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改革 > 立足全语文提炼必修点发展全学历|学历

立足全语文提炼必修点发展全学历|学历

来源:改革 时间:2019-10-20 07:55:55 点击:

立足全语文提炼必修点发展全学历

立足全语文提炼必修点发展全学历 【摘 要】在现行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课文往往在人 文主旨上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读者能鲜明地感受到其深刻 的思想内涵。但阅读教学如果仅停留在“人文教育”的层面, 就等同于“思想品德课”,无法发挥教材的“语文价值”, 不利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而言,可 以大胆地跳出“人文”的圈子,从全语文教育的角度出发, 充分把握学情,提炼出文本的“必修点”,设计适切的言语 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全学力”。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中的一篇课文,该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奋斗与生存”, 另两篇课文分别是《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很显 然,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夏洛蒂、霍金、鲁滨孙三 个人物身上汲取奋斗的力量,掌握生存的技巧。教学中,如 果仅停留在“人文教育”的层面,就等同于“思想品德课”, 无法发挥教材的“语文价值”,不利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

因此,笔者建议在本课的教学中,要从全语文教育的角度出 发,充分把握学情,开掘和提炼“必修点”,以发展学生的 “全学力”。

一、比一比——文体必认《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篇文中文,是杨红樱作品 《男生日记》中主人公吴缅的一则日记。它除了是一则日记 之外,还是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 首次正式接触。为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本课在文体上的独特 之处,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两重比较。

第一重:在单元整体中进行比较。

“奋斗与生存”这一主题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人文主旨 相同,但文体形式不同,特别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与 前两篇有着明显的区别。将本文放在单元整体中进行比较, 学生很快发现它的文体特点:①它不是真实的名人传记,而 是介绍小说中的人物经历;
②它主要从“书的来历、书的梗 概、书中的名言启示、书中的人物印象”这几个方面来谈自 己的阅读收获。通过比较,学生认清了本文的文体特点,并 由此依体而学,逐步领会读后感这种文体的阅读策略。

第二重:与传统的认知进行比较。

在过去的“非正式学习”中,学生对于读后感的基本印 象就是“内容简介+联系实际+总结启示”。这种传统的“三 段组合式”窄化了学生对读后感的认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传统的认知一比较,学生眼前 顿时一亮,原来读后感可以从书的来历或者故事入手,可以 引用书中的名言来谈感悟,还可以想象书中的主人公形象等。

由此也打开了学生的创作思路,今后在构思读后感时可以打 破常规,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 和感悟。

二、串一串——概括必练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几乎都已读过《鲁滨孙漂流记》, 但是能够简洁而有条理地概括全书主要内容的却寥寥无几。

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头重脚轻。具体表现为“开 头一箩筐,过程很简单,结尾急忙忙”。二是语无伦次。因 为第一遍粗浅的阅读之后留下的印象是模糊的、零碎的,所 以概括时“重点不明、思路不清、中断较多”。为了解决这 些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阶梯式的 概括训练。

第一梯:以“时间词”有序串联。

第二梯:以“小标题”简洁串联。怎样把几段话变成一段话呢?阅读训练中,学生经常遇 到这样的难题——用一小段话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俗话说 “浓缩是精华”,要将几段话浓缩成一段话,就要提取其中 的精华,也就是先将每一部分提炼成小标题,然后将小标题 恰当地串联起来就成了一段简洁的内容梗概。为此,教师可 以进行示范引领,将小说的起因部分浓缩成“航海遇险、流 落荒岛”,其余部分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在拟定 小标题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按顺序串联起来。此项训练, 能促使学生的语言变得简洁而有序,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提 升。

三、说一说——启示必悟 第一步:结合课文事例谈感悟。

说到“成功者”“英雄”,学生马上就能想到学过的课 文中的名人,如谈迁、海伦·凯勒、夏洛蒂、霍金等,他们 在恶劣的环境中都表现出不屈的精神、非凡的能力。为了体 现单元整合意识,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话题:“对于夏洛蒂、 霍金、鲁滨孙来说,他们遇到的危险(恶劣的环境)分别是 什么?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的,具体应对的方法是 什么?结果如何?”此话题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梳理了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言语实践的机会, 实现了从文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转换。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赋予“英雄”更为丰富的诠释,对于“如何面对危险” 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第二步: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

