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前我院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改革前我院实践教学是实验与各类大学生竞赛各分一 摊,常规实验项目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为竞赛打下基本技能 的基础,各类竞赛中好的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和自制实验装 置没有及时地转化为常规实验内容或进行更新。我院实验与 竞赛之间的中间层次“以兴趣为导向,注重学科融合的选修 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由于能参加竞赛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 薄弱的选修实践环节直接导致接受“三创”教育的学生较少。
以前四大赛事各由相关专业组织,教练与学生的学科交融没 有得到重视,导致有些赛事成绩一直停滞不前。2学科交融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为了使我院实践教学能形成3个层次的实践体系:必修 实验项目、选修创新实践环节(全校8门实践公选课、集中 实践教学的选修学分、大学生业余科研项目和社会科技实践 活动等)、各类竞赛与创业活动,并使这3个实践层次互相 支撑,相互促进,我院进行了学科交融式的创新体系建设, 在选修创新实践环节与各类竞赛、创业活动中,实现学科交 融、资源共享[1-2]。
2.1学科交融式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组建能源动力工 程及装备综合实验室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3-4]。动力与机械学院实验教 学中心负责开设院本科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 实验,因此是这次交融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2 011年年初,在武汉大学教务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等 部门的协助下,学院拟将全院本科教学实验中属于公共基础 内容,能以参观、现场演示、动手拆装等开放方式进行的实 践项目重新进行资源整合,迁入收回的原机械厂生产车间, 组建学院的“能源动力工程及装备综合实验室”(以下简称 “综合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属于本科教学实验室,它的 建设以融合能源动力、机械、材料、控制、环境与安全等多 学科知识的现代能源和制造工程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科交叉 和资源共享。综合实验室拟分“能源及发电技术基础、通用机电设备及加工制作、车辆构造、装置及安全应用、机电控 制及自动化系统、工程材料认识及加工和能源工程安全、环 境监测”等6个实践教学主题区进行建设。建成后的综合实 验室将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相关开放实验平台,鼓励学 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加强思维方法训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和学科交叉,努力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新基地[5-6], 并积极扩大教学规模和学生受益面,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大学 “三创”人才培养目标。
2.2学科交融式创新实践课程建设 2.2.1学院平台实践课程建设学院虽然设有分属5 个一级学科的7个本科专业,但这些专业都服务于“能源动 力工程及装备”领域,因此均设有“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 理及接口技术”等公共平台课。这些学院平台课不再局限于 某个系或某个专业,而由学院牵头成立了统一的院平台课课 程组,实行课程组负责人制,对这些平台课进行统一教学和 考试,特别是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实验”等平台实践课也进行了统一建设。这些平台实践课的 内容一般包含必修和选修2个环节,必修实践内容为课程的 基本要求,选修实践内容可由各专业根据各自的应用背景进 行选择。
2.2.2开展社会实践在我院2010年本科人才培 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将一直有名无实的“生产劳动”环节改 为“社会实践”环节。每年暑假都会以学生申请、经学校审核批准后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的方式,鼓励学生走入全国各 个行业,调查和研究社会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发明创 新提供灵感,指明方向。近年来我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积极参 加了“践行科学发展,倡导节能减排新方向―――宁夏青铜 峡市节能减排风能利用情况与贺兰山电厂风车田结构布局 的调查研究”、“聚焦节能减排―――中国垃圾发电产业状 况调研”等多项武汉大学重点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这样学生 既加强了课本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联系,又为今后走上工作岗 位打下了基础。
2.2.3首开实践性全校公选课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工作中,增设了“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智能汽车设计与 制作、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和节能减排科技实践”等相关内 容的集中实践教学选修学分,使全院乃至全校学生都可以了 解、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打破了专业、院系间的限制,最大 限度地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提供了可能;
加强了 “以兴趣为导向,注重学科融合的选修实践环节”的建设, 扩大了学生接受“三创”教育的受益面。去年我院申报了“创 新与实践”、“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和“汽车结构与运 用实验”3门面向全校的实验公选课,获教务部批准。这是 我校工学部首次开设的面向全校的以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的 实验公选课,课程内容设置上充分体现了我院“能源动力工 程及装备”的特色,是践行“三创”理念的又一新举措。本 学期,这3门实验公选课在全校学生积极踊跃地报名参加下顺利进行。其中“创新与实践”公选课,除理工科学生外, 还有经济与管理学院、医学院、艺术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 院等21个学院共计150余名学生选修,同时周边高校也 有10多名学生积极参与。这3门实验公选课注重实践课程 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试方式的探索,较好地培 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热情,在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方 面做了积极探索。以“创新与实践”课为例,它的教学目标 是通过发明方法、发明实例解剖,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并 在教师的指导下,提交一份创意作品。因此本课程在“学生 成绩评定方法”上也有所改革。尽管课程只有36学时(其 中理论授课24学时,制作训练12学时),但课程成绩的 最终评定时间可延长2~4学期。学生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理论测试占总成绩的30%;
