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干部 > 宰我子贡同列言语科初探_子贡是谁

宰我子贡同列言语科初探_子贡是谁

来源:干部 时间:2019-10-26 07:54:36 点击:

宰我子贡同列言语科初探

宰我子贡同列言语科初探 本文以《论语》为主,兼及《史记》、《孟子》等书中 关于宰我和子贡的描写,以及王充《论衡·问孔篇》和崔述 《洙泗考信余录》等书中对孔子关于同列言语科的宰我和子 贡的不同态度和评价,一窥孔子对学生称其所长,指其所短 的客观立场。

摘 要:
宰我;
子贡;
言语 史称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 之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其中又有所谓的“四 科十哲”[1],即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 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通观《论语》中孔子对宰我和子贡的 不同态度和评价,似有抑前扬后之嫌,为何编著者将二人同 列言语科。本文将就此略作浅析。

一 《孟子》:“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宰我,子贡, 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据传孟子曾受业子思,亦即仲尼之孙。

那孟子据孔子或《论语》成书的年代都不算太远,因而他的 评论具有一定的可信性。也就是说,尽管宰我、子贡成就不 同,孔子对二人的评价和态度也有异,但《论语》仍将将宰 我、子贡同列言语科,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必定有一定的根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 《论语》中出现的孔子弟子三十余人,弟子之名多混淆不能 别,唯宰予因昼寝记得很清楚。《论语·公冶长》:“宰予 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 何诛?’”宰予昼寝的行为对孔子来说,实乃是“是可忍, 孰不可忍”。然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为宰予抱不平。

他说:“昼寝之恶,小恶也;
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 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又谓:“使宰我性不 善,如朽木粪土,不宜得入孔子之门,序在四科之列;
使性 善,孔子恶之,恶之太甚,过也。”故说“孔子疾宰予,可 谓甚矣”。

章太炎《膏兰室札记》“解《论语》宰予昼寝事”条称: “宰予身列四科,必非惰学者可之知也。”认为宰予昼寝并 非因为惰学,实是另有其因。他引证了《吕氏春秋·慎人》 篇的记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 宰予备矣。”高诱注,备当作惫。太炎据此推定宰予昼寝实 在此时。而他的昼寝,是因为连续七天净喝野菜汤,吃不到 一粒粮食,身体十分虚弱使然,“因惫而寝,事不得己,非 惰学也。”这么说来,宰予昼寝,其情可悯,夫予不仅不体 恤,反而痛加呵斥,岂不显得不近人情? 宰我在孔门“四科十哲”中,列在赐上,是何等优秀之 人,既以昼寝都能列赐之上,可见“才复过人远矣”。王充 还认为,孔子对宰我是过于求全责备,说“论人之法,取其行则弃其言,取其言则弃其行”,宰我虽“无力行”,然“有 言语”。“今孔子起宰予昼寝,听其言,观其行,言行相应, 则谓之贤,是孔子备取人也。” 钱穆认为“因宰我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 孔子故作言辞以戒”,就像后世的很多老师对很有希望成大 器的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一样。李泽厚则认为:儒学一贯强调 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而宰我是个聪明而不够勤奋、有才华 而不重修养的学生,所以才多次受到孔子的责备。或许,宰 我昼寝,对孔子来说已经涉及到一个人的品质德行的问题了。

《论语》中的宰予,不过是秉着孔子“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和一些质疑精神的学生,结果却不怎 么讨孔子欢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还载:宰我问五帝 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言下之意是宰予是不能修五 帝之德之人。又载“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 族,孔子耻之。”关于这一点,唐司马贞《索隐》及崔东壁 在《洙泗考信余录卷二》有详细考辨,认为是误将阚止(字 子我)之事为宰予耳,从时间上,地点上以及阚氏尝为宰故 称宰我之故来论证此乃《史记》之误。除开这一条,史料所 载孔子对宰我言论的评价除“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外, 其余似乎都不甚满意。但,仅此一条就足见孔老夫子对学生 扬其所长,弃其所短的态度和立场了。

二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论语》 中有关子贡的记载达38条。在这38条中,子贡和孔子的直接 交流有24条,包括子贡问君子,问政,问友,问仁,等等;

