是 生活在世外桃源,怎能不受影响? 第二,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 不乏有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或桀骜不驯的问题学生与自 己成长的环境和条件极不相称或有很大反差的个案和特例。

这种情况虽然复杂,其实了解真情后,还是可以解释的。有 的孩子把自己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和优越的条件当做是自 己成长和进步的“天时”“地利”,珍惜自己的幸运,把握 人生的远大目标,奋发努力,健康向上,茁壮成长;
反之, 在优裕的环境中,不思进取,浑噩一生;
有的把自己不能选 择的贫穷愁苦或不幸的环境和条件当成砥砺意志,卧薪尝胆, 改变现状和命运的鞭策,变压力为动力,“咬定青山不放松”, 同样取得成功和辉煌;
反之,沉湎忧郁,怨天尤人,走向颓 败。这应该归因于个人人生观不同的结果吧。

第三,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学校在紧抓教学 的同时,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制意识等方面还很不够, 而学习的压力也使得师生关系相对紧张,大多数的学生在遇 到困难时不愿意对老师敞开心扉寻求帮助,这也使得学校和 老师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 改变和纠正不良现状的对策 第一,社会大环境的改善是基础 惩治社会腐败、消除社会丑恶,大力倡扬社会新风。提 高全民公德水平、文明素养和文化层次。从中央到地方要旗 帜鲜明,步调一致,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当作国家前途和命 运的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计。把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消极影 响的因素当作社会发展的“肿瘤”,坚决“切除”和消灭。

铲除滋生社会不良风气的温床和领域。广造舆论,大力宣传, 积极推行文明礼仪风尚。要制定全社会公民的道德准则,修 正和加强法律法规有关条文,使其更加适应中国的国情,适 用青少年教育的客观实际。

同时,要加强警校联系,随时处理校园偶发事件,平日 经常对学校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清理和整顿校园和周边环 境秩序,消除黑摊点、黑经营。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于网吧、酒吧、录像厅、歌厅、按摩、 足疗等经营场所,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对于未成年人不准进 入的场所要坚持长效管理机制,保持严抓严管和高压态势, 加大管理力度,同时发挥志愿监督员的作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第二,学校应当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有组织有计 划的积极道德教育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学校生活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 同时联系与学校有关的更大的范围的社会活动来解释学校 活动,要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学习价值,并在审慎考虑结果 后做出选择,还要注意在道德教育中,注意学生的年龄和理 智能力,在与别人的合作中学习价值的观点。这样,学生可 以逐步培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道德观念。

第三,家庭教育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学校不是学生的永久阵地和全部生活层面。学生的思想 教育靠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 成,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教育的强化同样至关重要。

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要在自己 的日常行为中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要重视和引导帮助孩 子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不能片面追求物质观而忽 视品德教育,更不能娇惯纵容,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心态要 及时纠正,切实尽到监护人监管责任。同时,家长要注意家 庭教育方法,加强与子女的沟通,通过交朋友、谈心等形式 增强子女对父母的信任感,帮助子女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 使他们健康成长。要强化家校联系长久机制,携手家长对学 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影响和熏陶。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责任, 对家长进行培训,增加家长间的交流机会,从而使家校教育更有针对性和一致性。

第四,学生个人是提高思想道德的主要因素 “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道德内化的关键。教师应 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随时 向自己敲起警钟,以利改正。”[2]第一,学生个人要树立 积极向上又切实可行的道德理想,并以此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时刻约束自身的行为。第二,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 识到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培养良好品德的自觉 性。第三,自觉遵守中学生道德准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 我监督。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子加大, 我国社会进入了新的转型期,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 出,社会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出现,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人们 的社会公德水平也表现出了“每况愈下”的堪忧局面,不良 的社会风气也有蔓延扩大的趋势。同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也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成为 社会的“三大公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未成 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显得日趋迫 切。

[参考文献] [1]杨莉萍 徐敏 任怡宜 徐萍 《当今中学生道德意识 现状分析与对策》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 第01期[2]马昊 何向东 《我国中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及优化途 径》 《江西教育科研》 2007年第3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