其余70%的成绩由创意报告 或者专利证书、专利授理通知书(专利申请号)决定。在教 学方法上,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全国大学生C CTV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智能汽车大赛、本田汽 车节油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紧密结合,案例教学始终贯穿 其中。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设问”、“QQ、邮箱互 动及解答问题”和“电话直通车”等方式进行互动教学,将 “满堂灌”转变为“启发式”,激励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 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命力,并 能做到因“人”施教,因“事”利导。学生提交的创意作品 与申请的发明专利多来自专业和生活,这表明,只要施教方法正确、激励机制完善,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能发挥发明创造 的潜能,点燃“三创”的火花[7-11]。以选修这些实 验公选课的学生为基础,经过校内选拔、精心准备,组成了 6支队伍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 北省预赛。在赛场上,6支队伍各展风采,最终取得了1项 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的好成绩。
2.3学科交融式创新实践队伍建设 2.3.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我院把指导创新实践 与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构建“科研课题 组→创新实验室→科技社团→科研立项→重大赛事”的创新 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同时,出台政策稳定了“班级导师、学生 业余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和竞赛教练班子”3支师资队伍,从 而保障了各项制度实施的实效性,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 供了较好的途径。我院对稳定科技创新教育的3支指导队伍 分别采取的措施是:(1)科研项目指导教师。坚决执行学 院制定的奖励政策,给予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工作量,调动 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国家重点项目和面上科研项目的积极性。
(2)竞赛教练队伍。落实待遇,给予竞赛指导教练教学工 作量,稳定竞赛教练指导队伍。例如,指导学生科研项目获 国家级一、二、三等奖,补偿的教学工作量分别为200、 150、100个。(3)班级导师。确定职责、明确任务, 严格执行导师考评制度,继续将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考核班级 导师的核心内容。我院还不定期地召开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广泛听取一线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推动各赛事间经验交流,为今后的工作集思广益。
2.3.2实践教学学生队伍建设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创新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创新可持续性,我院成立了大学 生创新活动小组,统筹协调,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全面 深入开展[12]。我院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制定了“武 汉大学动机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以面上项目和 重点支持项目分别资助大学生科研和创新性实践。面上项目 每年50项左右,每个项目支持500~1000元,主要 资助小型科研项目;
重点支持项目每年资助10名拔尖学生 (或团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践,每个项目支持5000 ~10000元(项目周期1~2年)。同时还将科技创新 成果纳入奖学金评定和推荐免试研究生综合评分体系中。我 院通过积极发展科技社团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智能汽车协会、 计算机仿真协会、创新设计与制作协会和机器人协会等多个 科技社团,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同时还邀请在各项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团队和 个人进行经验介绍和创新成果展,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 生进行有意识的创新教育。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科技创 新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从而在学生群 体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3学科交融式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特色 和取得的成绩依托学院5个一级学科专业(机械、自动化、能源动力、材料、应用化学)的工科优势和学院人才培 养特色,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制度、创新发展,形成3 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以兴趣为导向,注重学科融合 的选修实践环节和各类竞赛、创业活动,不同专业的学生之 间以及师生之间可以实现知识交流,在开展“三创”活动的 过程中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不但有利于学生完成研究项目、 提高研究水平,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团结 协作精神。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来,我院学生参加全国 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机器人大赛、智能汽 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的成绩均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在今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中,我院的3个参赛队代表武汉大学获得了5个奖项,其中 “一种提高发电效率的新型核电汽轮机汽水分离器”获得一 等奖;
在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院也获得一等 奖2项和二等奖3项的好成绩。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