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 的国家、国际组织、社会组织甚至企业,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进行了一系 列的尝试和实践。但是,对处于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企业,甚至是处于同一地域、 文化中的不同企业来说,其社会责任承担的状况依然千差万别。这是因为,在排 除考虑法律等强制性制度安排因素的情况下,这种伦理色彩浓厚的责任承担的实 现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行为主体的道德素养——当然,这又更深层次地取 决于行为主体所处社会共同体的道德水平,而道德则总是“具有多样性”。作为调 整人类行为的基本规范的道德和法律并非互不相干,某些情况下,法律对已属道 德调整的行为的补充调整完全能够强化伦理的约束效果,道德和法律对企业社会 责任的调整便是如此。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 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企业的社会性的责任,迄今依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概 念——正如泛美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持续发展部原经 理AntonioVives指出的,即便是“‘社会性的’和‘责任’这两个词也都总是被人曲解, 比如,有些人认为‘社会性的’是指诸如健康、教育、安全之类的社会问题,而这 些问题一般是属于政府责任(responsibility)范围内的。其他人则更为恰当地将 其定义为企业活动范围内的地球(planet)和环境。对于‘责任’一词,一些人认为 其指企业行为(actions)的责任(accountability),其他人则认为是对社会的职 责(duty),还有些人认为是良好的判断(即金科玉律中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至于对“企业社会责任”一词的解释,在官方的、国际组织的、民间的 和学术性的各种定义中的分歧更是随处可见。
尽管如此,人们现在对“企业社会 责任”还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共识,即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 一目的的企业传统经营理念的修正,其本质是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 同时应当维护和增进其他社会利益。当然,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不一, 不同人眼中的“其他社会利益”的范围和程度并不尽相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对其性质的不同看法。就本文的主旨来说,对企业社会责任性质 的界定是研究其法律化的前提。
(一)最初的道德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产 生 企业社会责任并非自古存在。在古典经济学视域中,我们现在所界说的“企业 社会责任”是无以立足的,市场主体如果有什么社会责任的话也被严格限制在商 业合同关系的范围之内,或者,如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所主张的,市 场主体的活动本身就是实现社会责任的活动——“诚然,他所考虑的是他自己的 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但是研究他自己的利益自然地或者毋宁说必然地导致 他去采取最有利于社会的使用方法。”“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一个 他无意追求的目的。虽然这并不是他有意要达到的目的,可是对社会来说并非不 好。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常常能促进社会的利益”。现在,这种观点依然存在, 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 者同样反对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他主张“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 ——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利用它的资源和从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 润的活动。”弗里德曼甚至斥责企业社会责任学说为“一种自由社会里根本的破坏 主义”,是“最坏社会的信条”。古典经济学的主张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深信充分、 完全的市场竞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因为竞争是以一人之“自 利”之心对抗另一人“自利”之心的最有效机制。当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否定也 并非古典经济学一家之言。在管理学界,管理大 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如果你 发现经理主管打算承担社会责任,立即解雇他,越快越好!”韩国商法学者李哲 松教授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一说有违“企业乃纯粹的营利性组织”这一本质, 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模糊,义务对象也笼统而不明确。
但是,“自利”驱使下 的市场主体这种对利润最大化的唯一追求显然同社会对其的要求和期望相背离。
特别是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19世纪自由市场经济向社会市场经济阶段的演进,一 方面,社会化成就了市场主体规模的大幅扩张,也给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但另 一方面,与市场活动相关的一系列外部性问题随之而来,如环境污染、劳工待遇 恶化、损害消费者利益、贫富分化等问题日益突现,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 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市场主体的道德指责和抱怨声随之而来且越来越强 烈。被指责的市场主体除自然人之外,更多的是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其在 19世纪后成为市场主体的主要组织形式。
