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城建 > 人际交往案例_关于人际交往论文案例推荐欣赏(共5篇)

人际交往案例_关于人际交往论文案例推荐欣赏(共5篇)

来源:城建 时间:2019-11-19 10:18:17 点击:

关于人际交往论文案例推荐欣赏(共5篇)

关于人际交往论文案例推荐欣赏(共5篇) 第1篇:创新设计桌游活动促进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媒体的今天,人际交流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主要 渠道,手机游戏已经代替了电视及台式电脑游戏成为孩子最常接触的休闲玩意。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尝试将创新设计的桌面棋牌类游戏,融入并应用到小学品德 学科,发挥其桌面游戏亲切可感与可视化的具体形象的特点,使学生在游戏中表 达驱动、同伴互动、团体合作,有效促进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现代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令人担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对儿童安全的过度保 护以及过多的学习压力,使得现今的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同伴,缺乏足够 的同伴交往体验。当这些儿童不断长大时,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和缺乏社交技能, 极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小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基础阶段,如果不能提 升他们的能力,恰当地处理小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其学习、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甚至埋下心理疾病隐患。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师生之间教学的关系已经占 据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部分,现有的学校教育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又 缺乏有效的课程资源及载体,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堪忧。

二、创新设计桌游主题游戏 桌游是桌面游戏的简称,广义上讲,泛指在桌面上进行的游戏,即一 切能够在桌面上,或者物体在特定的图板或盘面上放置或者移动的游戏。桌面游 戏,包括飞行棋、斗兽棋、象棋、扑克等棋牌类游戏,亦包括现在盛行的三国杀、 大富翁等桌面游戏。

桌游作为一种多人进行的益智社交游戏,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适合小学 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它有多人参与、规则多样、互动性强、游戏时间适度等特点。

创新设计的桌面游戏,本文中是指笔者结合不同的主题教育需要及校 园文化特色活动,根据小学生年龄段实际所设计的一系列棋牌类游戏。它们包括 低年段的“环保天使棋”与“诗联文化棋”,中年段的“快乐廉洁棋”与“智取安全岛”, 高年段的“儒雅牌”与“学廉棋”。创新设计这些主题棋牌类游戏,还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因素、交往表达能力的发展程度,以及主题教育的需要。

例如低年段“环保天使棋”,以一年四季环保节日、垃圾分类为内容, 掷骰子前进,类似于飞行棋。让初入学的小学生学会爱清洁、垃圾分类和一些环 境保护常识,并通过欢快的活动,结识新同学。“诗联文化棋”,此棋结合学校儒 雅教育楹联特色活动,掷骰答题攻擂,既靠智慧亦讲简单技术,适合低年级智力 发展阶段,以趣为先。中年段的“快乐廉洁棋”,内容体现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并 融入廉洁文化与人生观初步引领,滚动骰子,滚动智慧,体会规范和严谨,追求 人生的坚守。“智取安全岛”,以安全自护为主题,融入“大富翁”的玩法,争取生 命积分,学习安全自护常规,中年段的两棋在玩法上加大了难度,融合博弈智慧。

高年段的“儒雅牌”,以学校儒雅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楹联配对为主要内 容,规则多样,玩法类似扑克。学廉棋,重点体现人生理想信念教育,玩法是“斗 兽棋”与“陆战棋”的结合,充满对弈的乐趣。这六款创新设计的主题棋牌类游戏, 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而且把抽象生硬的德育规范要求, 具象化为生动活泼、亲切可感与可视化的具体形象内容和真实鲜活形式。更为重 要的是,小学生在参与这些游戏,得到快乐的同时,还能促进他们人际表达能力、 共情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的发展,从而使当今缺乏同伴交往的孩子的人际交往能 力得到提升。

三、品德学科融合应用主题桌游活动 创新设计的一系列主题桌面游戏,作为学校德育特色活动,特色课程 内容,需要通过课程来落实。品德学科作为小学生品行成长的课程,可以承担这 项任务,而且品德学科教学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教学方式重视道德行为实践性的 特点,是创新主题桌游,进行学科融合与应用的最好选择。

