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 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
骄阳似火。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喉咙干得 像要冒火。忽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棵梨树,不禁高兴得争先恐后地向梨树跑去。
大家抢着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端坐树下。
两个下属摘了梨给许衡吃,却被他谢绝了。
“天气这么热,您难道不觉得口渴吗”下属问。
“盛夏赶路,酷热难当,怎么会不口渴呢!”许衡回答。
“那您为什么不吃梨子呢”下属又问。
“不属于我的东西,我怎么可以随便拿来吃”许衡反问道。
下属劝他:“这梨树没有主人,您何必这样拘谨呢” 许衡坚定地说:“梨树无主,我的心不可以无主!不管天下是混乱还是 太平,不管他人是高尚还是卑鄙,我都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只要心中有主, 才能够不觉夏日的炎热烦躁,不怕口渴难熬;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事业有成, 无往不胜。” 许衡一席话,说得随行人员都很感动,也很羞愧。
忽必烈原来对中原文化并不熟悉,但他在当亲王时,就留意招揽各方 面的人才,特别是汉族读书人中有才干的人。许衡只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早在 元太宗时,元太宗窝阔台曾下令考试儒术,许衡参加了考试,并且考中了,由此他开始出名。忽必烈当亲王时,特地派了使者去请他,并任命他为京兆提学。许 衡到任后,大力兴办学校,讲授程朱理学。由于他名气大,来求学的人很多。
许衡当了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封建时代的 最高学府),学生都是从忽必烈手下的蒙汉大臣的子弟中挑选出来的。许衡以朱 熹的《小学》等为教材,向他们讲授程朱理学等儒家文化,课余还教他们学习儒 家的礼仪和技艺。使他们了解了中原文化和儒家的治国方法,为元朝廷培养了不 少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成为宰相、大臣的有近十人,成为各部和地方长官的又 有数十人。
忽必烈手下还有一位刘秉忠,是他最信任,也是最早任用的汉人谋士。
刘秉忠十七岁时就担任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二十二岁时到山中隐居,学全真道, 后来又在天宁寺出家当和尚。1242年,禅宗高僧海云应忽必烈的召请,去讲佛法, 他带了刘秉忠一同来到忽必烈的王府。在交谈中,忽必烈发现刘秉忠知识很渊博, 天文地理、工程水利、诸子百家,他没有不知道的;对天下大事也了如指掌。
因 此海云禅师返回南方时,忽必烈把刘秉忠留在王府当书记。刘秉忠一直追随忽必 烈,经常参加重要政治问题的决策,对忽必烈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 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
忽必烈即位后,刘秉忠按忽必烈的命令制定各项制度。他糅合蒙古的 制度和中原的传统制度,制定了元朝的新制度,在建立中书省、使用“中统”这一 年号、选用官员等方面,他都起了很大作用。他还和许衡等人策划立国规模,议 定了官员的任命、俸禄等制度;又参照唐代的《开元礼》,主持制定了元朝的朝 廷礼仪。
成吉思汗建国以后,一直用“大蒙古国”这一国号。忽必烈即位后,政 治中心转到了中原。公元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取《易经》中“大哉乾元” 的意思,将国号命为“大元”。早在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燕京被定为中都,但 因旧城被破坏得较厉害,126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主持建造新都城。刘秉忠将旧 城东北的空地定为新城的城址,按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作了全面规划,建 起了一座新都城。1272年,按他的建议,中都改为大都,成为元朝的统治中心。
此外刘秉忠还向忽必烈引荐了不少有才干的汉族知识分子。如张文谦、 姚枢等,都是他推荐给忽必烈的。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忽必烈巩固了他在中原的 统治。从1279年灭南宋后,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唐代末年开始的分裂局 面,并且奠定了包括以后明、清二朝在内的长期统一的基础。真实的元朝历史篇二:地震帮成吉思汗灭了西夏 公元1038年至1227年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与宋、辽(金)三足 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史称“西夏”,都城为兴庆府(今为宁夏 银川市),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 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 北控大漠,幅员辽阔。西夏王朝存在了189年,共有十主,即:元昊、谅祚、秉 常、乾顺、仁孝、纯、安全、遵顼、德旺和末主,期间经历了重武尚勇、安民求 和、崇文虔佛、国道中落、族灭国亡的曲折过程,最终灭亡于成吉思汗之手。鲜 为人知的是,地震帮了成吉思汗的忙,使西夏很悲催。
