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档案 > 黄哲伦文化身份的探求:文化身份有哪些

黄哲伦文化身份的探求:文化身份有哪些

来源:档案 时间:2019-10-30 07:54:55 点击:

黄哲伦文化身份的探求

黄哲伦文化身份的探求 种族和文化的冲突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并且有可能会 愈演愈烈。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黄哲伦在作品当中并未采 用反对性的话语表现身份认同,而是采取探求的方式,结合 中西文化,为华裔所面临的文化困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角度,即文化身份是自由,流动的。

摘 要:
黄哲伦;
文化身份;
探求 黄哲伦是目前好莱坞和百老汇最活跃的华裔剧作家, 《时代周刊》曾赞誉他是"自阿瑟·米勒之后,在美国的公 众生活中第一个重要的剧作家,而且,很有可能就是最好的 剧作家。"然而,不同于阿瑟.米勒的是,黄哲伦所关注的主 要是在美国的少数族裔的生活。能以这样的题材获得美国戏 剧界的青睐,当然与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特点有关,各种族 裔的移民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文化碰 撞与身份认同。然而,不同于之前的华裔作家的是,他没有 采用反抗式的话语表现身份认同,而是结合中西文化,以探 求式的方式寻找新的视点。

黄哲伦在早期的作品"美华三部曲"(《FOB》、《舞蹈 与铁路》和《家庭挚爱》)中,主要围绕美国华裔对自我身 份的认同这个主题,力求揭示和批评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 的对华人的偏见。

"FOB"特指那些刚刚移民到美国的人。作品安排了三个人物: 一个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移民戴尔,他的表妹,十 岁时跟随父母移民来美国的格蕾,另一个刚刚移民到美国的 来自香港,家境殷实的斯蒂夫。冲突就在这三个背景不同但 又同为华人的年轻人之间展开。

当戴尔看到刚刚下船的斯蒂夫,就把他视为他者,言语 中总是带着嘲笑和讥讽。他先入为主的认为,所有的FOB都" 笨拙,丑陋,油滑。他们大声喧哗,头脑愚蠢,戴着眼睛。

野蛮。好色。就像《人鼠之间》里的莱尼"①。他竭力在斯 蒂夫面前证明自己的美国身份,以与斯蒂夫划清界限。而他 对斯蒂夫的轻蔑,不屑和批判,正是长久以来美国社会对华 人的看法。虽然戴尔可以像美国人那样看待华人但是,在白 人眼中,FOB和ABC并无区别。戴尔企图在与斯蒂夫的对抗中 获得身份的认同,淡化自己作为"香蕉人"的惆怅,最终却以 失败告终。

相反的,同为第一代移民的格雷斯对史蒂夫是充满理解 与同情的。初到美国时,她也曾经被隔离,孤立过。历经十 几年的磨练,她才逐渐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同化,受到ABC的 认可。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从未真正认同美国文化, 根植在心中的中华文化传统依然存在。相似的经历和内心对 中国文化的眷念之情使格蕾丝和斯蒂夫产生了共同语言,拉 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而斯蒂夫,虽是FOB,却是新型的移民,家境富裕。他 对美国充满了幻想和希望。但现实很快击碎了他的美国梦。他受尽了白人的歧视,更令他迷惑不解的是,与他拥有同一 血脉的华裔也视他为局外人。在斯蒂夫的身上,依然可以看 到深厚的中国情结,他模仿关公的语气说话,不但是为了给 自己在异国生活下去的信心,也是为了让关公的精神在这个 国家继续发扬下去。

黄哲伦通过塑造ABC、从FOB演变过来的华裔,以及FOB 这三个不同的身份,向读者传递着一个信息,即身份是具有 流动性的。在展现同为华裔的不同遭遇,突显华人内部的矛 盾与对立,黄哲伦也强调中华文化对于消除华裔身份危机感 的重要性。

《舞蹈与铁路》通过两个铁路华工,已经来到美国充当 苦力达两年之久的原京剧演员龙和刚满18岁才到美国仅四 周的年轻小伙子马在艰苦的劳作之余还坚持练习和学习关 公戏,来表现自己并非只是一个失去尊严的苦力。不同于 《FOB》的是,该剧着眼于新老华工在共同面对来自美国社 会的偏见与歧视时,所呈现出的不同心态,新老移民冲突再 次成为戏剧情节的主线。

来美国多时的龙对美国社会虐待中国劳工已麻木不仁, 甚至对工友的罢工持怀疑态度。而初来乍到的马怀着"金山 梦",对罢工的胜利满怀信心。龙对于罢工的漠然恰与马的 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龙一开始并不愿意和脑海中依然充斥 了众多幼稚幻想的马交往。当马想向龙拜师学演关公戏时, 龙未加思索地拒绝了。在马锲而不舍的请求下,龙终于同意教马京剧。最后,当罢工结束时,马也学会了关公戏。龙曾 告诉马,之所以他在疲劳的工作之余,还来到山上练习关公 戏的原因是自己不想沦为精神消亡的劳力;
而龙练习关公戏, 马学习关公戏正表明了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有某种自由 和尊严存在。

《家庭挚爱》讲述的是移民家庭的观念冲突。作家在剧 中又刻画了两类不同华人:第一类是两位上了年纪来自中国 的虔诚基督教徒阿嬷和婆婆,她们代表着已打上基督教思想 深刻烙印的"白人化"华人;第二类是由迪高所代表的是坚持 中华文化传统的华人。

