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起(洋务运动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学 习、模仿西方的高等美术教育 从洋务运动开始,到1902年著名书法家李瑞清首创了中 国近代美术教育历史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新式高等 院校――三江师范传习所(即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再到蔡 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亲自主持建立国立艺术院, 整个兴起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中国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兴起之初主要学习从日本“转 口”过来的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由于同处亚洲地区,且日本 在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而迅速崛起,所以当时的中国美术教 育家首先认同和接受了日本式的西方高等美术教育制度。如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主要采用日本学制, 在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中都开设图画课程。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除书法、国画以外的美术课程全部由日本教师担任:盐见竞、亘里宽之助、一户清芳、山田荣吉 等教授西画与手工,主要教材是以日本文部省的教材翻译而 来。
随着一批批考察留学欧美的学者,如蔡元培、林风眠、 林文铮等回国传播欧美的美术教育制度,中国的高等美术教 育也随之“西化”。蔡元培在草拟《教育独立议》时,特别 附注说明:“分大学区与大学兼办中小学的事,用法国制;
大学可包括各种专门学术,不必如法德等国别设高等专门学 校,用英国制;
大学兼社会教育,用美国制;
大学校长由教 授公举,用德国制;
大学不设神学科,学校不得宣传教义与 教士不得参与教育,均用法国制。瑞士亦已提议。抽教育税, 用美国制。”①蔡元培还以此为标准创设国立艺术院,在《创 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中提出了“美术为近代教育的骨干, 美育之实施,直接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与鉴赏,而 普及社会”,②并将其“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付诸行 动。
这一时期中国的美术教育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西方的 美术教育制度的优势,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模仿西方的美术 教育制度,力图建立中国近代新式的高等美术教育制度。数 年间,专门的美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1912年刘海 粟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
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成 立;
1919年秋,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创办上海专科师 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私立艺术师范专科学校;
1922年,由许崇清、胡根天、冯钢百创办的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成立;
同年,苏州美术学校创建;
1926年,私立无锡美术专门学校 建校;
1928年,国立艺术院创办于杭州,首任校长林风眠。
无有例外,上述院校“均兼采欧风”。③ 如果将具有新式美术教育特色的这些院校与具有中国 传统美术教育思想的官办画院(以宋徽宗创办的翰林图画院 为例)比较,笔者认为新式的美术教育的“新”体现在上表 内容中。所以说这个时期通过向西方的学习,奠定了近现代 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实现了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从 传统踏入了近现代的大门,并且因为受到西方文化、西方美 术教育思想的冲击才有了下一个阶段的对峙、冲突、融合。
二、对峙、冲突、兼容并蓄(20世纪30年代左右到1949 年)――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艰难成熟 美术与美术教育属于文化系统,不像客观物质那样说代 替就能被代替,如果全盘“西化”,那中国美术教育也称不 上“中国”两字了。所以,在兴起、借鉴、引进西方美术教 育的同时,对峙、冲突随之而来。只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左 右,西方美术教育制度得以立足、壮大后,与中国传统美术 教育的对峙、冲突加剧,并加速相互理解、融合。这样中国 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才得以艰难成熟。
我们简单罗列西方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对 峙、冲突,包括:
写意与写实之争。中国数千年来秉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重视自然,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美术创 作神、意、趣、韵不可或缺,重意不重形;
西方一开始就是 将客观事物放在对立面,以“摹仿现实”为绘画依据,写实 是其主要艺术形态。临摹与素描、色彩写生之争是写意与写 实之争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一直将 临摹放在教学第一位,将其视为入门的基础;
西方美术教育 提倡立足科学的透视、比例、解剖学、光色研究进行素描、 色彩写生。
人体模特的使用之争,是写意与写实之争的延续。传统 封建思想将使用人体模特看做伤风败俗;
西方美术则依据科 学写生的需要研究人体的美。刘海粟就曾撰文反复申明在美 术教育中运用人体模特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他说:“夫人体 模特儿之为物,艺术家在习作时期必须之辅助,盖欲审察人 体之构造,生动之历程,精神之体相,胥于此借鉴。以致各 国美术学校以及美术研究院中,靡不设置人体模特儿,以为 艺术教育上不可或缺者也。凡曾稍读艺术书报者,闻模特儿 其名,必联想及与科学之化验器具,同一作用,事极泛常, 当无惊奇之足言。”④面对对峙、冲突,中国的前辈美术家、 教育家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思路 来解决,在实践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形式。
占据主流的方式是中西融合,或称之为中西调和。当时 的国立艺术院建校时就提出四句口号“介绍西洋艺术!整理 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并且在国立艺术院的《艺术教育大纲》中明确写出:“我们假如把颓废的 国画适应社会意识的需要而另辟途径,则研究国画者不宜忽 视西画的贡献;