例如,《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保护水,节约水》这一章节的学 习,可以将“环保天使棋”应用到其中,从保护水资源这项要求,引导到3月22日“世 界水日”这个环保纪念日。接着进行环保棋盘的介绍,了解一年当中的十多个环 保纪念日,再从保护水资源引申到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学习棋中的内容。接着 再下棋,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领践行日常行为规范,争当一名自觉保护环 境的好公民。在课堂中通过学习、玩乐、感悟、践行四个环节,让“环保天使棋” 更好地融入品德课堂学习中,很好地拓展教材的宽度,让这个创新桌游与课程实 现完美整合。

又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这一章节,就可以让“智取安全岛”这一创新桌游融入整个章节中,同样通过学习、 玩乐、感悟、践行的实施方式,寓学于乐,提升安全自护的能力。除了上述两棋, 笔者还在日常的品德学科的教学中发现,以下章节内容可以对应融入相关的桌游。

五年级下册《法在身边》以及三年级上册《我们遵守规则》,这两项内容教学时 可以与“快乐廉洁棋”融合应用;
五年级下册《唐朝盛世》中,唐诗内容介绍可用 上“诗联文化棋”进行教学;
六年级下册《成长的新问题》章节里的《接受与拒绝》 这部分内容可用“学廉棋”加强正确人生观的引领;
六年级上册《品格的试金石》, 可使用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雅牌”,寓学于乐。通过学习内容、学习玩 法、玩乐体验、交流感悟、践行反思等学习方式,有效地将创新设计桌面游戏融 入品德课程中,在提升主题教育效果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主题桌游活动促进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1.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从单独的词 汇表达到完整的句子表达,从对话语言过渡到肢体语言。主题桌游活动不同于一 般的游戏,它更侧重于两两对弈或众人对弈,需要面对面的沟通,进行频繁的对 话。事实上,桌游过程产生的频繁对话沟通,能促进小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例 如,在创新桌游中的“儒雅牌”有一种“争当儒雅君子”的玩法,是通过同伴互换牌, 最后达至同一种颜色的牌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两个人搭档成一组,交换的过 程中一方不能出现任何和色牌相同或相近的字音,孩子以语言描述、肢体动作、 绘画、唇语等丰富的表达能力和伙伴之间的默契程度为基础进行游戏,旨在让学 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

2.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就是一种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環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 情感的能力。在桌游活动中,多人参与,小学生必须去揣度他人的想法,将自己 置于他人的位置考虑。例如“儒雅牌”中,对对联的玩法,既要揣测对手,亦要考 虑同伴,这就使得他们逐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善于体谅他人, 尝试体验他人的处境,学会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将这样的体验迁移到现实世 界中,逐渐形成人际知觉,培养提升共情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笔者设计的桌游活动中,不少玩法是需要学生合作推进游戏的,桌游 中的合作也能为小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际冲突时带来启发与思考。例 如,我们在班级利用品德课进行儒雅牌教学时设计了一个问题调查,就是:“当 一个与你平时关系不好,并有摩擦的同学成为你的队友时你会怎样做?”A.我不 会因为儒雅牌的需要而全力与配合,尽管我很想赢。B.输赢无所谓,关键是他是 对待采取行动。C.尽管我很想赢,但是不想和他合作。D.我会放下平时的摩擦和 他配合,争取胜利,也许还能缓和关系。选D的同学达到85%。学生在桌游中能 够更加理性地处理关系,轻松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明白合作才能共赢, 从中使他们提升团体合作意识。

作者:刘兆祥 第2篇:音乐对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治疗个案研究 一、自闭症儿童与音乐干预概述 自闭症(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也称孤独症)。美国《精神 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将自闭症的临床症状分为三大类,即语言发育 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和行为异常[1]。社会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很难或 者不能与他人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2]。自闭症的病史早、病程发展缓慢, 一般两岁后才易被察觉,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3]。

在科学家阿普尔鲍姆(Applebaum)的大脑半球电生理研究中明确记 载,尽管自闭症儿童具有其他知觉损伤,但他们仍然能够接受和处理音乐刺激。

当音乐由人的声带或乐器振动发声,它可跨越自闭症儿童的障碍区,直接刺激他 们的听觉系统进入大脑,引起脑神经亢奋性的提高,消除外界因素所导致的紧张 感。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阻碍他们的情感表达,负面的情绪积蓄在心中无法 释放,音乐成了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有力手段[4]。