13世纪初,蒙古部乞颜酋长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以杰出 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至贝加尔湖的 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06年创建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裂历史。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蒙古漠北地区无法获得生活亟需的农产品及其 他更多的物资,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要,代表草原游牧贵族利益的成吉思汗,向 四邻地区发动了一系列掠夺战争。最初,成吉思汗的主要目标是女真族建立的金 国,目的是反抗、摆脱金国的统治。但是,作为战略家的成吉思汗,“深沉有大 略”、“未敢轻动”,审时度势,没有首先把矛头指向当时尚能击败南宋的金国, 而是选择了在辽、北宋及金、南宋两大势力斗争夹缝中求生存的西夏为突破口。
成吉思汗曾6次攻打西夏,从第一次进攻西夏的1205年算起,到1227 年蒙古军第六次出征彻底征服了西夏,前后经历22年,时间延续如此之久,并非 蒙古军无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和统一了境外诸部落,无暇顾及西 夏之事,更无全力进攻西夏的可能。另一方面,西夏始终不甘心臣服于蒙古汗国, 每当蒙古军出兵攻打时,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则无奈求和归降,一旦势力有所 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和有机可乘时,就“礼意渐疏,消极纳贡”,“阴结外援, 蓄异图”。在23年的战争中,西夏毁约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多次,由于西 夏的伪降,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军 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早地解决西夏问题,这就是成吉思汗征灭西夏的 战争为何用时较长的根本原因。
1205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第一次向夏国发动进攻。这年三月, 铁木真借口西夏收纳了蒙古逃人亦刺哈桑昆,率兵攻入河西,破西夏力吉里寨。并纵兵至瓜、沙诸州进行掳掠。四月,蒙古军在退兵时经过落思城,又大掠人口、 牲畜而去。昏庸的夏桓宗纯佑对蒙古军的突然进攻束手无策,只得任其蹂躏。待 蒙古大军撤退后,纯佑庆幸危机已过,于是下令大赦。修复经过战争被毁坏的城 堡,改都城兴庆府为中兴府,表示夏国经过大难之后,必将中兴。同年十一月, 纯佑听到蒙古军进攻金国,与金将河东监军完颜天骥相持不下,即领兵也进入金 境,行数日一无所获,后得报金兵被蒙古军击败,遂遣兵救援,知力不胜撤兵而 还。
天庆十三年(1206年)正月二十日,长久以来图谋篡位的镇夷郡王安全 与纯佑的生母罗太后合谋,发动宫廷政变,废黜了纯佑,安全自立为帝,改元应 天元年。三月,纯佑暴卒于宫中,死因不明,终年30 岁。
为扫除征讨西夏障碍,使西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进攻西夏之前, 成吉思汗已将西夏邻邦盟友——乃蛮部、蔑乞儿部、乌梁海部各个击破。同时在 此次征讨西夏时成吉思汗还特别注重研究攻城中的心理战法。在万事俱备、志在 必得的情况下,1207年8月,成吉思汗再次进兵西夏,攻克兀剌海城,兀剌海城 就是今天的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这是成吉思汗从漠北南下、6次征伐西夏时 第一个攻克的城池。新忽热古城北依阴山、南控河套平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次征讨,蒙古兵在西夏境内掳掠数月,最后因作战线过长 导致粮草不济而退兵。
1209年3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再攻西夏。在贺兰山中段的克夷门 遭到西夏军重创,蒙古军伤亡惨重。相持两个月以后,蒙古大军还是包围了中兴 府。西夏国主亲自上城督战,守城将士拼死防御。两个月后,蒙军在无计可施的 情况下,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之机,引水淹城。中兴府被围困达一月之久,城 中居民淹死者无数。后来,城墙坍塌,决堤的河水四溢,蒙古军队也受到洪水的 淹溺,在万般无奈之时,借夏主纳女求和之机,顺水推舟,同意退兵议和。
1218年12月与1224年9月,成吉思汗又分别两次调集兵力征伐西夏, 西夏两位圜主遵顼、德旺虽调兵遣将拼死抵抗,皆因军事实力过于悬殊而屡战屡 败,以请降遣人质作为条件,换取蒙古军退兵。此间,西夏军队广大将士誓死保 卫自己的疆土,打过不少胜仗,给蒙军以沉重打击,一度极大地鼓舞了西夏军民 的斗志。但是,就蒙夏之间整个战局而言,还是以西夏王国尽失西域的河、瓜、 甘、肃、凉诸州而告终。