同时,我们假如又把优化脱离西洋的陈式而 足以代表民族精神的新艺术,那么研究西画者亦不宜忽视千 百年来国画的成绩。”⑤不仅如此,他们还在1928年至1940 年大胆尝试将国画与西画并系,双科并修,消除中西艺术的 对峙状态,强调中西艺术之间长短互补、沟通调和。其他学 校虽未效仿,但是几乎都同时设置国画、西画课程,让学生 学兼中西。
1946年徐悲鸿主持国立北平艺专之后,曾受到三位教授 罢教的反对,质疑徐悲鸿的写实教育体系。徐悲鸿在回答记 者的《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一文中指出:“我觉得学画不能 专学哪一国的画,而要中西兼通,学国画更不能不应了解西 洋画,要打通中西的鸿沟,不要死钻牛角尖,并且画要有变, 不能千篇一律。每个人应有每个人的风格……”⑥他一直主 张以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造中国画,突破了一千年来中国画 先单线勾写再涂色的形式外,创造了“素描加水墨”的新形 态,使得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在几十年里有了突破性 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部还曾要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 系实行“双轨制”,即学国画可以从素描入手,也可以从临 摹传统画入手,这对此后的中国画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另一种重要方式是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功底的画家,如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等人坚持中国 美术教育应依靠自身革新而独立发展。其中以潘天寿提出的 “拉开中西画距离”最具代表性,秉持以总揽世界艺术的大 视野来看待东西方艺术。1936年,潘天寿在修订《中国绘画 史》时即说,“若徒眩中西折中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 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幸;
均足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 艺术之本意”,坚持中国绘画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走自己的 现代之路,始终保持中国绘画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在教育 教学中,潘天寿力图让国画摆脱在中西调和的尝试中所出现 的国画依附西画、崇洋媚外的窘境,争取国画独立设置,中 西画分科教学,并探索中国画教学如何从“身教”转化为学 校教育的“言传”,如何将蕴含中国哲学的画论转化为具有 逻辑体系的理论知识。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转型、民族危机深重、思想言论活 跃,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思路已经开始摆脱了对西方美 术教育的全盘接受、学习模仿,而是以严谨审慎的态度研究、 思考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以“兼容并蓄”的心胸在冲突、 争论中不断地对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进行取舍、调和,充 分运用西方教育教学的系统成果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特 点。中国的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体系逐渐成熟。
三、多元到统一(20世纪50年代到1965年)――中国高 等美术教育的苏俄化偏执和政治化的无奈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这段时间是被称为“十七年”的历史时期。就内部环境看,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国 家政府重视美术教育,各级美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 和提高,但是美术教育被打上了很深的阶级烙印,强调美术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而与德育、智育、体育并举的 美育被视为具有资产阶级倾向,以致美育地位下降,成为德 育、智育、体育的组成部分。就外部环境看,东西方两大军 事集团冷战对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阵营泾渭分明,前苏 联是无产阶级阵营的“老大哥”,因此在“一边倒”的决策 下,苏联的美术教育被系统完整地引入了中国,成为当时中 国美术教育的学习样板。
四、停滞(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时期)――中国 高等美术教育的悲哀 “文革”期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遭受严重破坏的十 年,中国各级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停滞不 前。“文革”爆发以后,无论是国外的美术教育,还是中国 的传统美术教育,包括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的中国现代美术 教育统统被彻底否定。美术院校与全国其他高校一样不能招 生;
教学秩序不能正常维持,师生被下放农村劳动;
学校教 学教具、教材图书、艺术藏品被毁坏。即使是勉强保留下来 的美术院校也成为极“左”思潮的宣传附庸,狭隘的技能训 练取代了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艺术的个性、风格的 多样化、艺术的原创性都被抹杀,这不能不说是这个时期最 大的悲哀。五、复苏(1977年到20世纪末)――中国高等美术教育 的恢复与创新 1978年,饱受摧残的中国美术教育逐步恢复,中小学和 高等美术院校陆续开展教学工作,“文革”期间被打倒的美 术教育家纷纷被恢复名誉,重回工作岗位。同年,高等美术 院校开始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并开始成批接受国外留学生。
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已经形成了包括留学 生在内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多层 次美术教育体制;
各美术教育研究机构成立发展;
各类美术 教育刊物杂志创刊发行。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美育对于培养学 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 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 式多样的美育活动。”“美育”再次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目 标。美术教育终于不局限于艺术院校,开始向普通院校、综 合性大学和社会各界渗透。
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在这段复苏时期还不断突破创新。这 些创新既来自对自身认识的深化,也来自外部的刺激。
20世纪80、90年代,作为中国美术研究先锋的中国高等 美术教育界思想空前活跃、丰富多彩,产生了诸多主张。有 的主张在美术教育中侧重美的观念和知识,以丰富学生的心 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感受美的能力,具体教学重视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美术知识的说明;
