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背上铺盖卷,邓秀英和弟弟在后面跑,可是即便这样,前面的队 伍走得很快,他们根本跟不上队伍,更找不见爸爸在哪里。妈妈背上是沉重的铺 盖,怎么办邓秀英决定背上弟弟邓玉乾,可是,邓秀英才13岁,身高还不到1.3 米,她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姑娘。弟弟邓玉乾虽然才6岁,身高刚齐姐姐的腰,但 体重已经不轻了。
妈妈就用一根麻绳把邓玉乾结结实实地捆在邓秀英身上。弟弟很重, 邓秀英只好猫着腰向前走去,一开始还不觉得累,可是,走一会儿,就觉得喘不 上气来,到了休息的时候,赶紧让妈妈把弟弟解下来,这时候,邓秀英才能歇口 气。
草鞋很不结实,总是走一天就穿烂了,休息的时候,邓秀英发现自己 的脚趾头、脚后跟都给磨破了,结成了痂。最难以忍受的是饥饿。邓秀英懂事了, 知道哭也没用,可是弟弟很小,在枪声中都没有哭过,却总是饿得哇哇大哭,每 次有吃的,她们母女俩总是让弟弟先吃。然而,吃的实在太少了。又一次,妈妈 饿晕了,倒在了地上,邓秀英以为妈妈死了,姐弟俩趴在她身上大声哭喊,后来, 有个红军叔叔看见他们了,就拿出自己仅有的一把豌豆面,邓秀英就把豌豆面喂 到妈妈嘴里,过了好久,妈妈终于醒了…… 邓秀英搀扶着身体虚弱的妈妈,背着走不快的弟弟,沿着大部队走过 的路上留下的宣传告示连夜追赶部队,不料被土匪拦住了去路。土匪把他们带到 在一片密林里,把这母子三人当做奴隶卖掉了,而且卖给了三个不同的人。从此, 这母子三人身在异处,不知道亲人下落,更不知生死。
过了7年,邓玉乾从主人家逃了出来,他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走,一 家一家地找,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母亲,也找到了姐姐。红军长征短篇故事精选篇2:小小电报员 14岁的王玉清正在地主家干活,听见有人说红军来了。地主恶狠狠地 告诉他:“‘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 胡子”。
王玉清不信,就跑出去看,他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 地主很凶。王玉清立即去报名参加红军,几天后,他成为了红军无线电台的一名 战士。
王玉清非常聪明,加上他又虚心向老战士请教,到部队才一个星期, 就很快学会了电台的使用方法,首长们都喜欢把电报交给他发。在行军的途中, 贺龙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由于王玉清做事干练麻利,又聪明,贺龙很喜欢他, 经常把很重要的电报交给他,还常常用手指弹王玉清的脑袋,表示夸赞。在行军 最艰难的时候,贺龙还总是在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大家喜欢叫他贺老总,很远 就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还时不时地用亲切的口气问小战士们:“苦不苦累不 累” 有一次,平时总是喜欢开玩笑的贺老总,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都 拧成了疙瘩。原来,王玉清接到一个紧急电报,交给了贺老总,内容是说蒋介石 调了重兵和飞机要围堵红军,这时候的红军刚刚抢占了渡口,可是江上没有桥, 船又少又小。贺老总看了以后非常焦急,部队可是他的生命啊。最后,大家想了 一个办法,用木排代替木船过江,简单又省时间,过了江,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 生了。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 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王玉清说什么也不要,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 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你还年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身体需要这些吃的,革命的路还很长,你一定要走出草地去!”后来他们走散了, 王玉清再也没有见到他。
过了一段时间,连野菜都找不到了。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 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看着战友们一个 一个倒下去,王玉清也失去了走出草地的信心,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 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头晕目眩,浑身无力。突然,他发现水沟里有鱼,可 是他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都为了抓小鱼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 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他把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真是天无 绝人之路,他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他高兴极了,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 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他们就是靠着这个小鱼钩,边走边 钓鱼,终于,走出了草地。
