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贡献;
启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 献及当代启示 康月平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摘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推进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对于我们当前推动当代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 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贡献1.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并阐述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的内涵 在对广大农村的调查研究中,毛泽东认识到,马克思主 义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将转化为强大的革命力量。他在《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讲到:“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 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 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 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 嘴上。”[1]显然,正是由于农会的政治宣传,才激发了 广大民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毛泽东说:“在现时,毫 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 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 达到胜利。”[2]毛泽东积极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 普及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和根本方法 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同时也把它确 立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他在谈到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态度时说:“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 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6]后来,他又强调:“无产阶 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 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7]毛泽东主张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有的放矢,用马克思 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 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8]正 是因为毛泽东提出并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准确 地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才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中国人民 所理解、接受和认同,并转化为群众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 量。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 本方法。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形成了一套推进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首先,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毛 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 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 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9]其次,要深入群众。他认 为只有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反映群众需求,在思想感情上 和群众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后, 注重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只有到人民大众的 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而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与人 民群众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毛泽东指出:“没有调查,就 没有发言权。” [10]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群众的 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党的理论在群 众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3.以语言文字的通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来阐发马克思主 义和中国革命的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一是采 用格言、成语、警句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比如,针对那些 不注重马列主义实际应用的主观主义者,他引用我国古代的 一幅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 腹中空” [11]来批评他们。针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 义等错误思想,他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2]的方 针。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战略是‘以 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的战略战术思想。
[13]再比如,他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 体裁衣”,[14]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伤其十指,不 如断其一指” [15]阐述打歼灭战原则;
用“人不犯我,我 不犯人”阐述后发制人的斗争策略等等。
二是运用比喻、排比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问 题。1930年,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对革命产生的悲观思想,毛 泽东把大革命失败后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比喻成“星 星之火”,把革命的发展趋势比喻成“燎原之势”,提出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16]他还以一种充 满诗意的笔触描述革命高潮到来的必然性:“它是站在海岸 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 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 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7]在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时,他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 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18]在国民党大举 进攻面前,毛泽东坚定地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9] 他还把一些同志写的空洞冗长的文章比喻成“懒婆娘的裹脚, 又长又臭”。[20]这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问题的 阐释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
三是巧借日常生活现象作比来说理论证。比如,他以吃 梨子作比论述实践的重要性:“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21]他以“鸡蛋因得到适当的 温度而变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小鸡”为例,论述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幽默诙谐,深刻透彻。毛泽东用打扫房 子和洗脸作比,来阐述要对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和不良作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 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
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 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 也应该打扫和洗涤。”[22]这样说理,既浅显生动,又深刻 透彻。在《论持久战》中,面对有人质疑“英勇战斗于前, 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 不是白流了吗?”毛泽东答道:“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 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 [23]他用这样的日常现象来说明,暂时放弃土地是为了争取 时间、保持实力、准备反攻。这些贴近群众生活的话语,既 通俗易懂,又深刻透彻,使党的宣传工作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当前 我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要以农民为主 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民问题。他 多次强调:“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
没有中 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 切。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农 民’这两个字忘记了;
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万册马 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24]他 还主张“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农民,……帮助他们同自己 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25]毛泽 东在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中心问题的同时,实际上也指 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农民为主要对象。毛泽东正是坚 持了这一原则,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同时也极大地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在当代中国,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 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服务对象。如果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民群众没 有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无论如何只 能算是小众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封建迷 信思想、宗教势力、家族势力还有相当影响,再加上农民仍 有因循守旧、文化水平低下等弱点,他们更多的是关心生存 问题,而缺乏参与政治的热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问题不是很清楚,更不是很关注。可 见,马克思主义在农民中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还远未被广 大农民所理解和掌握。因此,把农民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主要对象,对农民进行不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才能适应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方式要力求通俗易懂 中国有句俗话:“话需通俗方传远”。列宁也讲过,最 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就是说,大 众化离不开通俗化,只有把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 形象化,才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毛泽东特别注意 用通俗易懂、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 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使之易于被群众理解和掌握。
同时他还强调,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生活,认真学习群 众的语言。因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 表现实际生活的。”[26]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觉悟、文化程度、理论素养、 知识结构、生活习惯和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理论宣传教育时,要将深奥的理论用通 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易于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此,我们必须做到:把学术性的理 论术语和政治性的文件语言转换为日常性的大众语言,使广 大干部和群众易懂易学;
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用形象的语 言、生动的事例去分析理论、阐发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还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掌 握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话语方式和思维习惯,做到因 人而异,“对症下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读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群众实践的理论自觉。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是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 使自己出丑。”[27]毛泽东也说过:“任何一种东西,必须 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东西。”[28]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要想取得成效,仅有空洞的说教是难以让人信服 的,而是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解决群众的实际问 题。毛泽东特别注重将理论宣传和群众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反复强调:“一切群众的实际生 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 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 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 我们。”[29]正是因为毛泽东解决了农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 这一根本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才赢得了群众,中国革命 才取得了胜利。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依然是人民群众,我们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深入了解 群众需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此,在推 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各种 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任务,把人 民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做到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了 解民意,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 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理论才能说服 群众,人民群众才会从内心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也只有这 样,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8][9][10][13][15][16][17][18][21][29]毛泽东 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34,111-112,139,110,225,287,99,106,110-111,287, 137. [2][2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706,508. [3][4][5][6 [7][11][12][14][20][22][25][26][28]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41,851,851-852,801,835-836,800,827,834,834,10 96,305,849,837,864-865. [19]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195.[24]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05.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103.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