有的将美术教育视为一种认 知活动,重视在经验层次中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通过美术 教育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助其智力的发 展;
或主张美术教育侧重培养人的创造性,认为美术的生命 在于创造,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更重视逆向、发散思 维,美术具有超越时空的重组性表现特色,适合发挥想象和 思维的自由性,容易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对事物习以为常的 惯性,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创造和 求新意识。综合性、整体性地认识美术教育成为中国当代社 会的共识。美术学科的特点、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教 学的方法和内容正不断被热爱中国美术教育的有识之士和 美术教育家深化和挖掘。
在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后,中国被各种艺术形式、风格、 主义与思潮包围,中国美术教育由写实美术教育一统天下的 局面被突破,再次出现了多元化和综合化倾向,美术创新思 维活跃。其中影响最大是继承包豪斯设计传统的现代设计艺 术。包豪斯的思想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中国的美术教育 家们带回中国,但因为中国当时没有真正进入现代社会,所 以包豪斯的思想未能够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时代变迁, 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关注包豪斯的思想,中国美术教育 的思路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开始从只注重传统的造型艺术教 育走向了“大美术教育”,即将美术教育的内容扩展到了美 术设计领域和美术图像媒体设计领域,使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公共艺术、景观规划、动画设计、 摄影、影视等专业在各大美术高校不断涌现。
六、兴盛与危机(2000年至今)――中国高等美术教育 与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对话与交流 同时,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特点的美术和美术教育,如 书法、中国画、雕刻等,与西方的具有鲜明的差异。这种明 显带有线性艺术特征的美术与注重团块塑造的西方美术是 不相容的,如何把这些属于绘画感觉的东西介绍到西方世界 而不产生翻译的歧义,以及如何把西方属于后现代艺术的美 术与美术教育介绍到东方来,都需要我们不断对话与交流, 以保持美术形态、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的原生态。
第一,经济动力。近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高等院校的兴起, 部分是因为实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需的实用 美术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所无法提供的。写实主义之所以在 中国统治了多少年,多少也与此有些关系。现代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得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从纯造型艺术向 设计美术、图像媒体美术发展,也使得高等美术教育更加功 利化。
第二,政治动力。20世纪,国家办学始终是中国高等美 术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当抗战宣传需要写实主义时,几乎 所有美术院校都在研究、实践写实主义的教学;
当国家引进 苏联美术时,全国院校又整齐划一地向苏联美术学习;
当20 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运动来临时,高校又不得不为政治而艺术。而改革开放下美术教育的迅速复苏也得益于国家 的政策扶持。
第三,文化传统惯性的动力。20世纪初引进和借鉴西方 高等美术教育,不等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就衰亡了。文化传 统惯性继续存在也一直会存在,我们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 视。由此才会出现东西艺术的冲突、融合,才会出现中西高 等美术教育的调和,并且至今还在持续。我们要看到文化传 统惯性动力有助于东西方艺术、东西方的美术教育,特别是 高等美术教育互相观照能让彼此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第四,经济、政治、文化传统惯性都属于外部的动力, 作为直接从事高等美术教育的人是内部的动力。中国一批又 一批的美术家、教育家凭着自身对高等美术教育事业的爱好, 推进着美术教育的发展。无论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 代宗教”、“兼容并蓄”的思想,还是林风眠的“中西调和 说”,以及徐悲鸿执著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 写实方式,或是潘天寿提出的“中西拉开差距”理论,都对 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研 究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的兴起与演进是不能不研究他 们的思想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西学东渐使得中 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能借鉴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成果而 不断发展。虽然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当初是参照西方高 等美术教育设立的,但是在演进过程中却不时受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惯性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 美术教育家也不遗余力地改进、充实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思 想并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因此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才能在 东西方美术教育的融合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国近现 代高等美术教育也曾偏执过,也曾受到巨大的破坏,但都不 影响它在20世纪末的复苏和21 世纪初的兴盛。与西方高等 美术教育的对话交流将成为未来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演进发 展的基本方式和重大研究课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