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综合 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 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 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尊 重和承认儿童的阅读偏好和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儿童科学自 主的阅读选择能力,是破解儿童阅读两难处境的密钥,能为 儿童更好地成长提供有效的支点。
一、思考与归因:儿童阅读选择力的内涵及背后的心理 需求 (一)儿童阅读选择力的内涵诠释从活动角度来讲,儿童阅读选择力是指儿童在阅读活动 中对阅读书目主观选择的能力,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具体体现。
从心理角度来说,儿童阅读选择力是儿童对阅读书目的内容 价值的心理判断和取舍能力,是包括儿童对阅读对象的筛选 比较,对自身能力认识以及阅读反思的综合心理活动,是一 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可体现为:
1.阅读选择前的思维能力。
西方哲学大师康德曾说,人与动物不同,就在于他不仅 能够“感觉到自身”,而且还能“思维到自身”。在儿童阅 读中,是“感觉自身”的“浅阅读”,还是“思维自身”的 “深阅读”,成为衡量阅读能力高低的标尺。阅读选择前的 思维能力指儿童对于读物性质的认知,体现在对读物内容的 迅速粗知的能力,通过查看标题、浏览目录等探测性阅读, 思考并确定是否与自身的阅读需要相接近,是否具有阅读价 值,儿童能够结合自身知识结构预估对读物的阅读效果。
2.阅读选择后的反思能力。
儿童在阅读选择活动维持下去的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 辨析、判断阅读选择的效果是否与自身的阅读期待相一致。
这样的反思能力包括儿童对阅读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对阅读 选择的调控能力,能够及时修正和完善自身的阅读选择。恩 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 没有理性思维。”同样,一个教师要让学生站在知识的高峰 上,也不能让学生偏离阅读后反思的标尺。只有阅读选择后反思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把阅读效果落实到位。
(二)儿童阅读选择力背后的心理需求 儿童阅读选择力,是由儿童阅读的心理需求直接推动的。
厘清儿童阅读的心理需求是培养儿童阅读选择力的前提和 保证。
为了准确了解目前小学生阅读心理需求的基本情况,笔 者在2016年初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考虑到四 年级学生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 立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够独立地选择书目,因此调查对 象确定为学校两个校区的800名四年级学生。笔者通过调查 访谈的形式,得出以下结论:
1.基于乐趣的需求。
“趣味无争辩”,在康德看来,趣味是那种能够使认识 能力富有生气的东西,儿童阅读同样如此。大部分的学生觉 得阅读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会依据自身爱好选择喜欢 的书籍阅读。随着年龄和学段的增长,儿童思维和心理的不 断发展,个体间的阅读兴趣差异愈发显著。有的学生喜欢科 普类读物,有的学生热衷于侦探类小说,有的学生对优美的 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儿童阅读兴趣点虽不同,却有着共同的 心理需求驱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求知的乐趣。正是儿童 对于乐趣的需求,点燃了他们对阅读的热情,开启了他们对 不同读物的选择。
2.基于自由的需求。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而阅读行为本身是自由的,阅读 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另一世界的种种可能性,能够带给儿童思 维的自由。这份由阅读产生的自由,能够带给儿童心理的满 足和心情的愉悦。由此也可以看出,儿童阅读选择力是儿童 自内而外产生的,强迫儿童阅读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服从的 强制性自由”,很难让儿童真正地接纳。只有“动用自己的 自由权力”的阅读,才满足了基于自由的需求。
3.基于归属的需求。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传阅书籍是儿童群体中的普遍现象, 是儿童之间一种交流与互动的形式。某一本书能够在一个儿 童群体中受到普遍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群体有着共同 的阅读偏好。通过传阅书籍,儿童能共享彼此阅读体验,使 他们在所归属的组织中拥有了话语权和沟通对话的渠道,也 因此巩固了同伴之间的友谊,这满足了儿童对获得同伴肯定、 认同的归属感的需求。
二、探索与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儿童阅读选择力的 提升 培养儿童阅读选择的能力,是对儿童阅读智慧与潜能的 综合开发,是一个系统性、过程性的活动。基于这一点认识, 笔者认为儿童阅读选择力的培养应从儿童阅读的心理需求 出发,在课外阅读氛围、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去探索实践, 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营造自主阅读场域,呵护儿童阅读选择的原动力心理研究表明,一件事要想持续下去,营造适合的场域 是必不可少的。缺少良好阅读环境的儿童,只能是一种“被 动的存在物”,无法实现阅读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培养儿童阅读选择力,首先应营造一种读好书、好读书 的阅读氛围,让优秀的作品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
1.变“阅读标语”为“阅读推荐板”。
为了推动儿童阅读,很多班级会布置一些阅读标语,用 来激发阅读动力。诸如“书是雨后的太阳,可以驱散心中的 阴影;
书是久旱后的雨露,可以滋润干涸的心田”等,这样 相对机械、空泛的口号式标语,对于儿童内心的触动是非常 有限的。一方面是因为一成不变的标语缺乏新鲜感,容易被 忽视;
另一方面是因为被动式说教很难引起儿童情感的共鸣。
因此,在班级阅读氛围的设计上,笔者将以往的“阅读标语” 更换为“阅读推荐板”(如图1),即在教室墙壁上划出一 块区域,给学生自由粘贴推荐阅读书目及推荐的原因。儿童 自己推荐的作品往往更能引起同伴的关注,自由而独特的阅 读交流方式更易吸引儿童参与。
2.变“独自阅读”为“主题书友会”。
为了让每一位儿童找到“阅读的组织”,笔者尝试在班 级中组织“主题书友会”。通过每月一次的书友会活动,交 流前一月的读书心得并确定下一月的阅读主题。通过别开生 面的交流活动,让儿童享受丰富而轻松的阅读交流乐趣。其 中,确定阅读主题不是指定阅读书目,而是确定共同的阅读方向,儿童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如“动物小 说主题”“神话故事主题”“榜样人物主题”等,在这样的 阅读活动中,“阅读推荐板”的使用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 逐步唤醒了儿童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
(二)正视阅读教学指导,引导儿童阅读选择能力的形 成 阅读选择力的培养明确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使儿童以主 人翁的态度去选择追求最合适、最需要的阅读。开展阅读教 学的课堂是儿童接触优秀作品最集中、最直接的场所,理所 应当地肩负起培养儿童阅读选择力的重任。我们不能仅仅将 语文教学看成一个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还需要将语 文教学视为作为阅读主体的儿童与优秀读物对话、交流,继 而提升儿童阅读品质和选择标准的过程,促使儿童面对各种 阅读作品时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有益于身心发展 的优质读物。
1.比较阅读,让儿童在比较和鉴赏中乐于选择。
