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城建 > [教育创新理论视角下的农村教师支持政策困境与出路]理论视角

[教育创新理论视角下的农村教师支持政策困境与出路]理论视角

来源:城建 时间:2019-10-22 07:54:05 点击:

教育创新理论视角下的农村教师支持政策困境与出路

教育创新理论视角下的农村教师支持政策困境与出路 【摘 要】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逐步踏入“后普九时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农村教师问题日渐突出。由此, 文章运用教育创新理论的3个模型——培育模型、协助模型 和增援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不同角度,分析当前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短缺及不均衡配置的现状, 从教育政策创新、政策实施及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角度,提 出改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的支持政策,并提出 教师支持政策的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西 北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研究 ——基于GIS的空间计量分析”(编号:71203180)、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教育创新理论视角下的农村 教师支持政策研究——基于西部地区的实证调查”(编号:
1201510712203)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6)21-0004-03 一、研究缘起国务院于近5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一系 列支持政策,特别提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 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 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等因素影响,当前乡 村教师队伍仍然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 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 制约了乡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当前西部农村义务教 育学校教师资源短缺及不均衡配置的现状,本文运用教育创 新理论的3个模型——培育模型、协助模型和增援模型,并 采用质性研究、个案调查方法,对四川省Z市F县F乡中心校 所在片区及其所辖的完全小学、教学点进行实地调研,深入 分析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现状、教师支持政策问题并提出改进 措施。

二、F县义务教育发展及师资配置基本情况 F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11所,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 14.03万人,在职教职工6228人;
法人级学校91所。课题组 调研的H乡距F县城50公里,地势偏远,片区内有九年制中心 学校1所,村小2所,私立校1所。该乡共有正式教师52人,其中绝大多数任教于中心学校,而3所村小分别仅有正式教 师2人、3人和1人(见表1)。但与之相对比,全乡11名代课 教师却全部任教于村小。这说明中心学校和村小的师资配置 极不均衡。而从总体教师资源情况来看,中心学校师资水平 也不尽如人意,因为其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村小抽调上 来,初始学历较低,教师质量亟待提升。

三、农村教师支持政策的现实困境 1. 教师资源供给政策难以落实,导致教师缺编、流失 严重 F县目前学校教职工总编制为6940人,实际占编6066人, 缺编874人,缺编率为12.6%。虽然目前F县采取了支教轮岗、 定点招考村小教师,以及改善生活办公条件的方式来缓解教 师流失问题。但是,在临市待遇较高、工作条件较好等拉力 下,F县教师吸引力小,优秀教师外流现象仍然严重。此外, 省上双选政策要求双选对象只能是硕士研究生,条件高,偏 远地区进人困难,面向乡村教师补给的定向培养方案实际落 空,实施困难。所以,F县目前乡村教师补给仍然依赖于由 高校毕业生自主报考的公招。至今,完整有效的补充机制尚 未建立。就此,F乡中心校Y老师就在访谈中说:“现在最严 重的问题就是缺编,老教师退得多,新教师不够,而且都是招考来的,大多以本乡镇为主。” 2. 县域内教师调配、交流政策往往被虚化 首先,教师调配多为“农村到城区”的单项调配模式, 城乡倒挂现象严重。虽然F县在关于《F县教育局关于教职工 调配管理的相关规定》中明确规定:“距县城较远乡镇教师 调出数,原则上不得超过当年该乡镇新进和调入教师数量”, 但在2014年调入F学区农村学校的22位教师中,所有调职者 均从偏远农村学校调离。农村学校教师“引不入、留不住” 现象越发严重;
其次,轮岗交流政策将偏远农村学校与中心 学校割裂开来。2014年,F县以“片区内部交流为主,城区 教师下乡支教为辅”的方式对38名校长、124名教师实行了 轮岗交流(见表2)。F乡村小教师不参与轮岗交流,即轮岗 交流仅仅局限于片区内优质资源学校,这违背了轮岗交流政 策的初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3. 农村教师财政支持政策难以落实,绩效考核机制不 合理,导致教师无法安心教学 在市场化机制影响下,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且效益不明显的投资,缺乏竞争性,县级财政往往在“粥少僧多”等条件 限制下无法向教育倾斜。F县2013年财政收入为6.09亿元, 教育经费支出总计750万元,仅占总财政收入1.23%。因此, F县教师绩效工资水平、津贴补助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地区。