二、干预个案研究 本实验选取1名对声音较为敏感的自闭症儿童——小杜,进行个体与 团体结合的音乐干预训练。

(一)干预对象 小杜,男,2010年出生。小杜性格内向,由母亲将他带大。父母无既往病史。她的母亲不善言辞,家人认为他的性格遗传母亲,较内向不爱说话,不 与同伴一起玩耍。小杜四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小杜智商高于70,属高功能自 闭症患儿。小杜症状表现为:对外界自我封闭,接受外界能力低,从不主动与同 伴接触;
语言运用能力受损,咬字不清;
喜欢听音乐,并有明显的喜欢情绪,能 唱简单的儿歌。

(二)干预工具 奥尔夫音乐疗法,指把音乐、舞蹈、语言和节奏融合在一起的音乐行 为教育法。在研究中,将“唱、动、奏”三种音乐表现融为一体。小杜和教师用自 然的姿势,将肢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等要素联系起来。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节奏 训练、音高训练和听觉训练。

即兴演奏法,指以人声和乐器自由表达患者自己的情绪及感受的方法。

用该方法进行音乐干预时,多采用简单易懂的打击乐器和键盘乐器。

接受法,指通过各种听音乐的方法来达到干预目的,也可称为聆听法。

研究中小杜有主动接受聆听和被动接受聆听两种表现形式。通过聆听音乐中的歌 词,帮助小杜学会与他人交流用语,提高认知水平,学习各项事物,如分辨颜色、 学习语言等。

(三)干预过程 干预课程:个体课和团体课,每周各一次,共24次。个体课每次20—30 分钟,团体课每次30分钟。先进行个体课程,课间休息10分钟后,进入团体课程。

干预时间:2016年6月—8月,共三个月。分三个阶段完成,每阶段干 预时间为30天,并设有短期目标,据患儿具体表现确定“靶行为”和“靶目标”。

长期目标:①通过音乐干预训练减轻小杜的言语障碍,提高语言运用 能力;
②缓解由强迫性行为带来的情绪不稳定;
3促进社会交往能力,提高接受 外界事物的能力,能和同伴一起游戏;

1.第一阶段 将一节课分为个四时段:聆听音乐;
学唱《你好歌》;
音乐律动训练 (约10分钟),学唱《再见歌》。本阶段的音乐律动训练采用比较简单的拍手、跺腳、跳跃、抬腿等肢体语言;
《你好歌》和《再见歌》,采用歌曲接唱方式, 将歌唱转变为口语式的沟通学习。

2.第二阶段 演唱《你好歌》,音乐律动与声势训练(约10分钟),学习演奏乐器 (约10分钟),聆听音乐,演唱《下课歌》。团体课:自我介绍、同伴游戏(15 分钟),《让我们认识“Do、Re、Mi”》(15分钟)。团体课《让我们认识“Do、 Re、Mi”》,根据音高递进指导学生做连贯的高低肢体动作,帮助自闭症儿童认 知音高。

3.第三阶段 演唱《你好歌》;
同伴互动游戏(约15分钟);
器乐演奏(约10分钟);

演唱《再见歌》。团体课:同伴互动游戏(约15分钟),《小星星》(约15分钟)。

同伴互动游戏《律动——锯木头》唱童谣,一起和同伴做一前一后拉大锯的动作, 随音乐的强弱起伏,动作时快时慢。团体课中学生集体合奏《小星星》,教师用 手势指点,学生用多种乐器变化不同的演奏形式,在教师的指挥下演唱并舞蹈。

