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八大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的综 合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 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青少 年的健康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教育将更注重人的发展。在学校体育方面,新课 标的颁布更加突出健康与教育的价值,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于体 育教学之中。
1.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 1.1中学生的身体健康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与1995相比,2000年我国学生的速度、耐力、柔 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05年教育部发布的学生身体 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学生体质问题主要为:大部分学生身体素质(如耐 力素质、爆发力、速度)较差,其中最薄弱的是耐力素质;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 逐年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逐年升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另外,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等一些疾病,呈现低龄化趋势,在青 少年中也出现了。许多相关学者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家庭、学校 和社会等方面。社会更关注的是青少年如何成才,对健康的关注较少。
1.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心理问题已然成为教育的焦点之一。现代中学 生正处于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急剧变化的时代,他们的心理活动比过去以往时代 都活跃,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青 少年时期是多种心理疾病发生的高危年龄段,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觉醒,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但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兰自力在《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影响作用探讨》中指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独立意识欠缺,依 附心理强;群体意识较差,环境适应能力较弱;意志品质薄弱,自我调控与心理承 受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 认识,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孤独、寂寞和焦虑、紧张的情绪;
大多数中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1]。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
1.3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能有效的应对和顺应社会生活的环境,使个 体内部与社会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与协调。新课程标准把社会适应列入了课程目标 体系,为使中学生能正常进行人际交往、保持个性健康并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中学生这一时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均衡阶段,不够成熟,同时,这一时 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由于来自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较大,间接忽视 了对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1.4中学生的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和处理健康信息和服务,正确理 解并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得生活行为规范健康,本质是健康技能和健康习惯 的养成。现代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获取途径多样化,但是他们的健康往 往置于末位,健康的知识不全面,也不够重视,以为健康与否离自己甚远,结果 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健康问题:抽烟喝酒、网络成瘾、视力下降、睡眠不足、膳食 不均衡、身体肥胖等。
2.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内容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人们的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健康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增强疾病预防的能力,增强个人卫生,促进心理健康,提高避险能力。
3.学校体育对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古希腊人对体育十分热衷,认为“理想的人物不是关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较匀称,身体矫健,擅长各种运动 的裸体”。柏拉图则强调“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苏格拉底也 宣扬“那些天生体质脆弱的人,只要锻炼身体,就会在锻炼的地方强壮起来” [2]。
我国古代对于身体健康也一直有研究,古人倡导“天人合一”、“阴阳调和”、“身 心合一”的养生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武术等,都是自古流传 至今的优秀的养生健身方法。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过:“善 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并且认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 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3]因此,体育是促进身体健康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法。
中学生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体育对中学生的健 康教育可谓是举足轻重,从早锻炼到课间操,从大课间到课外活动,学校体育在 中学生的健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对中学生有以下促进作用:
3.1学校体育培养中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体质 面对我国中学生体质下降带来的健康问题,体育是最好的疗方。国家 出台了一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政策,如2007年4月启动的“全国亿万学生阳 光体育运动”,倡导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 育锻炼,增强自身的健康水平。使学校体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生的体质健 康状况引起人们的关注,认为学校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发展体育也是教学的重要任 务之一。学生体质下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号召下,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是学校生活的 一部分,重视自身健康状况,增强体质。
3.2学校体育激发中学生的运动兴趣,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学生 参与体育活动可使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可以促进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 能力的提高。新课标要求中学体育实行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在必修课基 础之上,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修体育课程,选修课的实行有 利于学生发展和提高某项运动技能和技术,培养意志品质,增进友谊,奠定终身 体育的基础。
3.3学校体育有利于全面培养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技能时所获得的进步和成功体验,是形成学 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要措施。张力为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文中明 确提出,体育锻炼对焦虑和抑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成就 感以及敢于自我表现的能力[4]。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活动过程的行为、表情等表 象特征,及时指导学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锻炼习惯,乐于接受他人的 帮助和建议,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体育锻炼能及时 调节学生常见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使学生身心健康达到统一。
张彦的《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综述》一文中也认为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焦虑、 抑郁、紧张均有改善[5]。参与体育锻炼后,会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对中学生的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具有抵抗作用。
4.结语 学校体育对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增强学生 的体质健康,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 力,改善人际关系。学校体育是学生在健康教育中最必不可少的课程,也是最重 要的手段之一。在美国《韦氏大辞典》中对体育作出这样的解释:体育是整个教 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运动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 和社会上使得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上一个有用的公民。因此,教 育部门应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管理,全面推广和实施新课程标准,促进中 学生的健康教育,设置相关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这 是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教育的关键和有效方法。
作者:龙丽娟 史晓伟 来源:体育师友 2014年3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