早在1895年,美国社会学界的著名学 者阿尔比恩·斯莫尔(Albion w.Small)就曾在美国社会学创刊号上呼吁“不仅仅 是公共办事处,私人企业也应该为公众所信任”,这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 萌芽。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Oliver Shelton)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说法, 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含道德义务。1953年,美国的另一位学者霍华德·R·鲍恩(Howard R.Bowen)出版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才使企业社会责任正 式走进人们的视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普遍要求企业在实现 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社会公众及国家的利益,履行保护 环境、消除污染等社会责任,将其经营目标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至此,企业社 会责任的承担问题正式成为政府和社会讨论研究的普遍话题——“今天,社会责 任‘是否需要承担’已经过时,唯一剩下的问题就是:‘具体承担什么和怎样承担’”。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最早产生于社会对企业的一 种道德要求,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责任——“企业既不是机器也不是动物。它们 是由人来运行的组织,而且正因为如此,即使它们不是道德人,但是却具有了接 受道德评价的道德身份。” (二)多元化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企业社 会责任最初为“道德责任”并不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就是道德责任。但是,当前仍 然有不少人主张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最初属于道德责任,而且是彻头彻尾的道德责 任,此即道德责任论者。道德责任论者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正如英属哥伦比亚 大学法学教授乔尔·巴肯指出的,“也许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由慈善事业 进化而来,所以许多人继续将其同‘慈善事业’等同。”在道德责任论者看来,企业 社会责任的实现也不需要借助法律等机制,有的学者甚至声称其可以自我实现。
如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教授费尔法克斯(Fairfax)指出,一般来说,企业会兑现 他们承担社会责任的承诺。“更重要的是,即使企业的行为跟他们花言巧语 (rhetoric)的责任承诺不一致,也存在促成这种一致的极大可能性。社会心理学 表明,当一个人作出许诺的时候,她会经历来自使其自身行为同许诺相一致的内 部的和外部的压力。换句话说,这种压力戏剧性地增加了许诺者同他行为的一致 性。而且,当诺言以书面的、公开的和不断重复的方式表现时,许诺影响其行为 的机会将进一步地大大增加。”[11]当然,他也认为,“企业是拟制的实体,那些 能对自然人形成推动并使得其言行一致的力量可能并不能对企业产生作用。进一 步地,尽管企业由一个个的自然人组成,这些人也都具备那种推动自己言行一致 的力量,但是,在企业的场合中这些力量可能变得销声匿迹。”[12]但他仍然“坚 持认为这些障碍是可以被克服的,特别当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在增强企业代理人 个人兑现企业责任意识的战略上时。”[13] 但显然的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 道德责任很难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一个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现在的企业社会责 任同法律之间必然会存在某种关系。正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Ostas教授指出的, “仅仅讨论商人的社会责任而不涉及法律是困难的,因为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总 是交织在一起。法律责任可以通过罚款、监禁或者民事责任等法律制裁得以强制 实施,比较起来,社会责任还包括那些不能通过法律制裁强制实施的责任。社会 责任明显包括法律责任,但是其概念比后者更为广阔。”[14] 实际的情况是,企业社会责任虽最初产生于道德的需要,但这种道德责任并未到此 为止。伦理的 软约束离不开法律的强化,道德良知的自律和舆论约束的他律并不能普适于所有 的市场主体,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存在任何实在法体系的社 会(国家)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除了继续由伦理予以调整外,另一部分(特 别是对企业的道德底线要求)则逐渐上升为(广义的)法律要求:(1)对于有 些社会责任的承担,法律直接对企业施加强制性,此时道德责任便成了法律责任, 自然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公司法中的相关强行性规范便 是其体现。(2)对于另外一些社会责任的承担,有时由法律以鼓励或一般性义 务的形式向企业提出要求,但法律并不能直接强制企业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可称 之为狭义的软法责任;
有时又可能被正式立法主体以外的社会共同体、组织等以 制定规范的方式对企业提出要求,这种社会责任同样不具有国家强制实施性,此 即广义上的软法责任。[15] 因此,从伦理责任发展而来的企业社会责任既可能 是法律责任,也可能是纯粹的道德责任,还可能是软法责任(包括广义和狭义的), 即一种多元化的责任。实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本来是个外来词,在英文中, Responsibility、Duty、Obligation和Liability都可译为“责任”。Duty是具体法律义 务上的“责任”,Obligation是具体的法律或道德约束,Liability是归责意义上的“责 任”,而“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责任”——Responsibility则是指角色及其权义设置, 既可以是某种法律上的义务、职责职权,也包括伦理或道德范畴的义务或角色定 位。[16] 不同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不一样,法律责任可以由国家强 制实现,道德责任与国家强制无关,软法责任则介乎两者之间。例如,美国经济 发展委员会在《商事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报告中列举了58种要求公司付诸实践的、 旨在促进社会的进步的行为,涉及了10个领域。同时,他们又将这些社会责任行 为分为两类:一是自愿性的行为,由公司主动实施并由公司在其实施中发挥主导 作用;
二是非自愿的行为,这些行为由政府借助激励机制引导,或者通过法律法 规的强行约束来实施。[17]显然,这里的“自愿性”还是“非自愿性”行为取决于企 业社会责任到底是法律责任、软法责任还是纯粹道德责任。当然,这三者之间的 边界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各自的范围从而强制性程度也会 发生变化。在现代法治国家,由于借助法律机制无疑有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因而考察这三者之间界限的变化,尤其是将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化和软法责任 化,并探讨其实现机制便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责任化及 其限制 法律责任的典型特征是能够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现。因此,企业社会 责任一旦由立法以法律责任的形式体现出来,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责任化,这 种最初的道德责任的实现便变得非常确定。当然,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责任化也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化的意义在于如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扩大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化的范围,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 现。