三、研究结果 干预研究量表:定量评价量表采用《儿童语言发展及交往能力量表》 (15个项目)[5][6]作为实验评价依据。评估量表的计算方法参考了心理学量表 的评量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正行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记为0、1、2、3,分别 表示“不会或不能完成”,“提示能完成一点”,“提示能基本完成”,“自己能很好完 成”。经过对小杜干预前后两个量表的测试对比,形成可控制的变量,自变量是 教师对小杜的正强化音乐干预训练,因变量是小杜进行音乐干预后各项能力的变 化,采用同一位老师进行测量,尽量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小杜音乐干预训练前 后的语言发展、交往能力测试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注:表1中总水平百分比数 据是测试项目中各项最高分(4分)总和与患儿完成各项得分总和计算得出。) 表1的研究数据表明,经干预训练3个月后,小杜的语言发展及交往能 力总水平由16%提升到35%,提高了19%。语言发展及交往能力测试中有9个项目 均提高一个等级,分别是说话的音调、跟随发声及换气、语句表述停顿、说话的 速度、目光对视、有交往愿望、使用你我他、知道自己的名字、对别人要求有反 应。有六项没有提高,分别是自己说话的音量、模仿声音、语句表述流畅、表明需求的能力、用字词的能力、使用形体语言交往,对别人要求有反应。

四、研究讨论及建议 (一)对患儿施行先个体课人际交往训练、后集体课训练的方法,可 提高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的训练效果。

从表1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此方法有助于提高小杜的交际能力, 由前测的16%提高到后测的35%。个体课和集体课中间休息10分钟,集体课的同 伴交流训练可当作是个体课训练的巩固与延伸。老师先在个体课中,对小杜进行 两到三人的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当小杜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能稳定自己情绪和 同伴完成任务后,再加入到集体课中。

(二)曲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准确性,通过音乐训练和理解歌曲歌 词含义的方式,提高人际交往及认知能力。

本次训练中的选曲有《你好歌》、《四季歌》等交际类和基本常识类 歌曲,表1中“能知道自己能力”、“能表达简单需求”等均有提高。训练曲目的正 确选择在音乐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患儿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等培养起 着促进作用。

在训练中要根据患儿本身的喜好特点和当时的训练心情选择曲目,有 利于提高课程效率。如在课堂上,因纠正小杜的刻板行为而出现哭闹情绪,老师 选择了让他聆听相对轻柔的中性音乐,如《小金鱼》、《梁祝》等,使他的心情 逐渐轻松下来,精神也渐渐放松,不再紧张,同时用这首乐曲转移他的注意力。

(三)音乐训练作为辅助手段可对自闭症儿童产生积极影响,但不能 绝对的夸大作用,需多方面综合干预。

实验数据虽然表明小杜的人际交往能力均有提高,但从单项测试数据 中来看,有7项测试没有得到提高,如用字词的能力、语句表述流畅、使用形体 语言交往等。音乐训练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音乐听辨能力,但在人际交流方 面,此方法形式较单一,有一定的局限性,作為训练辅助手段可对自闭症儿童起 到帮助作用,但不能绝对的夸大。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需多方面、训练课程时 间长、综合干预,建议将音乐训练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如感统课程、语言课程、 精细动作等。同时,自闭症儿童的音乐训练研究需要医疗设备的支持。作者:陈文新 第3篇: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大数据方兴未艾,数字内容产业不断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无线 网络等技术的融合将数字游戏、互动娱乐、影视动漫、立体影像、网络服务、内 容软件等领域以数字形式呈現,改变了当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作为 日常生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受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巨大影响。人具 有社会化特性,个体间的交往将相互传导并影响到社会交往,关注人际交往即关 注社会未来。

一、人自身发生的变化 数字内容产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整合运用,向人们提供数字化 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同时带来人自身的发展。人际交 往范围无限扩张。每个人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人沟通交流,具有国际 视野,成为世界人。

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生活轨迹通过云计算,任何消费都有记载、每 一次出行路线、诚信、兴趣爱好等通过数据处理,一目了然。人们在交往中成为 透明人。

人们势必更加注重自身形象,不断完善自我。人自身内在的需求成为 推进文明化进程的动力。

二、数字内容产业导致人际交往变化 随着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人际交往的主体从个体之间、组织之间及个 体与组织的交叉联络,演变成为更加复杂多元化的交往形式。每个个体的社交圈 不再是标准化的、基于家庭或单位建立的社交范围。由于信息传递方式、传递范 围、传递速度的变化,在宏观上可能激起不同社会组织、地域甚至国家、地区的 微妙变化。