此外有子贡对孔子的评价8条,孔子答季康子关于子贡能否 从政1条;
描述子贡侍侧1条;
其他4条。这其中,除“子贡 方人”和“赐不受命”孔子颇有微词外,其余36条,既没有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之激愤之语,亦无“朽木粪土”之 恨铁不成钢。通观《论语》之子贡,孔子对其是无不赞许, 表扬子贡可与之言诗(孔门三千弟子中可与之言诗的唯子贡 子夏二人而已,足见孔子对子贡的认可);
赞其为胡琏;
赞 其达,可使从政;
赞其侃侃如也;
说他货殖焉,亿则屡中, 等等。而子贡对孔子也是满怀崇拜和尊重。如他说孔子温良 恭俭让;
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说孔子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等等。《孟 子》还载孔子没,子贡“筑室于场,独居三年”,为孔子守 孝达六年之久,师徒二人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遍观《论语》,颜回是 孔子的得意门生,书中孔子对颜回的赞许俯拾皆是。颜回在 孔门弟子中第一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贤哉回也!”“有 颜回者好学”“回也,其心三月不为仁”等都是孔子对颜回 直接的称赞。颜回孔门第一人的地位是众所皆知的,孔子明知“回愈于赐”也,为何还要明知故问? 王充在《问孔篇》中解释说:“孔子所以教者,礼让也。

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非之,使子贡实愈颜渊,孔 子问之,犹曰不如。使实不及,亦曰不如。非失对欺师,礼 让之言,宜谦卑也。”颜渊实愈子贡,则子贡是据实回答, 若子贡实愈颜回,则子贡的回答又体现了谦让。若说孔子想 表扬颜回,称赞其贤为诸门人所不及,则弟子众多,为何偏 偏问子贡?对此,王充又说道:孔子此行或乃“欲抑子贡也”。

《先进篇》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也不受命, 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当时,子贡之名在颜回之上,孔子 担心子贡“志骄意溢”,故有意挫挫子贡的锐气。但王充又 认为,若颜渊之才真在赐之上,那子贡自然会服,又何须孔 子之抑?若“子贡不能自知,孔子虽言,将谓孔子徒欲抑己。” 所以他认为,孔子这“问与不问,无能抑扬”。

至于孔子称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王充觉得“未晓其故”。孔子曾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按照他的理解,那么富贵既然是天命,而非人力之所求。“而 子贡以货殖为心,则是不能安受天命矣。其言而多中者,亿 而已,非穷理乐天者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 “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又《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鬻 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可见子贡不 仅善为说辞,还善于商贾之事。

崔述则又认为:古者金粟皆谓之“货”、“殖”,犹生也;
所谓的“货殖”不过是“留心于家人生产,酌盈剂虚, 使不至困乏耳,非籴贱贩贵若商贾所为也。”但是,我们看 《史记·货殖列传》,货殖的含义显然不同于崔氏的理解。

子贡同范蠡一道列于《货殖列传》,我们能说范蠡是酌盈剂 虚,使不至困乏耳,而非商贾之所为吗?崔氏又引“樊迟请 学稼圃,孔子以‘小人’斥之,则子贡学道而躬行商贾之事, 孔子不知当如何斥之,何以其辞如是而已乎?”其实,这并 不足据,子贡确实曾为官又经商,这并不影响他的贤者形象, 崔氏过虑了。

“子贡问政”章中,“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孔 子认为“信”最重要。对此,王充又予以问难。认为“仓廪 实然后知礼节,衣食足然后知荣辱”,且举春秋战国由于饥 饿而导致“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例子,认为“使治 国无食,民饿,弃礼义,信安所立?”又说:“夫去信存食, 虽不欲信,信自生矣;
去食存信,虽欲为信,信不立也。” 这一则,我们虽然不知道子贡的观点是什么,但季康子曾问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赐也达,于从政乎何 有?”可见子贡虽问政于孔子,但孔子对子贡从政的态度是 非常看好的。有别于“仲由之果”、“冉求之艺”,“子贡 之达”是非常不错的。

此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及《春秋传》中,还 载子贡“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事。崔述认为 此“非圣贤所为”。其理由是《论语》中列子贡于言语之科,而《孟子》中又称子贡善为说辞,其才长于专对,像《春秋 传》中子贡辞盟于吴之类的事,有别于战国纵横家之流巧言 乱德以倾覆人国家者。且认为子贡不可能有“佐陈恒以篡齐, 欺夫差使亡国”这样的事情,并说“此盖游说之士因子贡之 善于辞令而托之”。但此并不足据,归根结底,是因为崔述 认为子贡是圣贤,他不可能做这样的事。

三 总之从孔子将二人皆同列言语科来看,他为优秀弟子进 行分类的时候,并没有否认宰予“善为说辞”的专长。《孟 子·公孙丑上》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可见宰予并未全如《论语》所述常“刁难”孔子,他同子贡 一样尊敬老师。而且同子贡、子路等一样,宰予也曾是“孔 子困于陈蔡之间”时的“患难之徒”。孔子对其徒:称其所 长,指其所短,宽严结合,循循善诱。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全才,孔子之意不过是指出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参考文献:
[1] 语出韩愈、李翱《论语笔解》.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清·崔述.崔东壁遗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6]东汉·王充.论衡逐字索引(上下).香港:商务 印书馆,199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