在这个家庭里,不信仰上帝的人会遭到排斥的。然而, 在迪高看来,血缘和信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宗教信仰 上的区别不能从根本上否定亲人之间的血脉关系,同时也不 能割断他们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联。因此,迪高告诉两位姐 姐关于四姑婆的故事纯属捏造,姐妹俩最终承受不住,离开 了人世,而迪高也悄然地离开了这个家。两位老人的死极具 象征意义,表明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崇尚美国文化,并不能 帮助美籍华人找到自我,传统文化对于华裔身份构建有着重 要的作用。

通过两类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不同态度,黄哲伦再一次展 现出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尽管华裔会受到美国主流文 化的一定影响,但是不能因此而割断了与中华传统的血脉联 系。如果说《刚刚下船》揭开了华裔身份危机的端倪,《蝴 蝶君》可谓解开了长期套在东西方头上的枷锁,是对西方如 何看待东方这个主题的一次大胆尝试。黄哲伦巧妙地将一个 真实的事件与《蝴蝶夫人》并置,写了一部"伟大的《蝴蝶 夫人》-像个悲剧来"②。

在《蝴蝶君》中,黄哲伦塑造了一个用西方传统思维和 观念看待东方的法国外交官伽里玛。当伽里玛来到中国后看 到在舞台上扮演蝴蝶夫人的京剧演员宋丽玲时,他以为宋丽 玲就是他的蝴蝶夫人,需要他的保护。然而这只是他一厢情 愿:宋丽玲不仅不是个女性,而且还是一个负有特殊使命的 间谍。在伽里玛自认为已经俘获了宋丽玲,事实却是,他被 宋丽玲控制了。当真相大白时,他竟然当场穿上蝴蝶夫人的 服装,画上日本女人的脸谱,用传统的日本方式"美丽"地自 杀了。在《蝴蝶夫人》中蝴蝶夫人为平克顿自杀,隐喻东方 向西方的献祭;
而伽利玛自杀,则是西方向他幻想的东方和 蝴蝶夫人情结的献祭。该剧击碎西方男子脑海中的对东方女 子的刻板形象,对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蝴蝶夫人情节进行 解构,对西方的文化霸权进行了一次惊人的倒置。然而黄哲 伦在该剧中并不是要宣扬东方压到西方的政治观点,而是寄 期望于东西方抛弃就有的刻板印象,由对立,对抗转向合作, 交流。然而《蝴蝶君》在打破刻板印象时却没有解答东方的 形象,尤其东方男性的形象到底是什么?赵健秀就曾以"恢 复华裔男性雄风为己任",批评黄哲伦在作品中"强化华人男性"女性化"形象"③ 在美国这么大的移民国家,华裔美国人应该如何看待自 己的文化身份并与其他文化并存和共同发展?黄哲伦的近 期作品对以上问题做了回答。在《束缚》中,黄哲伦借一对 戴着面具的男女马克和特瑞表演性虐游戏,通过彼此肤色的 象征性的转换,展示了一幅种族间相互碰撞的图景。黑人, 白人,黄种人等不同种族之间因肤色的差异而产生的束缚仍 然存在,像《蝴蝶君》中所描述的一样,各方也都依然受到 多年来所形成的文化误识和偏见的影响,并被其束缚和奴役。

如果想摆脱这种束缚,首先就应该意识到种族或肤色并不是 冲突或隔离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其后的文化。因此,我们 不能根据肤色将人归类,而应根据文化来确定身份的认同, 因为肤色是不可改变的,而文化是可以沟通的,正如《寻找 唐人街》中所描述的本杰明的文化寻根。黄哲伦倾向于认为, 文化身份有时候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不是单纯由肤色或 血缘决定,坚持文化身份的自由和流动是解决多元文化冲突 的最为合理的方法。

在《金童》中,黄哲伦像读者们展示了一位虽身处两种 文化之间,却能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对待,因此能超越任何 一种文化的束缚,跨越了两种文化的界限,实现两种文化的 沟通,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双重文化认同的阿安。作家通过阿 安所回忆的家族故事,将华裔移民史和身份认同史展现给读 者。阿安虽然移居美国并信奉基督教,甚至放弃了中国语言,但是她并不能忘记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处世原则,也不能容忍 自己的子孙忽视血统与祖先。为了让儿子对中华传统有更好 地了解,她的鬼魂不厌其烦地向儿子安德鲁讲述自己的家族 故事。最后,听完母亲的故事,安德鲁不再背弃自己的文化 传统。此时,阿安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又投胎成为安德鲁 的女儿,开始生命的轮回。

纽约时报的权威评论家弗兰克·瑞奇曾说,"戴维.亨利. 黄是个真正的天才。他是一个洛杉矶的土著,诞生于移民家 庭,他在中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一个根。他了解美国 ――它的土语,它的社会风景,它的戏剧传统。他同样也了 解中国的这一切。在他的剧作里,他设法把这些相互冲突的 文化混合在一起,直到他获得完全属于自己的风格。"④从" 美华三部曲"到《蝴蝶君》,再到《寻找中国城》和《金童》, 黄哲伦向读者展示了华裔在探寻文化认同中所经历的曲折, 从华裔边缘化的文化身份开始,到奋起反抗,再到通过文化 寻根的方式探索身份认同,到最后的超越特定文化,拥有独 特的双重文化身份,黄哲伦的观点日臻成熟。

参考文献:
1. D. H. Hwang. FOB, Trying To Find Chinatown [M].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Inc, 2000.7. 2. 黄哲伦.《蝴蝶君》[M].张生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148. 3. 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4. D. H. Hwang. Trying To Find Chinatown [M].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Inc, 2000.Cover.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