(一)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化的形式 由于法律责任产生于行为主体对强 行性法律规范规定义务的违反,因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责任化只能通过立法的 方式完成。当前,许多国家的公司法和商法典通过强行性法律规范不同程度地实 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责任化。公司法中体现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最早可见于 1937年的德国《股份公司法》,其中规定公司董事“必须追求股东的利益、公司 雇员的利益和公共利益”。[18]2006年修订并于2008年实施的《英国公司法》第172 条第1款也规定:“公司董事必须以一种其善意地相信为了其全体成员利益而促进 公司成功的方式行事,并且在如此行事时,已经考虑了:(1)任何决策从长远 来看可能的后果。(2)公司雇员的利益。(3)培植与供应商、顾客及其他方的 商业关系的必要性。(4)公司的运作对社区及环境的影响。(5)通过高标准的 商业行为来维持声誉的愿望。(6)在公司成员之间公平行事的必要。”该条第2 款规定,当公司的目的条款包含,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追求其成员之外的利 益的条款时,第1款即应当在以下意义上产生效力:为了公司全体成员利益而促 进公司成功,也就是等同于实现第1款所列的目的。[19]2005年的日本《商法典》 通过修改公司法中的各项制度来使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特别规定了公司债管理公 司制度、公司债债权人会议制度,在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上独树一帜。[20] 除 了公司法和商法典外,其他立法通过强行 性规范也同样能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 法律责任化。如,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214条规定,如果公司董事或影子董 事知道或应当知道该公司的破产清算不可避免,却继续操纵公司进行交易而不采 取积极措施尽量减少债权人的潜在损失,这时所进行的交易为不当交易 (wrongful trading)。在这种情况下,法院有权要求股东认购公司未发行的股份。
这些规定当然成为保护员工、债权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利益的法律基础,为公 司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21]美国自1985年后也有近30个州通过法 律特别规定:董事会在制定重要经营决策,特别是在决定是否接受和拒绝一项股 权收购方案时,除了考虑股东的利益外,还要考虑其他参与者的利益;
本世纪初, 美国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严肃公司道德准则的法案,如《2002年萨班斯——奥克 斯利法案》,加大对忽视社会责任、侵害相关利益者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几十年 来,美国政府不断地通过各式各样的法令,从职场、产品安全、消费者保护、环 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用强有力的执法来约束和规范企业的行为。[22] 我国 《公司法》也以强行性规范的方式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如:有限责任公司和 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并强化了监事会的职 权;
由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两个以上的其他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 任公司之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
上市公司应设立独立董事,等等。这些规定实质上已经将企业社 会责任法律责任化了,比如,如果公司在注册成立后违反这些强行性规定,根据 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将导致相应法律责任的产生。同国外的企业社 会责任法律责任化途径类似的是,我国《公司法》中的上述规定仅是企业社会责 任法律责任化的一部分,况且,企业的范围也大于公司的范围。我国对企业社会 责任的强行性规定还零星体现于破产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 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税法等立法 之中。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一词的含义和性质的不同解读, 学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化的范围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 的社会责任”包括“消费者保护、劳动者保护、环境保护等法律责任”,[23]而有的 学者则认为,对公司和债权人、雇员、供应商、用户、消费者的关系完全可以用 固有的诚实信用原则来调整,而公司社会责任仅是公司在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 中负有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以及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4] (二)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化的限制 如前文所见,道德规则可以变为法 律规则,此正如霍姆斯法官的名言:“法律乃是我们道德生活的见证和外部积淀”。
[25]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道德规则都有必要且有可能上升为法律规则,在赋予 其强制性时尤其如此,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责任化过程中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限 制。
1.企业社会责任只能是道德底线的要求 道德是有层次之分的,法律责任化 的只是道德底线的要求。富勒将道德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两类,愿望的 道德是“善的生活的道德、卓越的道德以及充分实现人之力量的道德”,它“好比 是批评家为卓越而优雅的写作所确立的标准。”而义务的道德是一种基本的要求, 就如“语法规则”,“如果说愿望的道德是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 的话,那么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出发。”[26]根据富勒的观点,能上升为法律 的只能是义务的道德,即最基本的道德,“如果我们要寻找人类研究领域之间的 亲缘关系的话,法律便是义务的道德最近的表亲,而美学则是愿望的道德最近的 亲属”。[27]博登海默也指出,在道德价值的这个等级体系中,我们可以区分出两 类要求和原则。第一类包括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它们对于有效地履行一个有 组织的社会必须承担的任务来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或极为可欲的。