从实现方式上看,以往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国别障碍、语言障碍,可以 通过网络服务、翻译软件,快速实时转换成自己需要的文字和语言,人际交往和 沟通便捷高效。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具有差异性的同时,更多包含 普适性和世界性。同时,人际关系不再只是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逐步被空间关系取代, 变成相关关系。以众筹为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受法律保护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支持各种活动,包含灾害重建、民间集资、创业募资等活动。Massolution研究报 告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总募集资金已达51亿美元,其中90%集中在欧美市场。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众筹总金额将突破960亿美元,其中亚洲占 比将大幅增长。即在降维思维的指导下,人际关系层级减少,逐渐呈现扁平化趋 势,正在从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基本平衡向相关关系强化,因果关系弱化转变。

三、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 人际交往中,每个个体均具有其独特的背景、态度、行为模式及价值 观。人际关系对每个个体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甚至波及 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基于不同信仰、风俗 习惯的交流沟通更需要求同存异。这要求个体更注重行为准则的遵守,加强合作, 在交往过程中无关问题不谈,个体提高自身对差异事项的容忍度、宽容度,注重 诚信,遵循具有普适性的关键价值准则。因此,人际交往中每个个体应避免诚信 评价负面形象,避免交往排斥,应严格自律,爱护诚信、声誉。任何负面记录, 都会造成发展障碍,少一个污点就多一扇“窗”,珍惜每一次交往机会。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给人际交往带来的变化,实质是对人们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变革。人际交往从传统模式到现代网络交往模式的转化,改 变了人际沟通交流方式、渠道和范围,使人更具国际视野,逐步完善成为世界人、 文明人。伴随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不断升级,人际交往势必更加多样化,生活方式 将发生颠覆性变化。

作者:王慧英 第4篇:浅析教育工作者人际交往中的师德问题及解决之道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道,“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 和才”。

一、教育工作者在人际交往中的师德问题 1.忽视言行举止,损害师德形象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日常交谈过程中,忽视自身的语言习惯,偶尔夹杂 污言秽语,或者黄色笑话。他们认为只要不是面对学生,只要不步入课堂,就应 该享有绝对的言论自由。在他们的眼里,认为这些语言习惯无伤大雅,只是一个 “口头禅”或者“冷幽默”,导致同事、师生之间的不能文明交往,引起其他老师甚 至学生的侧目。更有部分男性教师忽视自身的行为习惯,无顾别人的感受,公然 在学校公共场合抽烟,使得整个办公室“乌烟瘴气”。

对于忽视自身言行举止的师德问题,不仅诱发教育行业的不良思想和 不良作风,影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氛围,引起不同素质水平群体之 间的内部矛盾,更会从侧面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误导学生的道德标准,损害教 育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的优秀形象。

2.狭隘偏激思想,阻碍师德建设 部分教育工作者因为在日常工作中得不到上级的认可,竞赛活动中得 不到展示的机会,期末考核过程中得不到优异的成绩,或者在竞岗过程中得不到 领导的肯定,产生了狭隘思想,影响和谐交往。如猜想是否有同事与其作对,从 中作梗;
是否有同事运用阴险的手段,获取功名等等。教师队伍中的这些空穴来 风、捕风捉影的主观猜测,容易产生偏激的言论甚至过激的行为。如经常在同事 身边挑拨生事,在同事背后搬弄是非,目的在于营造同事之间产生不和谐的气氛, 获得心理的平衡;
甚至采用胡编乱造、污蔑造谣的手段,肆意在网络平台或者私 人场合妖言惑众,宣泄内心的不满情绪。

狭隘的思想和偏激的言论,不仅损害了同事之间的和谐交往,破坏了 校园纯洁高尚的文化氛围,更严重贬低了自身的人格和教师的形象。

3.价值取向偏离,限制师德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工资水平的逐步提高,促使部分教育 工作者产生了越来越强大的消费投资欲望。日常交流的话题从原来的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转变成买车买房、投资理财,从原来研讨的教学科研活动,转变为“股 票行情分析”“網络营销策略”等研究。交流场所、交往环境充满了金钱的气息, 物质上的欲望迅速膨胀,对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屑一顾,甚至鼓吹“弃文从商”,诱 发“一切向钱看”的势利观念。

