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活动的现状,2012 年6月随机对我片区三至五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 调查,结果如下(序号为调查选项,括号内数据为调查结果):
问题一:老师会布置信息技术课外延伸作业吗? 1.经常(6%);
2.有时(15%);
3.偶尔(31%);
4.不 会(48%)。
问题二:对课外延伸的作业,你怎样对待? 1.很认真(19%);
2.比较认真(30%);
3.不认真(25%);
4.不清楚(26%)。
问题三:课外任务完成的情况老师会检查吗? 1.经常会(10%);
2.有时候会(17%);
3.很少(43%);
4.没有(30%)。
问题四: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老师会一起参加吗?1.很多 (9%);
2.一般(16%);
3.很少(58%);
4.没有(17%)。
问题五:在信息技术课外延伸作业中,你遇到的主要困 难是什么?1.其他作业多,没时间(7%);
2.缺乏老师指导(23%);
3.家长不支持(62%);
4.其他(8%)。
2.成因分析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课 外延伸的参与率和有效率都很低。那么,造成这些现象的原 因何在?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教师常把小学信息技术看成是一门“副科”,课堂上都 是马虎应付,就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了。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不重视,不予以指导,不予以鼓 励,学生很容易对延伸活动半途而废,或者就是不加理睬。
2)教师“走过场”的教学设计 课外延伸的学习是学生学用结合、深入探究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并未引起信息技术教师的高度重视,显得非常随意, 让人感觉可有可无,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行为。课后延伸原 本应该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在教师的随意对待下,变成不 断麻痹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3)小学生课外自行探究能力弱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少,思维还不够完 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小学 生的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注意力不能持久,在遇到困难 时,如果教师不适时推助一把,那么就会阻止学生课外探究 与实践的步伐。
3.我的观点后置性作业,又称为后置性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 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之 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是信息 技术教学从课堂向课外的有效延伸,使学生带着课堂中所学 到的信息技术走向社会生活,积累与丰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 的活动经验,提升信息素养。
既然现实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外延伸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那么我们必然要寻求一种提升其实效的有效载体。我们认为 精心设计后置性作业,保证作业的有效实施,是提升小学信 息技术课堂延伸实效的重要策略。
二、实践探索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后置性作 业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 的深化过程,其作业内容应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与生活 接轨;
作业形式应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实践性、探索 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新知;
作业的指导与评价应 有效、到位。
1.后置性作业的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中,后置性作业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
课堂的重难点和课堂上遗留的内容;
校本活动的内容。
1)抓住教学重难点,合理延伸 技能的形成需要不断的训练与提升,然而信息技术课一 个星期只有一节课,这样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后置性作业进行课外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三年级上册的画图中,课堂 上学生通过椭圆和曲线工具完成了“气球”的练习,在设计 后置性作业时,围绕椭圆和曲线这个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 利用这两项本领设计相应的图案,将课内知识适时延伸并到 课外深化拓展。
2)捕捉遗留问题,适时延伸 一节信息技术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经常发生这样的现 象:学生还在继续探究、交流某些问题,下课铃声响了,在 学生的叹息声中,往往课堂就这样草草收场。因此,教师可 以抓住课堂上意犹未尽的探究点,设计后置性作业,将信息 技术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去。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画图 中,颜料盒是学生极感兴趣的内容,以往常有学生因为精心 调色而无法完成课内练习。此时,设计一个“‘五颜六色’ 靓衣裳”的延伸作业,将课堂上费时的调色问题延伸到课外 的活动中。
3)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延伸 4)立足生活实际,应用延伸 后置性作业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灵活拓展,开 发新的作业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料,拓 宽发展空间,从而营造多元健康的学习文化生活。
(1)基于校园生活,满足个性需求 由于信息技术课每周的课时数少,所以很多时候是在 课外开展。结合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化活动,使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有机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信息 技术“作业”,而且还像逛“超市”一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 愿来选择活动。
(2)传承本土文化,突出自主协作 本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人、自然、 社会的关系,是在生活、自然、生态、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 自成体系的文化。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数字名 片”(如表2)的后置性作业设计。
根据“我的数字名片”所提供的内容重组、活化后的内 容,基于本地文化的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走进生活画卷,丰富个性体验 后置性作业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 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以发展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精 神、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互联网有约”(如表3) 的作业设计。
现在上网对孩子来说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让孩子们 通过与此相关的作业任务能真切感受到网络带来的益处,同 时深刻体会到它对心理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传统道 德规范的冲击[1]。