比较是认识事理、辨别优劣的重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 比较的过程也是儿童思维向深处发展,甄别阅读作品异同的 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其一般流程是:导入文本,确立比 较点→阅读比较,感悟异同→总结梳理,引向课外。课堂上, 将相似或者相关联的阅读材料放在一起,引导儿童有针对性 地比较,诸如阅读材料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描写的 方法、抒情的色彩,或者语句的运用、文章风格等内容,在比较、推敲中提升儿童的阅读选择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里的比较并不是区分那种显而易见的差别,而是黑格尔在 《小逻辑》中所说的“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就像橡树与 槐树,寺院和教堂,其最高目标是实现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的 “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下《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 华的双龙洞》三篇同体裁、同主题的课文时,在对文章初步 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文章结构、修辞方法 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赏析,通过比较阅读三篇写景文章, 感受到同样的美景,但美的不一样。继而引导学生在课后继 续选择阅读此类写景的文章,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不同景物之 美,不同表达之妙。
2.个性阅读,让儿童在自主阅读中勤于选择。
个性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的个人自主独立阅读,而是在教 师指导下,针对儿童不同的个性特点,促使学生挖掘自身阅 读智慧的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愉悦性的特点, 由此避免了当前学生自主阅读中普遍存在的“一管就死” “一放就乱”的乱象。其一般流程是:主题推荐,阅读铺垫 →确定内容,分组阅读→方法指导,自主阅读→交流展示, 阅读分享。课堂上,教师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兴趣,向学生 推荐读物,学生依据自身需求、爱好进一步选择阅读章节或 书目,自主结合为阅读小组。教师出示阅读目标,引导学生 阅读读物并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为了避免学生走马观花似的“浅阅读”,每次教学留十分钟用于学生展示,或精读精 彩片段,或讲述阅读体会,使学生逐步善于阅读选择。
3.读物推荐,让儿童在推荐导引中善于选择。
读物推荐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 主要起引导作用。在模式上低年级以教师推荐为主,高年级 则可拓展到学生、家长等不同角色推荐,给学生以新鲜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儿童阅读需要出发,根据儿童的阅读 能力,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荐优秀读物。如优美的文学 作品可朗诵其中的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介绍故事中的人 物,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欲望,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确阅 读选择的方向。
(三)强调阅读反馈和评价,促进儿童阅读选择能力的 发展 儿童阅读选择力的培养策略中不能忽略评价的促进作 用,及时、中肯和艺术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鉴于儿童自主选择阅读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评价的 标准也就不能是固定的,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进行细微评 价,而应该采用模糊性、过程性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 行反馈,从而使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不同读物并提高儿童对不 同读物的选择能力。
1.注重导向性与激励性评价。
儿童阅读有着趋同性、从众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因此, 作为儿童阅读选择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应关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日常交流, 及时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 现班级中拥有良好阅读品质的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群体 中的“关键人物”,树立他们在群体中的良好阅读形象,促 使班级学生向榜样学习,提升阅读品质,优化选择阅读的书 目。
2.注重儿童自身阅读评价。
阅读选择能力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阅读后的反思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身阅读进行评价是培养其阅读选择力的 重要手段。据此,笔者设计了“阅读自我评价表”(如表1), 指导学生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完成。以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在 阅读中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感知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选 择读物的合理性等,逐渐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阅读者。从阅 读教学的效果层面上看,这个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过程,是 儿童根据个体的需求,出于不同的阅读目的,自主选择阅读 书目,经历一本本优秀书目的完整阅读;
从阅读教学的目的 层面上看,这个阅读后的反思和评价过程,实现了儿童从“服 从的强制性”向“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的转变,把阅 读变成儿童的内在需求,有助于促进儿童阅读选择能力的提 升。
儿童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纷 繁复杂、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对儿童阅读选择的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科角度来讲,儿童阅读选择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儿童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
从教育角度来说,培 养儿童阅读选择能力体现了当下教育将儿童看成“一个独立 个体”的要求。培养儿童文化选择力作为一个相当复杂的教 学体系,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相信这个课题一定会 吸引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去关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架桥铺 路。
【参考文献】 [1]黄晓丹,武凤霞.做会为自己选书的阅读者(上) ——基于儿童阅读偏好与兴趣的观察与解释[J].人民教育, 2013(23):41-43. [2]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7. [3]康德.道德形上学探本[M].唐钺,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5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