“以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是现代社会的负面思潮,过分注重金钱和利益,容易使人轻视精神上的成就,忽略精神上的满足。当教育工作者 与商人混为一谈,踏入到追名逐利的漩涡当中,教师行业将难以体现其神圣和高 尚的特质。

4.沉迷庸俗娱乐,玷污教育行业 部分年轻教育工作者队伍,伴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逐渐转变成“老 油条”角色,开始沉迷庸俗的娱乐活动,却淡忘原有的职业理想。完成了“常规教 学工作”后,肆无忌惮的利用“私人时间”,开展如打麻将、打扑克、打游戏等娱 乐活动。某些过度沉迷的教育工作者俨然把教育工作当成儿戏,上班就开始“约 局”,大肆谈论“战绩”,甚至还积极拉拢其他同事共同参与这些带有赌博性质, 腐化思想的娱乐活动。

沉迷庸俗娱乐会使人玩物丧志、不务正业,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教学 质量,更会贬低教师身份,玷污教师行业,沦落至受众人鄙视,受世人唾弃的不 堪局面。

二、探索教育工作者在人际交往中师德问题的解决之道 1.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并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是内外兼修的善行者。在课堂上 大力宣传礼貌用语、文明规范,课后却背道而驰、粗鲁庸俗;
在课堂上努力宣扬 言行自律、关爱他人,课后却肆意妄为、损人利己。这些违反师德规范的日常行 为习惯将严重损害师德形象,阻碍师德建设。

身为世范,为人师表,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更需要在日常交往中,认真研习师德内涵、师德规范,懂 得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学会推己及人,明确教师身 份的社会价值,反思自身言行会诱发的不良影响。更要做到表里如一、严于律己, 树立崇高的师德形象,自觉营造健康文明的交往环境,努力成为学生的模范榜样。

2.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高尚的师德品格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师,首先要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 要抱有宽广的胸怀,拥有宽阔的气度,用谦虚恭敬的态度学习优秀师德典范,努 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学会不断总结和检讨自身的言行得失,“好言一句暖三春,恶语一句寒三秋”,努力做到慎言谨行,构建和谐融洽的交往氛 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因斯坦曾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 灵才有健康的行为。”教师,是美的耕耘者,也是美的播种者,教育工作者要学 会端正自身的思想品行,由内而外地散发心灵之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拼搏,成 为行业专家;
通过不断地研习和深造,成为行业典范,实现最伟大的职业成就。

3.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清廉的生活作风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必须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 扬奉献精神。教师的身份是崇高的,神圣而不可替代的,清廉的形象不仅体现在 教学当中,更应该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保持清廉的工作作风。

教育工作者要摆脱金钱的诱惑,端正价值观的偏差,首先要学会辨别 交往的群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不务正业、贪图享乐、金钱至上 的人群应该适当疏远,对于积极进取、心胸阔达、德才兼备的人群应该主动靠近。

自觉融入健康向上的交往群体,可以得到思想上的熏陶,精神上的升华。其次, 可以通过学习一门高雅艺术,如琴棋书画,培养宁静致远的文雅气质,修炼纯洁 高尚的心灵神韵。还可以参加各种有益健康、修身养性的团队活动,如拓展、登 山、探险等,体验生活的意义,感悟人生的价值,找准奋斗的目标,散发清廉的 魅力。

4.在人际交往中传播师德的仁爱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好老师的四项标准,分别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 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教师除了在教学工作中,以仁爱之心对待每 一名学生,促成学生的出成长进步;
以仁爱之心开心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之门,成 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应该在人际交往中也应该时刻传播仁爱思想。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社会等不同范围的公益活 动,或者投身边远山区的扶贫、支教活动,主动关怀社会民众,用爱心奉献社会, 不断修炼自身的道德情操,迸发高尚的道德品质,努力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优秀道 德楷模。

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清楚自身崇高的职业地位,不仅在教学工 作中做到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更需要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谨记自身的师德示范作用,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名内外兼修,众人敬仰的新时代教育工作 者。