红军长征短篇故事精选篇3:干粮的故事 在红军长征的途中,除了路途艰难外,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 问题。干粮是红军战士最重要的食物,然而,有人在路上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 因而没有干粮吃。接着,关于干粮的各种故事也随之而来…… 谢益先同志日常言语不多,工作可比谁都做得多。来到部队以后,很 快就成了一名很好的红军战士,一到战场上,他就奋不顾身地冲杀敌人,恨不得 把所有反动派消灭光。但对贫苦的人民,却恨不能把心都掏给人家。
部队到了毛尔盖,上级决定在这里筹粮,准备过草地。那时虽然是收 获季节,可是由于部队多,粮食少,每人只分了三四斤麦子。大家都把它看成宝 贝,缝个布袋装起来,走路带着它,睡觉枕着它,有人还在袋子上绣了自己的名 字。谁心里都明白,这不仅是三四斤麦子,而是自己的生命啊!缺了它,要想活 着走出草地更加困难了。
就这样战士们带着这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踏上了漫无边际的草地。一 天,他们正在没膝的水草中走着,忽然听见前面有孩子的哭声。走到跟前一看, 原来是一个面黄肌瘦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坐在路边,哭声是那妇女怀里的孩子 发出来的。看他们瘦得皮包骨头的样子,就知道饥饿在折磨着他们母子三人。但 母亲总是母亲,虽然她已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仍一面拍着怀里的孩子, 一面安慰着:“好孩子,别哭,明天妈给你买烧饼吃。”身旁那个大点的听说烧饼, 抬起头来,有气无力地问:“妈妈,能买到烧饼吗”母亲脸上滚着泪珠,呜咽着, 再也说不出话来了。我们的心像被什么击打着,人们都在这里停了停,有的抓了 一把炒麦递给了那个妇女,有的摸了摸已干瘪了的粮袋含着眼泪走开了…… 部队又继续前进,但行列里却见不到谢益先了。大家正在着急,他从后面赶上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问他:
“你怎么掉队了,病了吗” “没有,看那两个孩子来着!” “你认识他们吗” “我怎么会认识他们呢!那个妇女说,她是川陕根据地的,亲人都被国 民党杀了,房子也被烧了,她和一些老乡在红军的掩护下,才带着孩子逃出了虎 口。如今他们断粮了,大人还好说,可是孩子怎么能受得了” 听了他的话,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部队默默地前进着。
从那以后,谢益先有了不寻常的变化:以前,一到宿营地,他就急忙 帮大家弄水,拾柴,烧水;现在呢,只要放下背包,他就一个人走开,等大家吃 完东西,他才露面,要是问他:“吃了吗”他就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吃饱了!”次数 多了,大家就不信了。后来,秘密终于暴露了。原来他是有意避开大家,去找野 菜吃。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就干脆喝点凉水了事。
这样下去怎么行呢班长对他说:“你多少还是吃点粮食,要是不够, 大家可以凑点!” “日子长着呢,能省就节省点。班长,你放心,我还有呢!”他坦然地 回答。
“别把身体拖垮了!” “没什么,在家里吃苦吃惯了。” 话是这样说,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不顶事。我们常常看到他走在路上 直打晃,也常常看到他皱着眉头不声不响地紧腰带。那时候我们都很瘦,但他瘦 得比我们更历害。就是这样,他的工作仍丝毫没有松懈,有事就和别人抢着干, 哪次到远处送信都少不了他。
终于有一天他支持不住了,一步一喘,几步一歇。领导见他跟不上队, 就叫副班长扶着他在后面走。就在路上休息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后来听副班长说,他在牺牲以前,嘴里还喃喃地叨咕:“那两个孩子不知怎么样了”直到副班长告诉他,到团里送信的同志曾经看到那个妇女还跟着团部的时候, 他那瘦削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大约是走出草地的那天吧,战士们又见到了那个妇女。她带着两个孩 子站在路边正东张西望,一下子认出了战士们,便高兴地走过来,笑着向他们打 招呼:
“喂,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 “叫谢什么我们这里有好几个姓谢的。” “咳,就是不知道叫啥名,问他几次,他也不说。要不是他留下的这 一条粮袋,我连他姓什么也不知道呢!”说着,她拿出一条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 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绣了一个“谢”字。这不是谢益先的吗怎么到她的手里了呢 没等他们询问,她就说开了:“那可真是个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 你们都走了过去,他站在我们跟前问长问短,直看着我那空米袋子摇头。后来, 他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我。这可不行,粮食就是命,我怎么能收下呢可他说:‘拿 着,大人好办,孩子不吃东西不行啊。’说着,丢下粮袋就走了。我怎么喊,也 喊他不应,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吭声。哎!多亏这些干粮哪,要不,我们娘 儿三个早就饿死了……”说到这里,她又问那个姓谢的同志在哪里。
这时,战士们才明白,谢益先不吃粮食,是因为他没有粮食了。谢益 先同志啊!在这生死的边缘上,他所想的只是别人!大家都忍不住落下泪来。
“出了什么事儿”那个妇女收起了笑容,不安地问。
“他……他死了!”有个同志回答。
妇女愣住了,眼圈红了,紧接着两颗亮晶晶的泪水,顺着她那干瘦的 面庞流下来。她低下头,两手抖动着紧紧抓住那条已经空了的粮袋,两眼呆呆地 看着上面那个“谢”字。
“妈妈,别哭,今天不就走出草地了吗”那个大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说。
母亲从梦中惊醒,弯下腰。对孩子一字一泪地说:“今天是要走出草 地了。孩子,可要记住呀,我们是红军叔叔用生命救出来的啊……”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