2.后置性作业的类型创新 1)游戏型作业:主动练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型作业将知识蕴含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信息 技术作业。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觉到信息技术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学习的乐园[2]。“认识键盘、指法练习”(如 表4)的作业设计,有效地抑制学生对打字感到厌倦、乏味 的心理。
学生回家玩儿打字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玩 儿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学生学习计算 机的热情,又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实践型作业:灵活运用知识,提升操作能力 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 等途径来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在施教第 六册“让照片别具一格”(如表5)这个内容后,布置以下 的实践延伸作业。
这样的作业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 力和实践性智力,促进这些能力之间的平衡,促使学生全面 和谐发展[3]。
3)创作型作业:激活个性与潜能,重在个性展现 作业必须适应孩子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 先规定的作业。学生会更乐于自由想象、自由创作。教师在 施教六年级下册“房间的布置”(如表6)后,布置以下的 实践延伸作业:
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创作型作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 探索者和成功者。
4)整合型作业:丰富作业外延,重在综合应用整合性作业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不是单纯 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延伸,而是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认识、处 理、解决问题。根据四年级下册第15课“设计标志”(如表 7)和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设计“交通标志我知道” 的后置性作业。
类似这样的作业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这里不仅需 要孩子有比较娴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信息搜集处理水平, 此外还需要整合其他学科,对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从而激活 各自的潜能[4]。
3.后置性作业的激励评价 加强后置性作业的指导、评价与激励体系建设,多形式 展示学生课外探究成果,努力争取家长对学生信息技术课外 延伸探究活动的支持。
1)突出指导:注重后置性作业过程的交流 后置性作业不是布置下去就完成了,必须还要回归到课 堂中来,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才能体现出来。
注重课外延伸探究过程的交流。学生课外的延伸活动, 需要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在课堂上初次交流、布置好后置性 探究延伸活动后,学生着手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安 排课堂上的某些时间进行实时的交流。
注重课外延伸探究结果的交流。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了解课外延伸探究活动:一是过程性交流,二是学生探究结 果的汇报交流。总结性的交流对后置性课外延伸活动反馈信息的掌握更加重要。
2)凸显激励:注重后置性作业成果的交流 开汇报会: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实践、自己探索、 自主合作,就课外了解、调查、实验操作中的情况在同学间 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向大家作汇报,看哪些同学知道得 最多,哪些同学讲得最具体。
网站作业展示区:每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有效作业上 传到网站并附上自己的简短评语,其他同学也可以对作品进 行适当的评价,并为作品评级:优秀、良好、合格。学生可 以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习同学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
3)关注生成:注重后置性作业生成问题的交流 注重后置性作业的生成问题的交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 兴趣、力量、可能性和能力,找准教学目标、教材与学生的 最佳结合点,因人而异,以学定教[6]。通过对后置性作业 的交流和关注,学生不但掌握、了解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 技能、方法与习惯,而且会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思维,感受到 课外延伸作业的快乐和家庭的温暖。
我们可以将生成的问题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分别进行 处理。
抓“近相关”生成问题。这类问题是课外延伸的深化与 拓展,这就要求我们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当然,有些问题 需要花较多的课外时间,可以有效地将课外研究和课内讨论 结合起来。取“远相关”生成问题。“远相关”不是“不相关”, 这类课外延伸问题往往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最终起到提升整个后置性作业有效性的作用。
对于这类生成问题,我们要懂得取舍,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 其次才是如何利用与拓展延伸[7]。
三、思考 1.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后置性作业 设计与实施后置性作业,增加了教师上课的跨度、深度 和灵活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这对 教师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后置性作业 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争取家长更多支持,提高后置性作业的实效性 有不少家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信息技术这个学科, 从而导致对后置性作业,尤其是一些探究活动的反对。因此, 我们还需要逐步引导家长走进孩子所探究的信息技术学科 领域,消除对“玩电脑”的成见,了解学科价值,在家庭、 社会中形成浓厚的课外探究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敏军.互联网有约[J].信息教研周刊,2009(2):
26. [2]王敏军.巧用游戏,突破难点[J].信息教研周刊, 2012(7):19. [4]王敏军.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性课外作业例谈[J].信息教研周刊,2010(17):19. [5]王敏军.小学信息技术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Z]. 富春五小,2010. [6]叶青.浅谈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J].四川教育学院 学报,2006(8):44. [7]许晓春.让科学真正走进生活——浅谈小学科学学 科课外延伸的实施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2010(2):
5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