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法角度下的排污权交易理解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解 1.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概念 排污权交易简单理解就是将排污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以此来进行污 染控制。通常我们认为,排污权是由政府所制定的,并且政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 式来分配权利,例如定价出售,招标拍卖,以及无偿分配等,并通过交易市场, 进行排污权的买卖。
2.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的区别 排污收费制度是根据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对排污者进行收费,它是先确 定一个价格,然后由污染者根据既定价格而对环境的破坏买单,而排污权交易制 度与其则正好相反,即首先就确定出排污的总量,然后再将由市场对其成本差价 进行定价,在实际中,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排污者仅能在其已享有的排污范围 内进行排污,而其事先计算出的排污总量即为其临界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市场在制定自身价格的过程中就已经在自动现实帕累托最优配置模式。
(二)经济法角度下的排污权交易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很多方面发展都受到限 制,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传统的治污手段显现诸多弊端,已经严重影 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先进的排污权交易正迎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通过买卖交易排污权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而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目标。经济法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表现形式, 它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等辅之以形成。排污权交易理论正是基 于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在我国的实行,而被引入和利用的。而经济法的不断发展 也为排污权交易的规范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二、经济法角度下排污权交易中存在问题 (一)市场机制建立还不健全 由于“经济人”、“理性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最高的效率,排 污企业自然会在各种选择中寻求到交易成本最低的方式,排污权交易的优势就在 此情况下得以显现。然而,我国市场机制建立不健全,市场资源以及污染责任的 优化配置也受到制约,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场条件的局限。目前我 国执行的某些排污许可证制度尚未充分发挥真正的功能。其次,实际排污费用高 于企业既得收益,企业缺乏减排经济效益,交易价格不能充分弥补治理成本,企 业就会得不偿失,就没有主动减污治污的积极性,这也是与排污权制度建立目的 相悖的。
(二)排污权本身制度建立的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处于起步试点阶段,制度建立尚不成熟, 主要体现的方面有:
1.排污权交易相关立法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排污权交易 制度相关的立法,仅仅是根据各个地方,实行区域管理,这本身使得 排污权交易制度缺乏了统一性和确定性。
2.排污权交易过程监测准确度不够,程序公信力不强。排污权交易不 是无限或者随意制定的,其交易的上限就是环境可承载破坏总量。因此排污权交 易首先要对环境资源承载量进行科学的评估,但是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这是一 种技术要求高、计算和操作相当复杂的问题。
而在现行的行政体制和地方考核制度下,地方官员为谋求短期政绩, 往往不惜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或者对排污许可证的管理和监督等流于形式, 总量控制也就根本无法“控制”。再加上个别要权人员的素质全面度不够,也使得 公平监测目前处于监测技术水平较低、执法不公平的情况。
三、如何从经济法的角度完善排污权交易 (一)相关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作为排污权交易进行的市场,在市场准入上,也同样应受政府的规划管制。
排污权的初始分配既是政府管理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起点,也是一系列后续交易管 理以及监控的基础。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特殊市场准入制度方面,首先要重视排污 权初始分配的问题。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排污权应该通过有偿手段。但也不 能忽略企业的商业本质,避免企业唯利是图心理,因此现实中应鼓励采取根据一 定的条件无偿分配的方式发放排污许可证,这样就能使得企业能有更多的资金投 入到环保设施建立和污染治理环节上,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当然,政府在无偿分配排污权这一方式,相关的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应该更 加严格,对排污权获取后,应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考察时间段,对要求的治污与环 保系统建立情况进行考察评价,对排污权交易的许可更是要避免“一许终身制”, 一旦超出初始制定的标准,就应变更(收回无偿条件)或者撤销,这也就避免了排 污权作为垄断交易牟取暴力的手段。
(二)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通过市场准入的严加把控,同时也规范了排污权交易的前提——就是没有 排污权就不能合法排污。如果政府无法确定现有的排污权分布状况,或者说,即 使能确定(有准确的数据),但无法制止无权无证排污,那么排污权交易制度根本 就不能切实开展起来。
因此,对于无证排污现象,我们应该严惩重罚,更要加强管辖领域的排污 管理,落实责任归属。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对于政府的有效管理,应着重 在市场准入的环节。排污权可以进行买卖,从某种程度上是赋予了政府部门有关 工作人员很大的权利,为了避免权力“寻租”等负面影响,我们应当对这些工作人 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实现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三)媒体、社会群众组织监督的完善和提高 过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监督大多都停留在表面现状的曝光与现实披露上, 对于个人群众监督,更是少见或缺乏有效性。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颁布, 对于公益诉讼也有了切实可行的途径。群众的监督就更应得到完善和提高。可以 建立细分的专业监督团队,从不同的分析角度来对环境进行监督管理。
群众组织更可以和政府部门合作,组织自愿监督团体,对政府要求整改和 重点关注的企业进行监督,真正实现“明察”与“暗访”相结合,避免政府监管时,被企业阳奉阴违的行为所蒙蔽。
作者:黄艳 来源:法制博览 2014年12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