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 时,通常都是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讲解较为公式化,教学 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趣,进而对教学效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改变 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创新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而图示教学 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图示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思维逻辑和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时 期,并且由于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单纯的说教教育很难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图示教学法引入,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图示教 学法是以图形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传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对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强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图示教学法应 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意义 将图示教学法应用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重要 意义,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历史 由于具有年代久远等特点,使学生在理解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使用图示进行教学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而帮助学生 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第二,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一些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科的特点,将顺序打 乱进行教学,而学生则可以借助图示的作用,加深对问题的 思考,从而实现自身思维逻辑能力的锻炼;
第三,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图示教学法应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增添课 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三、图示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1.利用图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因 此在课堂学习中常会因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从而无法跟上 课堂教学的进度。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 程中,将图示有效的引入到教学中,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 力,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①。例如,教师在讲八年 级近代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内容 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靠口语进行讲解,学生很难从教师 口中真正理解改革开放的好处,不能对该项知识点进行深刻 的解读。而为了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可 以为学生选择两组照片,分别为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状况, 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样不仅让枯燥无 味的课堂教学增添了一些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深刻的理解 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的质量,提高学 生学习的效率。
2.利用图示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多会为学生创设各种 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但由于历史知识多与学生生活年代相距久远,加之学生知识 积累程度有限,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些学生很难进入情境当中。而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图示,为学生进行相应 的展示,那么就可以提升其效果,达到教学目标②。例如, 教师在讲七年级《统一国家的建立》这章的“秦王扫六合” 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幅雄伟的统一的场景, 如果教师只依靠语言告知学生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的,那么 对于一些思维逻辑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则很难跟上教师的步 伐。而教师如果为学生展示秦始皇灭六国的地图,并通过地 图让学生知晓秦始皇是如何消灭六国的,那么就会大大提升 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3.利用图示还原历史画面 当前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加深,影视历史节 目的分量也增加了许多,而初中历史教师则可以利用这点, 将其作为丰富的素材,应用到历史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在 讲八年级近代史《侵略与反抗》这章的“中日甲午战争”该 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将电影《甲午风云》的相关片段在课 堂进行播放,从而激发学生对该节课知识点的兴趣,让学生 带着兴趣学习内容,则会大大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③。而学 生通常都会对视频等内容有较大的兴趣,因此会认真观看相 关的内容,而教师采用放一段、留一段的方式,则会极大的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实现 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总结 综上所述,将图示教学法应用到历史教学当中,能够有 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使历史 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都得以加强。但教师在对材料等进行 选择时,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以及科学性,以严肃的态度对 待图示的选择,不要一味的因提升学生的兴趣,而忽视对历 史的尊重。
【注释】 ① 沈丽芳. 图示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3):85-86. ② 曾柳艳. 刍议图示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化 作用[J]. 读写算(教研版),2014(11):172-173. ③ 陈丽丽. 图示教学法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J]. 现代 语文(学术综合),2014 (3):102-103,10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