公元1226年2月,成吉思汗又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以65岁高龄统兵十万第六次攻打西夏。虽然西夏的各处守将忠心竭力,守城御敌,但最终抵挡 不住蒙占铁骑,被—一攻破。同年11月,成吉思汗大军直扑中兴府的北方重镇灵 州城。守城的将领是西夏名将嵬名令公,他在灵州城西黄河沿岸层层设防。然而 天助成吉思汗,干里黄河,朔风成冰,蒙古铁骑冲过黄河杀将前来。嵬名令公率 军迎战,西夏将士倒下一批,又冲上一批,以死相拼。终于阻住了蒙古军如潮的 攻势,蒙古军开始拨马往回逃了。成吉思汗见了逃兵,不禁大怒,挥刀砍死几个 逃兵,重整旗鼓,再次猛攻,这才歼灭了西夏守军。这场战争非常惨烈,是蒙古 军队东征西讨所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因而激怒了成吉思汗,他发誓要荡平西夏, 于是就挥师包围了中兴府,同时派军队把外地的西夏守军各个击破。并于12月命 令蒙古军队攻克盐州(西魏置,治所于五原,即今陕西定边,后入西夏,蒙古废 之),派兵四处烧杀抢掠,西夏民众“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
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领大部 分军队渡黄河进攻积石州,以彻底卡断夏军后路。夏军日夜在都城坚守、抵抗。
多次打退蒙军的进攻。5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因天气炎热,在六盘山避暑休 整,派人前往中兴府谕降。
真实的元朝历史篇三:明太祖十五个不征之国 “不征之国”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下的重要政策。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 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的延续,也是对蒙元统 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 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这15个国家是:朝 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 (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 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这15个“不征之国”的宣布,标志着明朝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也象征 明朝政府承认了上述国家的主权独立。在此后给各国的诏谕中,明朝也一再表明 “共享太平之福”的立场。
附:这十五个不征之国里,日本排在第二位。据说是看见元蒙两次远征日 本而遭遇顽强抵抗,最后反致失败,太祖感其刚烈于是定其为不征之国。
但是,因为日本涉嫌卷入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并且 在《祖训》中指出日本“虽朝实诈”,但他却依然没有讨伐日本的意思,只是“决 意绝之”。朱元璋的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有受到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均告惨败的教 训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他于洪武四年颁布的诏书中说的极其详尽明白。该诏 书称: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 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 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 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 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 可不谨备之耳。”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不征”其实是受保守的思想所局狭的,日本的 狡猾也跃然纸上。
又:据说地球上有三个国度的人最勤劳,分别是:德国、日本及中国。
日本出过丰臣秀吉,也出过足利义满;有东条英机,也有大平正芳。
极善与极恶并存,这个中国曾经不屑一顾的蕞而小国,中国人嘴里的 倭寇、倭奴,欺负起主人来却最为凶狠。
如今,有日本在卧榻之侧,就是睡觉,我们也睁着一只眼睛。与日本 为邻,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看过真实的元朝历史的还看了:
1.元朝经典故事 2.元朝耶律楚材的历史 3.中国元朝历史地图4.元朝皇帝列表 5.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6.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