由文本迁移到生活,由名人联系到自我,教师紧接着就 可以抛出第二个话题:“在生活、学习中,你曾遇到过什么 危险(困境)?你当时是怎样应对的?结果怎样呢?可以从 正、反两个方面来谈。”这样设计主要出于以下考虑:首先, 从害怕到危险,从失败到成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自我 的前后变化正好体现了成长的力量,证实了“害怕危险的心 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其次,学生敢于剖析自己 “畏怯失败”的表现,说明他(她)已经意识到这种心理的 可怕,已经产生了改变的勇气,同时也给同伴提了醒。除了 结合自身事例来谈体会,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关注的目光 投射到身边的人群中,找一找“生活中的鲁滨孙”,或身处 逆境、永不放弃;
或聪明机智、乐于创造;
或勇于挑战、自 信乐观……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这样的言 语实践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人文主旨的认识,更主要的 是让学生在事例选择、细节把握、有理表达等方面得到了多 重训练和提升。四、辩一辩——名著必读 本课后面安排了一个小讨论:“‘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女孩子要不要读?”面对这一话题,绝大多数学生支持“女 孩子也要读”,只有少数学生为了体现辩论规则,提出对立 的观点——“女孩子没有必要读”。如此“一边倒”的场面 会让人觉得此话题没有辩论的必要和价值,还不如直接抛出 结论。这样想就错了,辩论的目的不在于结果怎样,而在于 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充分的理由陈述观点。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仍有必要组织学生展开系列辩论,辩 出清晰的条理,辩出全面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经典 名著,人人必读”。

第一辩: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 展开辩论之前,要求学生紧扣自己的观点从课文中寻找 依据,从经验中搜集事例,列好初步的提纲。在学生辩论时, 教师将双方理由分别呈现,待总结陈词前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梳理,然后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陈述本方观点及理 由。如此训练,为的是避免学生辩论时的无序无理。辩论之 后,大家达成共识——“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要读《鲁 滨孙漂流记》这样的经典名著,因为每个人都要学会生存、 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第二辩:《简·爱》几乎成为全世界妇女必读的经典之 作,那么男性有没有必要读? 设计此辩题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本课讨论话题的 模拟版,能继续训练学生辩证地剖析,有理地表达。因为有 过一次练习的经验,学生基本能根据要求列好提纲,然后收 集相关资料,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述,特别是分述理由时能 按照从古至今、从名人事例到生活实际的顺序进行。在思维 碰撞、言语针锋的辩论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方面 的发展。二是以辩论的形式激起学生深入阅读经典名著的兴 趣。为了在辩论中占得先机,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简·爱》 的阅读之中,通过品味细节、比较分析等策略,感受主人公 追求平等、敢于反抗、心地善良等优秀品质,然后从多角度 阐明男性或女性必读经典的理由。由此,“奋斗与生存”系 列的名著阅读就拉开了序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出男(女) 孩子必读的书目向大家推荐,然后从中选择比较契合本单元 主题的几本书进行共读交流,如《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居里夫人传》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一本拓 展为一类,学生在经典阅读中获得了精神的洗礼和言语的滋 养,真正发挥了教材文本的最大价值。

在以人文主旨编排的教材中,由于同单元的课文主题相对统一,所以挖掘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单元教学中常用的一 种途径。但如此教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被弱化,从而导致 一个单元学完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几乎在原地踏步。为了改 变这一现状,笔者大胆地跳出“人文”的圈子,在“全语文” 的观照下,分析学生情况、解读教材文本、联动单元整体, 提炼出《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课的“必修点”,通过比 较辨识文体、梯度训练概括、加强言语实践、拓宽阅读视野 等途径发展学生的“全学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 据本班学情恰当取舍、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朱国忠.《一路花香》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 (4):55-57. [2]蒋晓飞.“全语言”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向[J].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5(10):60-6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