避免暴力和伤害、忠实地履行协议、协调家庭关系、也许还有对群体的某种程度 的效忠,均属于这类基本要求。第二类道德规范包括那些极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则远远超 过了那种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所必需的要求。慷慨、仁慈、博爱、 无私和富有爱心等价值都属于第二类道德规范。对于第一类道德要求,即道德的 基本要求,其“约束力的增强,当然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禁止杀人、强奸、抢劫和伤害人体,调整两性关系,制止在合意契约的缔结和履行 过程中的欺诈与失信等,都是将道德观念转化 为法律规定的事例。”[28] 对企业 社会责任来说,能法律责任化的同样只能是最基本的道德,即道德底线的要求。
实际上,只要考察一下当前已经法律责任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如有关保护环境、 保护消费者、保护劳工等强行性法律规范,就可以发现其都是对企业道德底线的 要求。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法律对道德底线的判断会发生变化,从而道 德责任向法律责任转化的现象会持续不断,这就如泛美开发银行(Inter- 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持续发展部原经理Antonio Vives指出的,“‘构成负 责任的行为’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是变化的,即使在同一个地方 和同一个文化,也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化。几年前,人们并不认为食品公司对 于它顾客的肥胖有什么责任可言”,[29]而现在,公司显然需要为此承担道德责任 甚至法律责任。
2.法律责任的实现必须具有现实性 米尔恩曾说,“不是所有向 往之物都能成为法定权利”。他并以就业为例对此做了说明:“不可能存在就业的 法定权利,倘若这一权利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种类的工作的 权利。由于自然和经济的原因,这种权利的相应义务,是政府和任何社会性权威 机构都不可能履行的。”[30]米尔恩的话揭示了一个本质问题:向往之物的实现必 须具有现实性。将其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责任化也是同样适用的,对于企 业社会责任这种“向往之物”,只有当其法律责任化后能够实现才具有现实性。这 里继续以就业为例予以说明:就业是劳动者改善生活甚至维持生命的基础,对于 企业来说,它们一般有能力保障劳动者的就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它们也可通过减 少管理层薪酬等方式尽量不跟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看, 保障劳动者的就业,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不跟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是企业承担 社会责任的表现。但显然的是,立法不可能将这种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化,因为其 不具备强制实施的现实性,“道德义务法律化的前提是该道德义务得到了社会的 普遍认同和遵守,如果超越社会理解和接受的限度,对义务主体的接受能力和接 受程度不加考虑,势必会导致法律的遵守状况不如人意。”[31] 此外,企业社会 责任的法律责任化还会受到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如社会和立法机关对企 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立法水平,反对声音的强弱——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 Lawrence E.Mitchell教授就坚持认为,“引起那些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和许多同 公司治理有关的内部问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公司法对公司实体以及它的管理层 的道德限制。他的结论是:通过放松这些法律限制应该可以增加公司及其管理层 的道德义务(accountability),并且因此增强责任感。”[32]如此等等。
三、企 业社会责任的软法责任化与司法能动主义 根据制定(或形成)主体、产生程序、 表现形式和保障措施(或约束力)等方面的不同,法有硬法(hand law)和软法(soft law)之分。硬法是指由国家创制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法规范 体系,具备法律责任条款是硬法的典型特征,前文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法律责任 化的规范即属于硬法规范。软法的界定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软法的制 定主体仅限于立法机关,“狭义上的软法是指,由社会公权力所制定的不具有强 制拘束力的行为规范,软法与硬法的划分标准在于‘是否具有强制拘束力’。”[33] 在国外,软法也多在狭义上使用,如美国芝加哥大学Jacob E.Gersen和Eric A. Posner教授就将软法“定义为立法权威制定的规则,它不必遵循制定具有法律约 束力的规则所必需的宪法的、其他正式的形式或程序。”[34]从广义上看,所谓“软 法”,是指不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它是一种由多元主体经或非 经正式的国家立法程序而制定或形成的,并由各制定主体自身所隐涵的约束力予 以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35]软法的主要渊源包括国家立法和政治组织形成的规 则和社会共同体形成的规则。[36]本文对软法的界定采用广义说。当企业社会责 任由软法予以规定的时候,企业社会责任便软法责任化了。
(一)企业社会责 任的软法责任化 1.狭义的软法责任化 狭义的软法责任化即以正式立法的形式 规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其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提倡性法律规范 中的软法责任。软法规范的特点是,其“行为模式未必十分明确,或者虽然行为 模式明确,但是没有规定法律后果,或者虽然规定了法律后果,但主要为积极的 法律后果的规则体系。”[37]这种“积极的法律后果规范” 就是所谓的提倡性法律 规范。提倡性法律规范是鼓励、提倡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前者如 促进就业、改善环境质量,后者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等。[38]企业若违反 提倡性法律规范,并不会导致法律责任的产生;