然而,作为村小及教学点的主要教师,代课教师工资仅仅达 到最低标准,劳薪不同步影响了其职位认同感、自豪感,也 抑制了工作积极性。H乡代课教师W老师说:“代课老师的工 资都是中心校发的,几乎没有福利,而有编制的(教师)工 资由县级财政直接发放。我觉得上面对我们的关心不够,感 受不到教师应有的自豪感。”此外,学校绩效考核通常以全 县平均成绩为基准,学生考试成绩与教师工资挂钩,忽略了 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的实际差距,乡村教师工作量极大、但 绩效考核却不占优势(见表3)。代课教师L老师说:“村小 的孩子基础差,而且老师几乎包班,不能门门精通。保证学 生的安全是乡村教育中最基础的工作,成绩没办法强求,但 是我们付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少,仅仅以成绩来衡量(工资) 实在是不太能接受。这肯定与素质教育相矛盾。” 4. 教师培训政策执行不彻底、教师素质整体偏低 “没经费”“没师资”是乡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难 题。F县村小、教学点教师大多来源于本乡、本村,多为民 办教师转正或代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教育,学历 低、基础差,加上常年在偏远地区工作,信息闭塞,教学任 务繁重,知识陈旧而且难以更新,整体素质偏低(见表4)。此外,在教师培训政策落实方面存在偏远地区乡村教师培训 机会少、时间短,且人员多局限于年轻教师等问题。Z老师 说:“片区内培训一般都是年轻教师去,每次差不多两三人, 老教师一般不参与。”此外,还存在执行困难的问题。一名 学校行政人员反映:“很多政策都没有完全执行。地方政府 资金缺乏,也缺乏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农村教师支持政策改进建议 1. 宏观层面——增援模型 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是国家政府的责任。首 先,国家必须明确其提供义务教育这种纯公共物品的责任与 义务,以实现农村教育均等化为目标,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 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缩小农村义务教育的地区间和学 校间的差异;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省、市、县的工作支持 力度。其次,各省级政府应严格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 确保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所 占份额;
应综合调控区域财政经费,向偏远地区倾斜,并且 实行“专款专用”“拨款入户”,由此缓解各市、县地区资 源配置不均的矛盾。此外,还应以政策引导为突破口,拓宽 乡村教师来源,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 的通道,并加强本土化培养;
逐步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并 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2. 中观层面——协助模型 市、县层面应以教师调配、轮岗交流、在职培训为重点,打破城乡学校存在的实际壁垒,将乡村教师纳入调配、交流 范围,逐步形成上下交流、城乡互动的双向调配体制。此外, 还应在保证工资、津贴足额按时发放外加大教师工作环境改 善力度,以教师需求为导向采取,如教师公租房、周转房计 划、食堂宿舍建设等有效措施,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生 活条件。同时,可以采取教师评职、评优、骨干教师选拔向 边远农村学校倾斜制度,以提升乡村教师地位,增强职位吸 引力。

3. 微观层面——培育模型 学校可将优秀的代课教师(须有取得教师资格证、工作 认真踏实、工作积极性高等限制条件)纳入编制准入考核内, 既可缓解中心校教育经费紧缺问题,又能有效弥补缺编问题。

此外,编制的获得也是一种激励措施,可提高乡村教师工作 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学校要逐步完善教师考核工 作制度,健全分类考核评价标准,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对 教师实行有效、公平的考核。对于工作量极大、工作时间长 的乡村教师进行适当补助,尽量做到同工同酬,以经济补贴 缓解其心理负担。学校还应加大学校内部培训力度,拓宽培 训渠道,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互动。对在学校内部考核不 过关的教师实行重点培训,在县级以上的培训中应当保证代 课教师也有公平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雷万鹏,张雪燕.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8-12. [2] 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 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2011,(9):34-40. [3] 郑新蓉,武晓伟.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支持性 政策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1):5-10. [4] 孙德芳,林正范.农村教师的生存发展现状及政策 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
40-46. [5] Dan E.Inbar.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 Policy:
Planning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M].China: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03.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