作者:梁晓莹 第5篇: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困境及对策 从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再到手机不离身的4G 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以迅猛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的生活,这 不仅仅是科技的变革,更是一种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新媒体的不断 发展,不仅使人们可以获得即时的新闻资讯,各式支付平台的广泛应用甚至改变 了原有的货币支付方式,多样化的社交平台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然 而,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方式和人际传播方式正向改变的同时,也出现了人际 交往淡漠,信任程度降低,欺诈、网络暴力等不法行为增多的负面问题。本文结 合新媒体发展现状,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一些相应 的解决对策。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一种新的媒体形 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 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 播形态。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交互式即时性传播 新媒体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增强。新闻不再是对新近发生的 事实的报道,而是真正实现了即时传播。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及各种手机终端平台,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世界各地的新的资讯和信息。微博、微信、twitter、论坛 等社交平台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人际传播方式得以改变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人 际传播的影响力,甚至比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能够带来更为迅捷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交互式更强,改变了过去单向传播的方式,避免了信息反 馈困难的问题。网络和手机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自由的发表言论的场所, 匿名性特点使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内容更为宽泛。人们可以有选择性地获取需要的 信息的同时,也能够随时发表言论,进行沟通。2.信息量大,原创性强 新媒体能够提供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信息,除了包含了对传统媒体 传播信息的整合,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新媒体结合自身特点,增强原创性。

受众改变过去被动接受讯息的局面,主动选择性增强,可以利用互联网检索等方 式,快速找到想要获知的信息和资料,在追求效率,碎片化信息发展的时代,新 媒体的便捷性无疑迎合了受众的需求。

3.多媒体传播与超文本形式 报纸只能提供单一阅读的方式,广播只能满足受众的听觉感受,电视 虽然将视听相结合,但却无法摆脱单向传播的弊端。新媒体有效地结合了不同传 统媒体的特点,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报纸的转载内容,同时也能够随时搜索到 相应的电视节目,结合自身的原创为受众提供视听结合的饕餮盛宴。随着智能手 机的发展,多媒体传播的方式不再受到设备和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 看视频,检索信息,查看新闻,大大增加了信息获得的便捷性和实效性。同时, 数字化的发展,也使得信息传播和存储的空间越来越小。超文本的形式使新媒体 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获得大量有效的信息,在大数据库时代,可以轻松通过网络 和手机客户端的搜索引擎找到任何需要的信息。

二、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中的困境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信息传递,表达情感、愿望、 意见的手段和方法,在文字出现以前,口头和肢体语言的传播就已经成为了人际 传播的重要方式。每一个人除了是个体之外更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如何与他 人相处,如何表达自我、传递信息都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媒体环境下,原 有的人际交往方式得到了转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变 得更为方便和快速。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存在着许多困 境。

1.人际交往的泛式化 随着微博、微信、空间、论坛等社交平台的发展,处于不同身份、地 位、知识水平、社会阶级的界限和壁垒被打破。过去无法触及的明星,现在可以 通过微博与粉丝互动,客户、领导、生意伙伴都可以成为微信好友,并在朋友圈 相互点赞,评论状态。交友方式增加并且更为简单的另一面却是无限放大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弊端。原本私密的个人空间,因为不相干的人的参与而变得乏味和 无聊,出于中国人“人情世故”的特点,迫于压力又不能随意删除好友取消关注, 在公共的社交平台当中,既有家人朋友又多了上级和客户,利益的关系和牵扯使 得言论自由最终依然是困难的事情。初衷建立在加强沟通交流,放松娱乐的朋友 圈,渐渐被阿谀奉承,小心斟酌所取代。个性化和理性的缺失现象也日益明显。

看似是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实则逐渐演变成建立在利益和相互利用基础上的社 交工具。

2.人情的淡漠,交往能力的缺失 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电视人”的概念,指随着电视的普及,受电视 影响较深的一代人在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典型的特点,性格孤僻、内 向,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沟通并且缺乏责任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与“电视人”相近的“手机人”、“电脑人”成为了现代人际交往的标签。智能手机已 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何时何地,到处都有低着头滑动手机 屏幕的人。人们改变了过去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倾向于通过点赞,评论, 发消息和语音的方法进行沟通。网络游戏代替了与家人共同观看电视节目,拍照 发朋友圈代替了美食本身的味道。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侃侃而谈,却在彼 此面对面的时候无言以对。表面上,人际交往变得更加频繁,而背后隐藏的是人 情的淡漠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越来越多的丧失了与人沟通和正确表达自己的 能力。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情感的压力时常会给都市男女带来强烈的寂寞感,新 媒体的使用却在某种程度上使寂寞感加重,并且降低了人们的抗压能力。与“电 视人”相同的是,现代的“电脑人”和“手机人”往往也表现为不善于沟通交流,内 心较为封闭,有较强的对新媒体的依赖性,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特征。