相反,若遵守此类规范,将获得 政府许诺的各种利益,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等。意图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的提倡性规范在我国现行立法中也大量存在,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6条[39]、 第32条[40]、第33条[41]、第34条[42]、第35条[43]、第36条[44],《环境保护法》 第8条[4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9条[46],《可再生能源法》第六章也专 门规定了“经济激励与监督措施”,等等。(2)义务性法律规范中的软法责任。
立法也经常以义务性法律规范的方式规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问题。当然,这种 义务性规范不会规定明确的法律后果(义务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为否定性法律 后果,即法律责任),否则就不再是软法规范。我国《公司法》第5条[47]关于 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总则性规定便属此类。此外,如《民法通则》第7条对所有 民事主体的要求、[48]《中小企业促进法》第9条[49]对中小企业的要求、《就业 促进法》第3条[50]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循环经济促进法》第9条[51]对所有企 业的要求,等等,均属此类规范。除了基本立法,我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部委规章和地方规章中均有类似规定。
2.广义的软法责任化 广义的软法规范广泛存在于政治组织形成的规则和社会共同体形成的规则之中。这类社会责任准则 或行为守则有很多,国际的如:经合组织的《跨国公司指引》、国际劳工组织的 《关于多国企业和社会政策的三方原则宣言》、联合国的《全球协定》和联合国 人权委员会的《跨国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在人权方面的责任准则》,等等;
国内 的如:2008年4月2日中国工经联与11家[52]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会联合发布的《中 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和《关于倡导并推进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 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2008年5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关于加强 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 2008年12月10日上证所上市部向各上市公司发出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履 行社会责任的报告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2008年6月25日 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与9家全省性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山西省工业企业社会责 任指南》,等等。此外,政府部门也会发布类似的软法规范。[53]当然,这些软 法规范都不属于正式立法。
(二)软法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与司法能动主义 的发挥 软法的积极作用当前已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同,“立法主体制定软法是因 为硬法有缺点。有时候,当然并非总是如此,在同样的情况下软法能产生同硬法 一样的行为效果;
在其他时候,软法的效果比硬法的效果更令人满意。”[54]此外, 软法还可以作为硬法的先行法、补充或者解释等。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来说, 软法同样有其特有的不可忽视的功能,那就是前面提及的提倡性法律规范。软法 可以通过规定积极后果的方式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这种利益激励方式同企业的利 润最大化目标是一致的,也正因如此,企业更乐意、更主动去实施立法者所提倡 的行为。尽管如此,但总体说来,软法规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由于缺少了 国家强制力的推行,因而只能主要依靠企业自律、组织和共同体自身的力量或者 社会舆论等柔性手段。这样,除了那些同时获得了硬法支撑的软法规范外,[55] 软法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变得并不确定。
那么,怎样突破软法化企业社会 责任实现的困境呢?这里有必要引入司法能动主义。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 司法能动主义(judicial activism)是指司法机构在审理案件的具体过程中,不因 循先例和遵从成文法的字面含义进行司法解释的一种司法理念以及基于此理念 的行动。当司法机构发挥其司法能动性时,它对法律进行解释的结果更倾向于回 应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演变的新趋势,而不是拘泥于旧有成文立法或先例以防 止产生不合理的社会后果。因此,司法能动性即意味着法院通过法律解释对法律 的创造和补充。[56]司法能动性可以在诸多场合能体现出来,[57]通过发挥司法 的能动性,有助于推动软法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同时,从广义上看,司法化 也属于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应有之义,“司法审判对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实现机 制的建立和完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有无法取代的作用。”[58]通过发挥司法能动实现软法化企业社会责任的 途径包括:
1.扩大法官对法律一般条款的解 释和适用权 法律确立的“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属于一般条款(如我国《公司法》 第5条),如同民商法中确立的“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善良风 俗”等其他一般条款一样,其本身又是一种法律原则。因此,对于这种法律原则 的适用,必须发挥法官的能动性——“原则设定的权利只是一个悬念,它必须通 [59]法律原则的适用“并无固定不变的答案,必须借助司法的能动性,依靠法官的 判断和甄别,只有在具体的情节中才能将道德内涵转化为一种真实、可救济的权 利或义务。”[60]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诸如遵守职 业道德、恪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实施就业歧视等法律一般条款来说,其实现都 离不开司法能动性的发挥。作为司法能动主义的典型代表,美国法院就曾通过司 法普遍地促成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原则的实现。[61] 2.法官可以 有条件地赋予软法责任以强制性 对于以非正式立法形式出现的软法,如果其对 所属成员企业明确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则在审理相关案件的过程中,法官 可以通过发挥司法能动性赋予这种软法要求以强制性。