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党章 > 藏区寺院的社会慈善功能 藏区的寺院

藏区寺院的社会慈善功能 藏区的寺院

来源:党章 时间:2019-10-29 07:55:23 点击:

藏区寺院的社会慈善功能

藏区寺院的社会慈善功能 藏族基本上是属于全民信教的一个民族,藏传佛教几乎 渗透到了藏族群众生活得一切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藏传佛 教是信教僧俗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是精神世界 的核心。藏区寺院把佛教教义中的转世成佛与慈悲为怀,普 渡众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天国理想世界与世俗社会结合起 来,把天国理想境界和世俗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承担着一定 的社会慈善救助功能。

摘 要:
藏传佛教;
社会慈善;
教育;
精神救助;
继承塑造文化 藏传佛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一个支系,是目前 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之一,藏族基本上是全民信教的一个 民族,藏传佛教几乎渗透到了藏族群众生活得一切方面,从 某种程度上说藏传佛教是信教僧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折射,是精神世界的核心。藏区寺院及其僧侣对藏传佛教 的传承起到了决定作用,同时藏区寺院把佛教教义中的转世 成佛与慈悲为怀普渡俗世众生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天国理想 世界与世俗社会结合起来,把天国理想境界和世俗需要结合 起来,积极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慈善救助功能。藏区寺院的社 会慈善功能几乎涉及了信教群众的一切方面,但就其特色而 言,主要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侧重教育与孤寡老人。藏区寺院在所进行的社会慈 善救助过程中,本着救人自救相结合的理念,把藏传佛教慈悲为怀的核心要旨和救助广大信众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着 重突出对儿童和孤寡老人的慈善救助。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 许多藏区孤儿和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弃儿的教育问题是 一个大的难题,这一方面,藏区寺院的慈善救助行为表现的 相当成熟和积极。在藏区相当常见的由寺院和僧侣投资兴建 的扶贫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笔者走访的青海省果洛州 达日县查郎寺的堪布更桑尖参,自1998年起先后投资140万 元,修建了狮龙宫殿寄宿制扶贫小学,学校共有教师21名, 其中7名是公办教师,学校的校长也是由达日县文教局指派 的,公办教师的工资由县财政局支付,余下14位老师的工资 全部由堪布更桑负担。学校课程设置都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教 学大纲设置,实行藏汉双语教学,开设了从一年级到初中三 年级的全部课程。截至到2010年8月学校共有学生308名左右, 生源包括青海、四川、甘肃三省,其中80%的学生都是孤儿, 其余的20%的学生是学校附近父母双全但是家境贫困无力支 付学生上学费用的学龄儿童,对这些学生学校同样是不收取 任何费用,全部实行免费制。每年用于学校的开支大约是80 万元,其中20万元为民办教师的工资,60万元用于学校和孤 儿的开支。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孤儿寄宿学校)所以学校没 有寒假只有暑假且学校地处高寒地区,每年学校用于供暖的 费用是10万元。堪布更桑主要是负责学校的所有日常开支费 用,关于办校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资金来源,堪布更桑说, 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他自己通过为信教群众讲经说法得到的酬金和他四处化缘得到的善款;
二是他的学生 和一些慈善人士捐献的款项,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对资 金的管理全部是由堪布更桑来负责的,一切相关的消费可通 过正式发票报销。学习方面完全由达日县文教局指派的校长 负责,其中包括课程的安排,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堪布更 桑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监督的作用,包括督促教师、学生的 考勤、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提高等方 面。积极救助孤寡老人是藏区寺院慈善救助的另一重要特色, 在藏区的一些寺院周围聚集了大量的孤寡老人,寺院对这些 老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进行慈善救助,此外在一些 规模较大的藏区寺院中已经设置了慈善助人的常设机构,这 些常设的慈善助人机构不尽相同有的是以寺院的名义设立 的,有的则是寺院中的个别威望较高影响较大的活佛个人设 立的。规模小的寺院就没有类似的专设机构,他们的慈善行 为主要是寺院内个别有能力僧人的一种自觉行为。例如:四 川省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有专设的“格吉康”(扶贫部), “格吉康”下辖10—15名专门人员,这些专门人员包括和和 尚、尼姑、居士,他们专门负责对寺院周围和前来求助的贫 困人员的救助事项,向求助人员提供资金、食物、衣物等各 方面的求助。同时也包括管理和使用慈善人士向他们捐献的 一切财物。同样是以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查郎寺的堪布更桑 尖参为例,2007年堪布更桑投资了近80万元,在距离达日县 10公里的地方修建了一所敬老院,其中40万元是由青海省民政厅投入,其余40万元是堪布更桑自筹。敬老院是由堪布更 桑和达日县民政局共同管理,一共赡养了40----60岁左右的 孤寡老人48人,每年用于每位老人的生活、医疗等开支为1.5 万元,这1.5万元分别由堪布更桑和县民政局平均分担。逢 年过节,堪布更桑还要为每位老人购买衣物、食物。现在, 负责养老院工作的有3名员工,这3名工作人员的工资由达日 县民政局和堪布更桑共同负担。

