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理论 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 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因此, 核心素养是从”大素养”中提炼出来的最核心的要素,是指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这意味着唯有掌握这种核心素养才能顺利解决问题,获 得满意的自身体验。就学生主体而言,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称为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具体化, 是指学生在经过特定学科学习后所生成的具有该学科特点 的品质和能力。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化,是指学生在经过思想政治学科 学习后所生成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关 键品质和必备能力。具体而言,包括价值引领(思想政治基 础理论常识),思维启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辩证 思维方法),品格塑造(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正 确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社会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 力)。
二、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策略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框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修 订组明确提出,新的课程结构设计将突破原有的“内容目标 一提示与建议”模式,以“活动”为纽带把“内容目标”与 “教学提示”有机联结起来,围绕“议题”展开活动,使“知 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这就意味着“活 动”是承载课程内容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 心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以建构活动型学 科课程为教学基本策略,适时开展“综合型”教学、“活动型”教学、“实践型”教学,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让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政治认同,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启 迪,使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 实现对学生的品格塑造,让其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公 共参与能力。
(一)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综合型课堂 高中思想政洽课是一门综合型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这也是同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综合性 表现在:第一,教学模块的综合性。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涵盖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多个模块,具有高度的综 合性。这意味着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策 略多元化。第二,教学资源的综合性。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模 块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教学资源, 比如跨学科资源、师生资源、时政资源、本土资源、传统资 源等等,只有综合运用教学资源,才能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第三,教学方式的综合性。教学方式 的综合性既表现在“教”的综合性上,如情境体验、案例探 究、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也表现在“学”的综合性上, 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1.整合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探究。
构建“综合型”课堂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各种 教法与学法,实现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能力的提升。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法,有机地将本学 科或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最后运用这些有机知识去 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就政治学科而言,首先就是在 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模块的知识进行有机整 合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念, 再围绕相关问题进行高阶有深度的思考和探究,最后引导学 生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 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内容时,可以从哲学视角 分析“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联系具有普 遍性,要求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传统文化的形式、 内涵会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但其最基本的内涵特 点仍可以继承千年而保持稳定。也可以用“矛盾就是对立统 一”的辩证思维分析“传统文化”,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辩证 观点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 传统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传统文化起阻碍作用。从经济 学的视角分析“传统文化的意义”:文化和经济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可以和文 化产业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升 级转型,扩大就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从政治 学角度看,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传承好优秀的 传统文化,有利于改进党的先进理论建设,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地位和形象,反对霸权 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新秩序。
2.转变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理念决定教育未来。人本主义者罗杰斯认为:“教 师应最大程度地给予学生选择与追求有意义学习目标的自 由”。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须转变教 学理念,从主教向主学转变,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从 教授者转为学习者,变教师为“学师”,变教室为“学室”, 变教案为“学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综合品格。
从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课程目标1.0到以掌握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学目标的课 程目标2.0,再到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课程目 标3.O,需要的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是教学策略转变。
教师唯有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简教放权,敢于 下放课堂提问的权利、课堂举例的权利、课堂建构的权利,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 主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实现创造性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活动型课堂 “活动”,是一个大概念。知是活动,行是活动;
学是 活动,思是活动;
解决问题是活动,提出问题也是活动;