当然,一般说,该类企业 社会责任的承担应当满足一定的条件:企业属于软法制定主体的成员,或愿意接 受该类软法规范的约束,或以其行为(如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表示接受其约束, 等等。这种司法能动性发挥的依据来自于私法自治和约定必守的原则,有时,“企 业社会责任虽不是法定的责任和义务,但有可能产生约定的责任和义务,它虽然 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其约束力的来源在于对‘契约精神’的遵从和‘约定必守’ 的践行。……根据私法自治和约定必守的原则,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是具有 一定约束力的,如果司法机关认为行业协会的制裁具有实质合理性的话,应对其 赋予法律的强制效力,否则,可以否定制裁的法定效力,判断权衡的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内涵和契约精神。”[62] 3.将软法责任融入司法解释 前述两种方式在推动软法化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同时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 题,缺乏约束的司法能动可能导致对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利益的侵害。对 于没有“法官造法”传统的我国,这种可能性更具有现实性,因而需要对法官的自 由裁量予以约束和规范,通过制定司法解释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尽管司法能动性 的发挥一般被限定于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但司法解释的制定也是发挥司法能动性 的表现,正如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司法能动性即意味着法院通过法律解 释对法律的创造和补充。”在我国,司法解释也实质上起到了对法律的创造和补 充作用。同时,司法解释还具有法律化的特征,“最高人民法院就法院审判工作 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做的解释,很少直接用于它自己的审判过程中,更多的 是指导下级法院的审判活动,它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有普遍的约束力,它 具有明显的立法特征。”[63]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将企业社会责任要求融入司法解释中,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的同时,以司法的 方式保障其实现。
四、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当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话题, 通过法律化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也已取得较大共识。但是,企业社会责任最 初是一种道德责任,显然,并非所有的道德规制都有必要且有可能上升为法律规 制,因此,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第7页)首先就需要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 不同要求分析其法律化的可能,针对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将其分别予以法律 责任化、软法责任化,或者继续留给伦理调整。当然,这三者之间的边界也非一 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各自的范围从而对强制性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化(第7页)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对于道德底线要求的 企业社会责任(如对环境、消费者、劳工的某些保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 当尽可能将其转化为法律责任;
二是借助软法特有的提倡性规范促成企业社会责 任的实现,同时辅之以司法能动主义的发挥。
注释: 参见英国达勒姆大学教授 米尔恩在其《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一书中充分论证了道德的多 样性和权利的多样性,见 [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Antonio Viv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Role of Law and Mark ets and The Cas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Chicago-Kent Law Re-view,2008,pp.201-202. [英] 亚当•斯密:《国富论》,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0页、502 -503页。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玉瑞译,商务印 书馆1986年版,第128页。
Joel Bakan,The Corporation: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 35(1st paperback ed.2005).See Antonio Vive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Role of Law and Markets and The Cas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Chicago-Kent Law Review,2008,p.202. 参见[韩]李哲松:《韩 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6页。
参见马 力、张前、柳兴国:《西方公司社会责任界说评述》,载《江淮论坛》2005年第 4期。
Janet E.Kerr,THE CREATIVE CAPITALISM SPECTRUM: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 LE-GAL LENS,Temple Law Review,Fall,2008,p,831.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 李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Joel Bakan,The Corporation:
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 35(1st paperback ed.2005).See Antonio Vives,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The Role of Law and Markets and The Cas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Chicago-Kent Law Review,2008,p.200. [11]Lisa M.Fairfax,Easier Said Than Done?A Corporate Law Theory For Actualiz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Rhetoric,Florida Law Review,September,2007,pp.817-818. [12]前引[11],p.818. [13]前引[11],p.818. [14]Daniel T. Ostas,Cooperate,Comply,or Evade?A Corporate Executive"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with Regard to Law,American Business LawJournal,Summer,2004, p.561. [15]狭义上的软法与广义上的软法的区分主要依据制定主体的不同, 狭义的软法由立法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广义上的软法则还包括其他主体制定 的规范,本文第三部分将对此作进一步说明。
[16]参见史际春、肖竹、冯辉:
《论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7]参见朱慈蕴:《公司的社会责任:游走于法律 责任与道德准则之间》,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1期。
[18]傅穹:《公司社会 责任的法律迷思与规制路径》,载《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
[19]参见罗 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载《法学》2007 年第12期。
[20]参见田春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反思与完善——以中 日社会责任制度比较为视角》,载《兰州学刊》2009年第1期。
[21]参见白玉、 周琦深:《浅谈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法律实现机制》,载《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第4期。
[22]参见王丹、聂元军:《论政府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美国政府的实践和启示》,载《理论探索》2008年第6期(总第174期)。
[23] 吴越:《公司人格本质与社会责任的三种维度》,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6期。
[24]参见赵万一、朱明月:《伦理责任抑或法律责任——对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 重新审视》,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5]O.W. Holmes,The Path of the Law,in Collected Legal Papers(New York,1920),p. 170. [26][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第7-8页。
[27]前引[26],第19页。
[2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 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374页。
[29]Antonio Vive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Role of Law and Markets and The Cas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Chicago-Kent Law Re-view,2008,pp. 201-202. [30][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 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页。
[31]冯 果、袁康:《浅谈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载《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32]Lawrence E.Mitchell,Cooperation and Constraint in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 Inquiry into the Causes of Corporate Immorality,Texas LawReview,February, 1995,p,476. [33]周华兰:《软法研究中的两组概念辨析》,载北大软法网, http://www.pkusoftlaw.com/info.asp?id=4648 [34]Jacob E.Gersen and Eric A. Posner,Soft Law:Lessons from Congressional Practice,Stanford Law Review, December,2008,p.579. [35]参见罗豪才:《人民政协与软法之治》,载《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36]参见罗豪才:《公共治理的崛起呼唤 软法之治》,载《政府法制》2009年第5期。也有学者将软法定义为:原则上没 有法律约束力,但却具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其制定主体不是国家正式立法机 关,而是超国家的共同体(如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和次国家的 共同体(如律师协会、医师协会、高等学校、村民委员会等)制定的规则或达成 的协议。见周林彬、何朝丹:《试论“超越法律”的企业社会责任》,载《现代法 学》2008年第2期。
[37]罗豪才:《公共治理的崛起呼唤软法之治》,载《政府 法制》2009年第5期。
[38]关于“提倡性法律规范”的详细论述见漆多俊:《经济 法基础理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49页。
[39]第16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 的产品。
[40]第32条:国家建立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制度。对在清洁生产工作中 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41]第33条:对从 事清洁生产研究、示范和培训,实施国家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本法第二 十九条规定的自愿削减污染物排放协议中载明的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国务院和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同级财政安排的有关技术进步专项资金的扶持范围、 [42] 第34条:在 依照国家规定设立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应当根据需要安排适当 数额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43]第35条:对利用废物生产产品的和 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税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征或者免征增值税。
[44] 第36条:企业用于清洁生产审核和培训的费用,可以列入企业经营成本。