3.虚假外显导致的心理障碍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发表言论的空间,使人们能够充分地 在网络上表现自我,但也存在着一部分人借助网络匿名的特点大肆发表言论,而 在实际生活中却十分寡言,亦或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沉浸在游戏胜利所带来的 无限快感,久而久之,与现实生活脱轨,导致一定程度的人格分裂。随着微信的 广泛应用,人们习惯了将日常生活和经历表现在朋友圈当中。出于人的攀比心理, 大部分人喜欢在朋友圈中展现出美好的一面,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都是他人美好而 奢华的生活。这一特点在无形当中会对他人产生一定的压力和负面的影响,人们 会将他人生活的优势与自己生活的劣势进行比较,往往会忽略他人生活中不易的 方面,内心的不平衡和自卑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心理障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问题和负担。

4.人际交往的失范 新媒体提升了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同时也使不良信息传播的途径变得 简单。朋友圈中虚假信息的传递和转载,带有诅咒和辱骂的信息的扩散,代购等 垃圾广告污染着信息环境。某女士因为朋友曾经发给自己带有诅咒的群发信息, 几日后,家人惨遭车祸,她便将自身的不幸与朋友的信息联想到了一起,悲愤中 将朋友杀害。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社会中时有发生。人际交往中的失范行为使人 际关系变得紧张,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5.信任程度降低,犯罪率上升 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为犯罪份子提供了新的平台。匿名性和虚拟化使 得不法份子能够利用网络骗取他人感情和钱财。犯罪份子还可以通过盗取他人 QQ和微信等方式向好友发布消息来骗取他人钱财或者传播不良信息。短信和电 话诈骗也成为了常见的诈骗方式之一。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人际交往之间的信 任感大大降低,人们不得不保持警惕以防受骗上当。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当人们遇见有争议的问题时候,会观察自己是否属于“多 数意见”,是则会加强表达意见的欲望,反之则担心被孤立而往往保持沉默。网 络环境下,大多数人往往不具备甄别信息真实性的能力,通常在面对具有争议的 问题时丧失理性,人云亦云,迫于舆论压力,保持沉默或者带有明显的言论倾向 性,一旦突破了可控的范围,就会造成网络暴力事件,侵犯他人隐私,对他人的 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伤害。

三、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困境解决对策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当从个人、社会、国 家等不同层面提出解决措施。

1.加强人际交往,提升辨别能力 人与人之间应当加强实际的沟通和交流,摆脱手机和网络对自身的束 缚,逐渐回归到较为原始的人际交往状态。增加与朋友和家人陪伴的时间,通过 丰富多彩的集会和活动,加强人际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同时提升自我的信息 辨识能力,掌握识别虚假信息的方式方法,有效辨别出虚假信息,加强自我保护 能力。2.保持心理健康,培养道德观念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和社交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人们应当提升自 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正视社交平台的虚假外显现象,将每天沉溺于虚拟网络的时 间多用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应当提升 自我的控制能力,培养道德观念,不传递虚假信息,不散布谣言,不发表对他人 具有攻击性和伤害的言论,从自身出发净化网络环境。

3.合理利用“议程设置”,建立正确舆论导向 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提出“议程设置”,指出“大众媒介可以通过提供 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 先后顺序。”①为了解决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不规范化现象,可以结合传统媒体 的“议程设置”的特点,加强传统媒体对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防止网络暴力和网 络谣言的滋生。

4.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新媒体传播环境 国家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加大网络犯罪的惩处力度, 规范网络市场,细化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规范,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通过有力的行政和法律手段规范新媒体传播环境。

在享受新媒体为我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要避免科技造成的人际 交往困境,不能在时代进步的同时,却丧失了最原始的沟通能力。

作者:冯雯璐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