二、精神救助。对藏族信教群众来说,藏传佛教的 信念已经构成了他们价值观的核心和基础,他们希望能够通 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提高自己的“意业”“口业”“身业”, 因为在他们看来六道轮回是现象,而决定轮回是因业力所在, 是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与生死流转的动力。而这正是藏区寺 院所承担的一项独特的社会慈善功能---精神援助法。因为 对每个藏族信教群众而言最终因果报业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仅仅依靠个人的修为是无法实现和达到的,必须要在寺院和 僧侣的指导帮助下才能循序渐进最终修成善果,藏族信教群 众的精神世界的搭建和来世道路的指引与藏区寺院僧侣的 慈善救助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从藏族信教群众较为 常见的几个日常活动来认识藏区寺院的精神援助。一、献供。

献供就是向佛、菩萨像敬献供品,表示崇敬与膜拜。供品有 净水、酥油灯、香、食物、鲜花等物。此外,还包括藏族群 众到寺院中的献供,给佛、菩萨像点灯献供,给寺院僧众献 茶供饭,发放布施。二、磕头。磕头也是一种供养,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通过五体着地来表达内心的虔诚信仰。三、 转经轮,转山。藏族群众几乎人人手持嘛呢小经轮,不停地 摇转这就等同于你自己诵经数遍。此外,在寺院的外围或佛 殿、经堂的外侧一般都建有经轮,藏族信教群众每天清晨前 往寺院,用手转动经轮从右向左绕转寺院。一些地方还有转 山的习俗,藏语称为“果拉”。四、诵经,听经。诵经是藏 族群众的日常信仰行为之一。献供、磕头、绕塔、转寺转山 等皆免不了默诵经文。听经也是藏族老人的一项主要活动。

听经主要是在各大寺院主持召开的大法会以及一些佛事活 动和活佛、高僧个人召开的讲经活动上聆听高僧对深奥佛法 的讲解。在以上四种藏族信教群众的日常活动中,从献供物 品的种类到所供养佛像的选择、从每日诵经念佛的内容到所 诵经文的数量事无巨细都要依赖藏区寺院和僧侣的帮助,只 有在寺院僧侣的指引与帮助之下,藏族信教群众最终才能确 定所供养佛像的种类、所诵念经文的种类和数量,这些引导 与救助离开了寺院及僧侣的帮助是无法实现的。寺院和僧侣 在这个过程中既扮演着精神信仰救助师的角色,更为重要的 是寺院和僧侣起到连结俗世与来世世界引导师的关键角色, 这个角色在藏族信教群众通往六道轮回的的路上只有寺院 和僧侣才能胜任。

三、继承塑造文化 藏区寺院及其僧侣除进行慈善救助实际行动和精神救 助以外,更为主要的一项慈善救助行为就是继承塑造文化。继承是指继承发扬藏族文化,塑造是指塑造慈善文化。由于 藏传佛教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它一直承担着继承发扬藏族文 化的重要使命,藏族发展历史上曾有着“舍寺院无学校,舍 僧侣无教师”的说法,因此藏族各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藏 区寺院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作为对藏传佛教的主旨--普渡众 生救世济困精神的发扬传承与塑造,藏区寺院承担着传承塑 造慈善文化的使命,藏区寺院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之上已经形 成和积累了大量的慈善助人的经验与技能,它们统统都归属 在藏传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教义之下,只要是 世俗社会需要的,或者自己觉得需要参与的,藏区寺院都会 积极投入,从给孩子取吉祥之名到给老人送终诵念平安经;

从新房宅基看风水到给患者治病诵经驱邪;
从牧场搬迁、田 地下种占卜算卦到新婚祈福念保佑经;
从为一方平安禳灾祸、 赶鬼仪式到时轮学院制作历算,指导生产生活,各藏区寺院 的医学院、佛学院培养藏区人才等等,都作为普渡众生扶贫 济弱的内容,积极地、自觉地实施,。无论从藏区寺院的教 义和僧侣的实践行为,藏区寺院所进行的任何慈善助人活动 都是在积极向社会和信众倡导和宣扬行善、积善、从善的慈 善文化,通过自身积极的实践活动传承塑造良好的社会慈善 文化环境,唤醒人们互助互救的慈善意识,一个庞大慈善群 体的兴起是在良好的慈善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这 也为全体社会成员充实精神、陶冶心灵、提升自我提供了良 好的社会环境。而在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宣传又将会不断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力度和慈善意识的 覆盖范围,这种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慈善文化的塑造与传 播,必将会形成一股特殊的凝聚力,让每位社会成员受到慈 善文化的感召,每位社会弱势个体得到积极救助,由此带来 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全英.西藏宗教概说[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2. [2]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 [3]尕藏才旦.藏传佛教文化概览[M].兰州:甘肃民族出 版社200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