[45] 第8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46] 第9条:对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 励。
[47]第5条: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 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48]第7条 原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 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2009年8月24-27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 会议将其修改为“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 会经济秩序。” [49]第9条:中小企业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恪守诚实信用原则,努 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50]第3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 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 视。
[51]第9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 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52]11家包 括中国煤炭、机械、钢铁、石化、轻工、纺织、建材、有色金属、电力、矿业等 11家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会。
[53]如2008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 于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资发研究[2008]1号);
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环 发[2007]189号);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 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8〕24号);
2008年9月9日,由商务部举办 的“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在厦门举行。会上,商务部以征求意见的形式 发布了《外资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性意见》。2008年11月29日,上海市质 监局发文通知(沪质技监标[2008]589号),认定《企业社会责任导则》正式 获通过成为上海市地方标准,编号为DB31/421-2008,并将于2009年1月1日起 实施。该标准也是我国首个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省级地方标准。
[54]Jacob E. Gersen and Eric A.Posner,Soft Law:Lessons from Congressional Practice,Stanford Law Review,December,2008,p.579. [55]例如,我国《公司法》第5条属关 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软法规范,但在该法其他地方同时也以强行性规范的方式规定 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中职工代表的比例 不得低于1/3,并强化了监事会的职权;
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两个以上的其 他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之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
上市公司应设立独立董事,等 等。
[56]See Henry Campbell Black,Black’s Law Dictionary,6th ed.West Publish Co.1990.p.847.国内学者将其界定为:司法能动性是指司法机关在处理具 体争议时,除了考虑法律规则以外,还要考虑具体案件的事实、法律原则、案件 的社会影响、道德、伦理、政策等因素,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作出最后的决定。
参见周汉华:《论建立独立、开放与能动的司法制度》,载《法学研究》1999 年第5期。
[57]有学者认为司法能动主义可以进行多元的划分或解释,至少包 括:1.审判权及判决所作用的范围及其社会功能(即裁判者在个案裁判是否试 图形成社会政策)上的能动主义(以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能动主义为代表);
2. 国家通过司法权对社会进行干预、实施社会政策和政治功能的工具性能动主义 (以大陆法系国家政策实施性司法为代表);
3.案件管辖方面的能动主义(如 扩大主管范围、取消立案限制、巡回审判、集团诉讼、 公益诉讼等);
4.庭审 风格中的司法能动主义(职权管理、释明权、法官调解等);
5.司法机关以审 判外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对社会机制进行管理和促进,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动主 义。见范愉:《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 载《法律适用》2007年第11期,总第260期。
[58]宋晓明、林海权:《发挥司法 能动作用,推动金融危机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载《人民司法》2009年第19 期。
[59]王涌:《私权救济的一般理论》,载《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卷第一 辑。
[60]谢晓尧、吴思罕:《论一般条款的确定性》,载《法学评论》2011年 第3期。
[61]例如,位于缅因州的联邦法院在支持董事会的毒丸防御措施时,援引了利益相关者法。法院指出,“缅因州法律要求董事会在考虑股东和公司的最 佳利益时,还应当考虑公司的员工、客户、供货商以及公司所在社区的利益。” 见Georgia-Pacific Corp.v.Great North-ern Nekoosa Corp,727 F.Supp.31, 33(D.Me.1989).又如,新泽西州高等法院认为,董事会除对股东承担信义 义务之外,还负有社会义务。法院以“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公司作为其所在社区 的一员,认同并承担其对社会以及对个人的义务”为由,支持董事会所做出的慈 善募捐的决策。见A.P.Smith Mfg.Co.V.Barlow,98 A.2d 581(N.J.). 转引自朱圆:《美国公司法中的社会责任条款探析》,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62]周林彬、何朝丹:《试论“超越法律”的企业社 会责任》,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
[63]刘风景:《权力本位:司法解释 权运行状况之分析》,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