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历史 教学 能力 培养 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 质,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 材的文字表述一般偏重于叙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就势必 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 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 对上课的兴趣,学生就永远不会真正热爱学习。那么,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既 在课堂中学习了历史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我认为,历史教师不单单对学生有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而更重要的是通 过历史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会让学生在未来的一生的学习、 工作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让人终生受益。这样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对 传统机械教学的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各种知识能力和效率,便于培养新世纪 合格的学生。从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在历史教学当中,能培养学生以下几 方面能力: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 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特征结合起来、联系起来。Www.133229.cOm学生概括能力的 高低往往受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他们身上已经开 始发展。不过,毕竟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 成份混在一起,影响了结论的确切与完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概括 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自觉进行概括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 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放手让 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无所顾及地去分析、综合、比较和抽象。学生练习得多 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正确 进行概括的方法。比如,学习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农民起义后,就引导学生 按时间顺序,从起义地点、领导人、起义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这 种方法的优点是整体轮廓、具体内容、前后顺序一目了然且避免了混淆。随着教 学内容的推进,学生掌握的概括方法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也越来越 强。
循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正确途径。历史事件是历史教材的最重要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
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 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在训练途径中培养出来的概括能力既准确地抓住 了历史事件的重点,又简洁明了不繁冗。
历史理论提高学生概括能力。要使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个较理想 的境界,那就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历 史理论渗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 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例如,学生在分析概括欧洲经济的发展和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因果关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欧洲封建国家改革 的导向等问题时,就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普 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关系这样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可见,基本的历史理 论是连接分散的历史事件的筋骨,是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 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能力便是人在这一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对历史学科形成的概念却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 平时根本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考试时就突击背几天去应付。要扭转这一局面, 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自觉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 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历史是一门思维性 很强的学科,是社会学科的必修课,有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功能。从而逐步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提高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进而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 概括、综合等思维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拿起“思维”这一武器,积极运用各种思维 方法和逻辑形式梳理各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历史关系, 并重新归类组合,形成眉目清晰、条理分明的历史网络图,自觉摈弃死记硬背的 陈旧学习方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因材施教,传授科学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的 过程。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 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一般来说,分析中有综合,综 合和分析统一、互相依从。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 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 侵略者的民族英雄。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的一种形式。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 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 从而概括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深入领会和 把握教材提供的知识的中心环节,更是学生运用已知解决未知问题,达到“以史 为鉴”的基础和关键。
历史的理解要注意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线索、层次等 方面,多方面理解,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有很大的益处。要注 重历史的连贯性。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连贯的思维。
要注意历史的规律性。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可以培养学生逻辑 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注意理解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和连续性,便于培 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系统看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重视课前的语言表达训练,教学中,规定每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讲一 个历史小故事。起初,一些学生语句繁琐、表达不清,甚至出现中断的现象。半个 学期以后,学生已经能够积极参与,并在五分钟内将一个历史小故事完整而明确地 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了历史知识。
精心设计课前提问。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欲望。在讲美国独立战争时,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旗吗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它们各代 表什么”同学们被吸引住了,纷纷回答。通过课前提问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使其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大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 让学生分析思考,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辩解能力。例如,在讲“西 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围绕“蒋介石该不该杀”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开始由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让他们理解中共和平解 决西安事变的伟大举措的重要意义。课堂讨论要针对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学生辩 论要集中时间,语言要简练,并要注意引导,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起到锻 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激发情趣,培养 想象力有特殊作用。教学中,选择课文中一些有教育意义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 的段落让他们朗读。一方面要求必须用普通话,语言流畅、吐字清晰;另一方面要 求语言的美感,强调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意境美、形象美。通过不断实践,大多数学 生朗读时不仅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流畅,而且抑扬顿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朗 读训练既牢固掌握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口才。
模拟讲课。这是对学生职前智能的一次综合训练。活动初期,很多学生由 于胆怯,讲课时语句生硬,更谈不上语言的美感了。这时,要给予鼓励并及时指导, 动员学生相互交流,积极配合。经过努力,大多数学生在讲台上不仅落落大方,而且 语言生动流畅。模拟实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了所学知识,强化了语言的表 达能力。
历史思维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的本质及其关系。如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来 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理来深刻阐明每一 历史阶段内各种政治力量的政策方针及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这种演示的教学 法要贯穿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理论熏陶,从而全面提 高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不仅可促进对历史课的学习,而且对各门功 课的学习都有助益,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中学生素质的 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