实 践是活动,教学也是活动;
结果是活动,过程也是活动。课 程修订组不仅提出“大活动”概念,更是明确规定“社会活 动”必须占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的三分之一学时,要让“活动”成为承载教学的主路径。这里所说的活动主要是指课堂 活动,即活功型学科课程,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 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问题分解、问题争 辩、问题探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 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理性精神、 法制意识、参与能力。
1.围绕教学主题,创设问题情境。
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学生在读取信息或解决问题过程 中所产生的疑问和困惑,可分为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 也可分为有争议类问题和无争议类问题。普遍性问题就是学 生普遍都存在的疑惑,特殊性问题就是少数学生存在的疑 惑;
有争议类问题就是学生意见不能达成一致的问题,无争 议类问题就是学生看法达成高度认可的问题。
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教学素材,创设 问题情境,营造民主氛围,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敢于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在引导学习过 程中要以分析普遍性问题为主,兼顾特殊性问题,特别重视 对有争议问题的深度开发和高阶探究,对无争议类问题悉知 即可。
2.遵循生态原则,开展小组探究。
建构主义者认为:“一百个人就是一百个主体,并会有 一百个不同的建构”。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思维具有 差异性、独立性、原生性。生态原则是指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时遵循学生生长性原则,充分尊重个体思维的差异性、独 立性、原生性,不进行结果导向,让学生提出适应自身特点 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的问题,再对学生进行活动小组划分, 分工协作、合作探究,解决自身问题,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生 长。
(三)立足活动体验,构建实践型课堂 活动型学科课程不仅包括课堂活动,还包括实践活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尤其是政治生活模块具有高度的理论性, 对于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创造性地将课 程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转化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 际的内容是实施实践型活动课程的关键所在。构建实践型活 动课堂既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资源,开展校园实践活动,也可 以通过开发本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开发校本资源,开展校园活动。
校本资源是指学校内部所有可利用的、可开发的硬件设 施和软件资源的总称,主要包括教学用具、公共设施、校园 文化、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学校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 教学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最直接、最 便捷、最有效的阵地。以往对校本资源的开发主要局限于教 学用具、公共设施上,对校园文化、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的 开发甚少,因此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开发这些资源,生成 具有真实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案例,对构建实践型课堂是 大有裨益的。以《文化生活》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二框“在文 化生活中选择”为例,教师可以授课班级为主体围绕“远离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主题承办为期一周的校园文化巡展活 动。首先,在授课班级成立活动策划小组,向学校提出申请 举办校园巡展活动。征得同意后,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 向全校发出“说说你身边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活动号 召书。其次,在搜集活动资料时,除要充分发挥授课班级学 生的积极性外,还要广泛动员学校教职工、全校学生参与活 动。再次,由策划小组牵头带领全班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 行筛选、删改、设计、布置,教师负责定稿审核。最后,最 大化利用好校园文化墙、主干道、广播、LED展示屏等硬件 资源,充分展示本次活动成果。
2.开发本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
本土资源是指除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外学校周边范围内 一切可开发运用于教学的资源的总和,可分为本土自然资源 和本土人文资源。本土资源是除校本资源外最贴近学生生活 实际、最为学生所熟悉的教学资源,是容易触发师生心灵共 鸣的社会资源,如当地的自然生态、自然风貌、传统文化、 民族习俗、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如果可以合 理有效地开发这些本土资源,生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型” 主题课程,如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专题访谈、 社区服务、职业体验、户外体验等,对于学生实现政治认同、 培养理性精神、树立法治意识、提高公共参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为例,在进行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的教学 时,可以开展以“×村村主任选举”“×社区居委会主任选 举”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由 组合成A组(×村组)、B组(×社区组),组内选出队长, 负责协调、调度、汇总工作。其次,A、B大组内再自由组合 成若干小组,选出小队长,负责牵头事先搜集相关资料,制 定调查问卷、访谈问卷,进行小组分工,保证人人有责,事 后汇总和整理组员问卷记录、活动感想等。最后,教师必须 提前向“×村”“×社区”提出申请,取得其支持和配合, 到实践活动正式开始时,先让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村民选 举、村民会议或居委会选举、居民会议系列观摩活动,让学 生切身感受民主选举,体会公民政治参与,之后再以小组为 单位向选民发放调查问卷,小组长负责整理和统计,完成后 再自由选择村委会成员、候选人、选民,进行单独专题访谈, 如提问“跟改革开放前相比村民选举有什么变化?”“你对 选举结果满意吗?”“你觉得你这一票重要吗?你是怎样投 出这一票的?”等。组员围绕主题做好访谈记录,观摩体验、 专题访谈结束后,小组长负责汇集组员意见,整理成活动体 会,返校后整理好调查问卷、访谈问卷、活动体会,做好PPT 稿件,在课堂上小组依次轮流演示。演示完后进行小组评判, 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不同国情下选举方式不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高政治素养理性投票珍惜选举权” 等知识和结论。
在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时 代性原则。实践活动主题必须体现时代性,对接国内外时政 热点,融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将教材内容尤其是政 治生活、文化生活模块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传播社会正能量, 传递中国好声音。第二,生活性原则。教师在选择实践活动 主题时,必须把握好知识性和生活性的关系,既从学生的生 活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又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标 准的达成。第三,知识性原则。实践活动要避免流于形式, 因活动而活动,因此,活动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如 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教学内容,准备好活动资 料和道具等;
活动中要适时引导,将实践活动结果导向教学 目标,遇到活动偏差要及时纠正,保证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后要及时总结,相互学习,尽可能拓展教学成果,拓宽 活动路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